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X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7古诗词二首教学反思2苏教版

201X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7古诗词二首教学反思2苏教版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忆江南》教学反思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很想尝尝鲜。

拿来《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

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

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
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

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

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瞬间,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

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敕勒歌》:
结课时,看到学生脸上那一缕庄严肃穆的神情,我知道,这堂课是成功的。

成功的原因有三:
首先,这堂课充分考虑了我班学生的学情。

课中某些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典
文化基础,否则就很难上出好的效果来。

我班学生已有了两年诵读经典文化的积累,《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等经典著作,纳兰性德、司马光、李白,《乌衣巷》《长相思》《望天门山》等名家名篇,孩子们都已不再陌生。

所以,课堂才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其次,这堂课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充分地挖掘与合理利用。

课中,我适时引进了老舍先生描写草原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在感受草原美景的基础上,认识到要用非常少的文字描绘出草原的美丽更不容易,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还有相关人物、典籍及诗歌背景资料的适时呈现,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渲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体会诗境起到了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

导入部分意在感受草原的美丽,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结课环节意在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两个教学环节细针密线,扎实高效。

另两个环节一“读”一“悟”,“悟”为教学重点,以提出问题开始,以问题解决结束,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本堂课安排的合作学习内容是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读一遍《敕勒歌》,同步安排了五位教师对小组活动情况予以记录。

经过观察发现,很多组组长很负责任,安排好读的顺序后,各自读诗,然后组长(如:郑慧林)进行正音,可惜的是给的时间不够,组长正音后没来得及让出错的同学再读就叫“停”了。

之后的展示环节每个组都有代表主动上台,两人一组进行展示,我给其中表现好的画上红旗。

本次合作学习的要求是明确的,合作过程有序,但是评价环节薄弱,基本由老师包办。

合作检查后正音的力度也弱了一点,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将“低”读成了“地”,此处应该还要多叫学生读、听,而不应急着进行下面的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