网络战网络战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一种日益重要的作战样式,它可以兵不血刃地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情报信息和防空等军用网络系统,甚至可以悄无声息地破坏、瘫痪、控制敌方的商务、政务等民用网络系统,不战而屈人之兵。
美军认为,网络战是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信息系统,并保证己方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动。
网络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战略网络战;另一类是战场网络战。
战略网络战又有平时和战时两种。
平时战略网络战是,在双方不发生有火力杀伤破坏的战争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金融网络信息系统、交通网络信息系统、电力网络信息系统等民用网络信息设施及战略级军事网络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黑客等手段实施的攻击。
而战时战略网络战则是,在战争状态下,一方对另一方战略级军用和民用网络信息系统的攻击。
战场网络战旨在攻击、破坏、干扰敌军战场信息网络系统和保护己方信息网络系统,其主要方式有:利用敌接受路径和各种“后门”,将病毒送入目标计算机系统;让黑客利用计算机开放结构的缺陷和计算操作程序中的漏洞,使用专门的破译软件,在系统内破译超级用户的口令;将病毒植入计算机芯片,需要时利用无线遥控等手段将其激活;采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对己方信息网络系统严加防护。
当然,战场网络战的作战手段也可用于战略网络战。
早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对伊拉克实施了网络战。
开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派特工到伊拉克,将其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使用的打印机芯片换上了含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
在战略空袭前,又用遥控手段激活了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错乱,防空C3I系统失灵,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网络战的规模和效果都有增无减。
南联盟使用多种计算机病毒,组织“黑客”实施网络攻击,使北约军队的一些网站被垃圾信息阻塞,北约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系统曾一度瘫痪。
北约一方面强化网络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实施网络反击战,将大量病毒和欺骗性信息注入南军计算机网络系统,致使南军防空系统陷于瘫痪。
网络战解析网络战是指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化信息系统并保证己方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目的是夺取或保持信息优势或制信息权。
未来的网络战将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作战样式之一,将比高技术战争中的网络战对战争的制胜作用更大。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网络战的雏形已悄然来临。
1988年11月2日,是人们真正开始思考网络战即将来临的日子。
当天夜间,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莫里斯,对美国防部战略C4I系统的计算机主控中心和各级指挥中心实施病毒攻击,共约8500台计算机染毒,其中6000台无法正常工作。
首次将网络战用于实战的战争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
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网络战的规模和效果更是有增无减。
南联盟使用多种计算机病毒和组织“黑客”实施网络攻击,使北约军队的一些网站被垃圾信息阻塞,一些计算机网络系统曾一度瘫痪。
北约一方面强化网络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实施网络反击战,将大量病毒和欺骗性信息送到南军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
从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过程中,网络战的规模和强度将越来越大,作用日趋上升。
信息化战争中的网络战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战略网络战;另一类是战场网络战。
战略网络战又有平时和战时之分。
平时战略网络战是在双方不发生有火力杀伤破坏的战争的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金融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电力信息系统等民用信息设施及军事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黑客等手段实施的攻击。
这种战略网络战是不是战争或战争的一部分,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
俄罗斯方面认为,这就是战争。
美、欧的很多学者则说,这要看网络战的规模与破坏程度。
零星的、规模小、破坏轻的计算机网络攻击不是战争,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破坏严重的网络攻击可以被视为战争;而在发生有火力杀伤破坏的战争的大背景下,任何规模的战略网络战都是战争的一部分。
战场网络战也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战场网络战是旨在攻击、破坏、干扰敌军战场信息网络和防护己方信息网络的作战行动,其主要方式或途径有:利用敌接受路径和各种“后门”,将病毒送入目标计算机系统;让黑客利用计算机开放结构的缺陷和计算操作程序中的漏洞,使用专门的破译软件,在系统内破译超级用户的口令;将病毒植入计算机芯片,需要时利用无线遥控等手段将其激活;采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对己方信息网络系统严加防护。
广义战场网络战类似于美军1998年提出的“网络中心战”,它是指将军队的所有侦察探测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各种武器装备,组成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各级部队与人员利用该网络体系了解战场态势、交流作战信息、指挥与实施作战行动的作战样式。
通过战场各作战单元的网络化,能把信息优势变为作战行动优势,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队共同感知战场态势,从而协调行动,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
广义战场网络战强调以下基本点:作战行动将主要围绕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是信息实时流动的渠道;信息既是战斗力,也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作战单元的网络化可产出高效的主动协同,可使指挥员以更多的方式指挥作战,增强作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美国:领跑者的防范心对于“网络战”这一概念,也许人们并不陌生。
实际上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网络战就已显露出巨大的威力:伊拉克进口的一批打印机在途中被美国人做了手脚,战争打响前,潜伏的计算机病毒被激活,使用这批打印机的伊防空系统很快陷入瘫痪,美军的飞机如入无人之境……的确,未来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将是一场键对键的战争。
在这场刚刚被正式确认为战争的追逐和碰撞中,美国人依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不过,在军事科技领域一向防范心理很重的美国人,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他们所认为的“潜在对手”。
一些有远见的专家认为,网络作战空间很可能成为美国下一波“中国威胁论”的炒作空间。
在美国最新一期《外交》杂志上,一篇题为《中国的网络战士》的文章指出,中国的网络战能力已经引起了美国信息专家的担忧:“当微软在2003年把WINDOW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提供给中国时,美国的信息专家都非常担忧——获得这些源代码可以让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加容易地发展和实施新的信息战技术。
”美国著名的保守派智囊机构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彼德布鲁克斯在评述了中国的信息战兵法后认为,中国是美国网络战的主要对手之一。
实际上,美国的网络战不仅已在伊拉克小试牛刀,在2001年4月的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黑客也对中国发起了一场网络大战。
尽管中国黑客高手奋起还击,但是由于中美在技术等方面的差距,我们在这次网络大战中损失惨重。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网、西安信息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众多网站遭到攻击,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也相继被“黑”,数据或被盗窃或被删除,引发了泄密、数据错误等问题,有的甚至是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中国:应抓紧网络设防这次网络大战暴露了目前中国网络安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信息与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差,许多应用系统实际处于不设防状态;中国的计算机网络基本上是依赖国外技术和设备建立起来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此外,大多数机构都把资金投在了应用系统,却忽视了安全保障。
在这次被攻击的网站中,有不少是因为防火墙存有漏洞而被轻松穿透实施攻击的。
大多数网站没有按要求进行计算机网络配置、用户和目录权限设置,一些网站在发现系统存在漏洞后,不及时打“安全补丁”,口令长期不更改。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恐怕是专业安全人才的缺乏。
有专家指出,网络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攻破网络的黑客是天才,能防御住黑客攻击的安全专家更是天才中的天才。
而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正是这样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
虽然中国不会首先发起网络战,更不会无端对他国民用信息系统和网络实施网络攻击,但是,遏制网络战,打赢网络战,保卫国家的信息边疆,依然是时代赋予军队的神圣使命。
如何夺取“制网络权”在本质上,网络战是敌对双方使用网络攻防技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的军事对抗,它是为破坏或保障信息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综合性行动。
网络战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层的破坏和保护,来降低敌方网络化信息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网络化信息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进而夺取和保持网络空间的控制权,也就是“制网络权”。
网络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广义网络战,它是敌对双方运用网络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为争夺信息优势而进行的斗争。
二是狭义网络战,又叫战场网络战,它是敌对双方运用网络技术在作战指挥、情报侦察、武器控制、作战保障等方面,为夺取和保持战场制网络权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战行动。
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是网络战的作战手段之一。
病毒通常通过有漏洞或损坏的网络、芯片、扩展卡或外围设备等途径进入和感染计算机,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则是通过软件侵入系统。
另一种攻击手段,则是“黑客”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敌方层层设防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或植入病毒,或任意窃取、篡改、删除文件与数据,甚至直接控制对方的计算机系统。
除此之外,美国还正在研制一种只有手提箱大小的电磁脉冲发生装置,它产生的电磁脉冲可烧毁周围几千米内计算机的电子器件,直接破坏它们的工作效能。
在实战中,这些攻击手段又被叫做“破网”,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竭力阻止外界网络入侵的“护网”行动。
保护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免遭外界的恶意攻击,首先是主动防护,就是在设计计算机硬件、网络结构时要考虑防护措施。
如果严格控制贮存有机密信息的计算机进入网络系统,就能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被窃取。
为了防止黑客入侵,网络防御或是对系统中的各用户根据其职责规定权限,或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对用户进行监视。
然而,在任何时候,建立备用系统,对关键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备份也总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网络战已知的目标和威胁美国国防部由于财力雄厚使用了世界级的信息安全标准和分层次的控制措施来保护其系统的安全。
相反,企业的安全预算有限,而且企业的安全还受到合并与收购的削弱。
那些攻破美国国防部网络的黑客很容易攻破商业网络,他们知道这个情况。
任何向美国公民提供重要的服务的机构都是潜在的目标。
这些例子包括通讯公司、金融机构和财富50强企业。
网络战争的威胁与普通的互联网威胁不同。
大多数机构都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企业防御一般都把重点放在防止数据被盗窃或者被修改方面。
网络战争是要中断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这就需要把可用性、弹性和事件反应能力结合在一起。
预计恶意攻击是由坚定的黑客实施的。
这些黑客经过了良好的训练并且有充足的资源。
网络战士的风险-回报率也不同。
许多网络战士并不是受利益驱使的。
他们使用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只是为了中断服务和引起混乱。
这就是他们惟一的回报。
经济破坏是非常大的,能够使一个国家气馁。
考虑到美国的军事实力,网络战提供了一种诱人的替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