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阅读有感聂军“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这是读书之三种境界,也即是说读一本书只有经历了物境(身临到书里描绘的实际现场去体会),情境(就是读者融入到书里的情节中,激发情感,启动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运用移情和通感体验等手段,达到与书中的情感趋同、角色类同、认知略同和行为协同的状态),理境(将理性融铸于读书之中,可以增强对作品的思辩色彩和指导意义,才能让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更接近事实的“本真”),才算真正读懂了作品的文字,感同了作者的感情,参悟了思想的本真。
本学期小教室全体同仁一起学习了胡新懿老师推荐的《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虽不时翻阅,并参与了小教部与南坪实验小学的两次读书交流会,但仍感觉自己涉水尚浅,未见鱼鳖,更未见蛟龙,只逮住一两只小虾与大家分享。
我对本书的精华观点做了提炼,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1、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植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生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的投入。
2、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对所教内容平均回忆率之间的关系密切: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老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需要借助于听,借助于看,借助于提出问题,借助于与其他人讨论。
3、基于孔子教育理念(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构建的积极学习信条: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
所以,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101种教学策略就发端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于是,我感到汗颜,为何继承、丰富和发扬孔子他老人家教育秘笈的不是我们这些嫡传子孙,反而是一个西方的外孙引领了积极学习的新潮流?什么左右了我们的教育?什么束缚了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解放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该深刻思考。
4、如果要求学生针对某信息或内容做下列事情,学习便会得到加强:①用他们自己的话陈述信息;②给出例子;③在各种形式或环境下再认;④找出与基他事实或观念间的联系(求联,求变,求通);⑤以各种方式使用;⑥预测它的某些结果;⑦陈述其相对或相反的方面。
这些也是我现在在教学设计中经常要重温的原则。
5、学习者有着不同的风格(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很少有学生是绝对的某一类型的学习者;教学必须是多感觉通道的,要充满变化;60%的学生对学习有着实践而非理论的倾向,学生们喜欢参与即时的、直接的和具体的经验而不是先学习具体的概念再应用之;积极的学习方式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最好的匹配。
6、学习具有社会属性,人类自身有两股力量或需要——其一是成长的渴望,其二是安全,每前进一小步都得基于安全感。
获得安全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与其他人联系,为某一群体接纳,与其他人一起学习而不是独自学习,便能获得情感与智力支持,从而超越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我们再来看一看本书对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的整体架构:第一板块“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含有三类共23条策略——包含有许多破冰式和开启性的活动。
团队建设策略:帮助学生相互了解或创设一种合作互相依赖的氛围(1—11);现场评估策略: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和经验(12—16)迅速投入学习的策略:创造对学科内容的初始兴趣。
(17—23)第二板块“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含有八类共55条策略——诸多教学技巧避免或强化教师主导,轻柔推动学生去思考、感受和应用。
全班学习:教师主导的、激发全班共同参与教学(24—33)班级讨论:对重要问题的对话与争论(34—40)促进提问:学生用来澄清(41—43)合作学习:以小组形式合作地完成作业。
(44—49)同伴教学:学生主导的教学(50—56)独立学习:个别性地完成的学习活动(57—62)情感学习:帮助学生检查他们的感受、价值与态度(63—67)技能发展:学习并练习技能,包括技术性的和非技术性的技能(68—78)第三板块“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牢记心间”含有四类共23条策略——反思学过的东西,思考将来如何应用,焦点不在老师教了什么而在学生获得了什么。
回顾策略:回忆和总结已经学过的(79—87)自我评估:评价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改变(88—92)未来设计:决定学生在课后将如何继续学习(93—97)离别感想:在课程结束时与学生沟通感受、思想和关心的问题(98—101)怎样的教学策略能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我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将101种教学策略概括成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经历,让学生“做”,哪怕是在现今中国普遍大班额的环境下。
在此基础上我想到了什么?可以说有许多,想到了老师的教,想到了学生的学,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想到了做过的教研,想到了做过的培训……这些今天我都不想谈,我想站在“内省”的角度谈以下三点。
1.想到了团队建设。
为什么希尔伯曼将“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作为第一板块?为何又将“团队建设策略”置于该板块策略之首?那是因为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团队能让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变得富有朝气、活力和战斗力,每个团员在团队中能安全的、坦诚的、开放地分享观点、感受与智慧,并将完成团队任务作为引以为豪的事。
学习小组是一个团队,班级是一个团队,学校是一个团队,国家也是一个团队。
团队建设是积极学习的基础工程,它又何尝不是积极工作,积极生活,积极竞争的基础工程?为什么我们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有效性不高?为什么我们的工作中会有推诿和懈怠?团队建设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可以说,一群人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群体,决定了这支队伍行走的长度和能到达的高度。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有信仰,有追求,有目标,有激情,他们是一个百折不挠的团队。
在网上看到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人的12条评价:①非常聪明,但非常相信传言;②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头抢到尾;③在大事上能忍气吞声,在小事上却斤斤计较;④能通过关系办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⑤计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⑥动辄批判外界,却很少反思自己;⑦自己爽不爽没关系,反正不能让别人爽;⑧不为朋友的成功鼓掌,愿为陌生人的悲惨捐助;⑨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⑩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⑾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⑿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的小利冒险骆家辉或许有主观臆断之疑,也或许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不可否认这12条评价足以让国人在团队建设,团队精神方面做出深刻反省——因为,没有了团队,我们将什么都不是。
2.想到了小教部《养成小学生积极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研究》。
101种教学策略的价值追求可以说与积极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目标一脉相承,不谋而合。
学习终归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只有外力驱动永远都不会导致主动的,持久的学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基础教育而言我们无需空喊那些时髦泛化的教育口号,贴那些斩不断理还乱的课程标签,我们要做的其实就一件事——开动我们的教学智慧,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让学生安全的开心的投入学习,在一次次积极参与中收获知识,养成习惯,学会学习,增长智慧。
希望三年后我们也有自己的“养成小学生积极学习习惯X种教学策略”诞生。
3.我还想到了中西方教学方化的差异。
中国教师教学中普遍关注学科知识准确无误的习得,西方教师教学中更多关注如何积极主动习得知识。
中国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优势明显——专、精、深,每位老师都有很强的学科专业情结(各门学科由相应学科背景出身的专任教师担任便是佐证,数学教师数学是其本体),西方教师的教育素养高出一筹——博、疏、浅,他们有很多的办法让孩子觉得学校是一个乐园(有个数据,美国小学担任数学教学的教师只有5%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大多是兼职,一个老师教本班所有课程,教学中常见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现象)。
课改正在迈向深水区,教育何去何从?教学何去何从?作为教研员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观点。
我想,作为基础课程的小学数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些观点并未过时,而且永不过时。
这应该是我们中国基础教育在国际教育舞台中应该树起的鲜明旗帜,我们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教育自信。
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西方教育从来就没有绝对的优与劣,好与坏,需要的是兼容并包,水乳交融。
教什么与怎么教也并不是一对矛盾关系,知道教什么而不知怎么教会导致饺子烂在茶壶里,懂得怎么教却不知教什么却如一锅好的汤料里没有有营养的食材。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看,因为他好看,为什么上了年纪有一定阅历的人不看,因为它只是取阅了眼球而已,并没有给人成长的营养……。
所以,东方教育有东方教育的智慧,西方教育有西方教育的智慧。
如果硬要说教育只能有一种智慧的话,那就是平衡的智慧。
我们要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构建平衡,既不能因循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也不能唯杜威的儿童中心马首是瞻。
教师主导的本质内涵不只有讲解,还有对学习内容的把握、知识呈现和交往方式的设计。
联系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我想这正是吴正宪老师为何要极力倡导教“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的原因。
好吃,要求我们因人制宜,因情制宜选择或创造教学策略,努力将学科知识由学术形态转化成教学形态,让孩子们学得快乐积极;有营养,要求我们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攒下“四基”的养料。
总之,中国的优质教育=中国国情+坚实基础+发展创新。
我们既不要在花岗岩上盖茅草屋——空有厚实的基础,也不要奢望在沙滩修建高楼——不接地气的创新。
这就是读这本书让我明确的对教育和教学的最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