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教育乃国家发展之命脉,而小学教育更是教育之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小学教育在这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日益暴露出其各方面所存在的隐患和矛盾,对其现状的探讨与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各界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法制改革小学教育现状思考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在国家对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定位于可持续发展之时,在对各种绿色、健康、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讨论中,都谈到了教育工作的核心作用。
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这教育事业之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我国现行的小学教育在目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膨胀的社会中,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暴露出了种种矛盾。
一.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一)教育模式机械僵化,观念更新停滞不前。
我国目前的小学生在校教育都差不多是一种教学模式:即填鸭式教育,偏重于对教材的学习,考试成绩决定考生的一切,当然,我们不否认这种教育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计划经济时代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当时社会发展的贡献,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强调竞争,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是强调结论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而对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置若渺茫,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二是该模式过分强调共性和纪律性,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爱好的培养;三是由于偏重知识型教学,而轻视了对学生其它各方面,比如心理、美学、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不利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因为它即使成绩优异,用客观的眼光来看,也是一个畸形的次品。
(二)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隐患。
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老祖宗没有给我们这代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
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观念占统治地位。
例如: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
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
这样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和自立意识。
而且,年龄相当的他们也更容易相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而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孩子吃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
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玩的伙伴,也就没有了成长道路上的竞争对手。
1、很多孩子过于依赖家长。
独生子女蹒跚学步摔倒后,做家长的恨不得8个人一起去扶他,但这样做反而让孩子哭闹的更加厉害.这不是因为孩子摔疼而哭的,是孩子用哭声向爸爸妈妈传递一种信号——你们快过来把我抱起来!结果是:你不扶他,他就不起来。
时间长了,这样的孩子就会养成娇气。
这种现象很普遍。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一个孩子摔倒了,父母不一定会顾得上过去扶他,他就不会依赖别人,自己就会站起来。
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什么事都要依靠自己的好习惯。
2、很多孩子缺乏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
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都是让着孩子的。
做家长的总会千方百计的哄孩子开心,玩游戏时,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送到身边。
不喜欢的东西,家长就不让它出现在孩子面前等等。
这些使孩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什么都要是第一、不能吃亏的思想。
独生子女长大后到学校或走上社会就很有可能碰壁。
因为离开了家庭后,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让着他们。
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变了,甚至产生厌学或讨厌社会的不良情绪。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在适当时候应该跟孩子一般见识,在生活中扮演兄弟姐妹的角色,故意跟孩子抢东西玩。
从小树立竞争意识和自立意识,让孩子从小认识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否则孩子成长不起来。
3、很多孩子缺乏责任感。
这是由于家长从来没有养成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责任的习惯,责任都让家长承担了。
没有对事物负过责任的孩子,他的责任感又如何产生呢?所以这样的孩子走进学校后,当老师要求他们承担很重的学习任务时,他很可能会不习惯,于是千方百计地逃避,就会出现上课不安心听讲,做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的情况。
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缺乏责任感的培养和锻炼。
如今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
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小学阶段再来补救的话,效果就差远了。
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
特别是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中,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思想也紧跟着传播开来.如何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教会他们正确的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1、教孩子学会做人是根本。
家长要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品行端正,比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知恩图报等。
无论哪个年代,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年轻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但最好能坚持自己带孩子,以便与孩子建立感情,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教育。
2、教会孩子怎样独立,只有在教孩子学会独立的基础上才能让他学会创新。
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让孩子学会创新就必须先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还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家长总是让孩子自己走,或者骑着小自行车跟着,孩子摔倒了也从来不扶;孩子都有单独的房间,自己整理、安排;在日常语言交流上,他们也总是以征询式、开放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由决定。
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养成了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
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也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地去学习,去进一步创新。
而非独立性的教育则使孩子经常处于等待、顺从、依附的状态,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3、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从而学会主动学习。
现代人才观不是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以一个人学习新知识能力的大小作为人才衡量标准的。
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学会适应,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创新。
但现行的学校教育往往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恰恰束缚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对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畏惧心理。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支持他鼓励他大胆尝试新事物,让他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此外,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耐挫折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都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与挑战,要让孩子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父母要着重对孩子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1、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心,凡事都让父母代劳,如果要让他自己做,我不行三个字就脱口而出。
这种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怎么能担负起新世纪的重任?孩子行与不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改变我不行的不良心态,经常向孩子发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孩子逐渐形成我一定能行的良好心态,同时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2、学会合作。
要学会合作,首先就要学会与人交往。
父母不仅要平等的对待孩子,使孩子与成人友好共处。
同时,还要大胆的把孩子放出去,或者热心的把小伙伴请进来,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交往、游戏,帮助孩子学会发现同伴的优点,从而逐渐形成接纳、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学会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父母应提供给孩子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要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社会是在竞争中求得进步和发展的,用物质或地位撑起的保护伞保护不了孩子的一生。
4、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成功人士都具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都需要从小培养。
(三)国家体制转轨冲击着教育的发展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体制改革逐步发展到各行各业,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无所不包,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冲击着小学教育这一领域,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是认学生还是认学费,曾经一时让基层的小学教育领导者们一筹莫展,诚然,理性看的话,这些问题都是体制的必然产物,但在发展的同时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让人们费尽心血,毕竟这些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解决这些问题时为了不引发矛盾的聚结和秩序的稳定,必然需要瞻前顾后,否则的话,事与愿违的后果是令人不能接受的。
(四)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客观地刺激了不良作风和习惯,对孩子们影响极坏。
由于社会越来越开放,经济的全球化同时,文化市场也日益国际化,传统的生活习惯受到严竣的挑战,但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找到了市场,由于小学生年龄低,对社会发展中的存在的价值观念和美学观念缺乏辨别能力,而家长和教师不加以引导的话,那和学生中所谓的攀比风,流行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世。
(五)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的秩序是先沿海再内地,先富帮后富,致使中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
东部沿海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基础设施完善,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加之民族复杂,所以经济落后,在中国的贫困人口总额2500万人中,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
而现在正是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因此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势在必行。
二.对当前现状的一点思考其实早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小学教育已在谋求理论上的成功模式。
八十年代初期,中美两国曾经互派调查团,研究对方基础教育的长处,中方调查团在美国的多个州进行了实地调研,跟国内的小学教育现状相比,发现美国的小学生不如中国学生勤奋用功,课堂纪律散漫,教材内容松弛而不紧凑,回国后出具的报告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出二十年,即可超越美国;而美国的调查团对中国沿海的许多城市的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后看到:中国的小学生勤奋用功,连早餐都是上学边走边吃以节约时间,且中国学校的纪律性很好,统一着装,统一坐姿,还有一种叫家庭作业的学习方式,回国后出具报告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突出雄厚,不出二十年将全面超越美国。
但是二十年后的今天,两国的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对当时所出具的报告的认识都失败了。
对于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笔者不敢究其二十年前其报告的原因,但对当前的特点,倒有几点愚见。
(一)积极探讨小学教育未来的出路,加强理论创新。
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前瞻,其发展态势也应当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武装下,开创小学教育新的实践。
(二)乘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加大对教育产为的投入。
由于中国东西部现状的发展平衡,西部地区贫困落后,在国家当前的政策扶持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因为西部的许多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还是一个梦想,许多孩子上学要走上几会里山路,早出晚归,走到所谓的学校里,会发现许多双渴望获得知识的眼睛盯着那里唯一的一位教师上课,课桌椅是从自家带的小板凳和长木板架在砖头上,如此简陋的学习条件让人们想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