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范文天天读矫正创作生态,法律当罚出抄袭者的耻感 (1)于正死不道歉,谁纵容了不正之风? (3)于正被法院强制向琼瑶道歉意义有限 (5)于正侵权案被强制执行,向琼瑶公开道歉很难吗? (7)打击盗版要有共识更要有共治 (9)“吃出老鼠仅可获赔一千”是何等尴尬 (12)冰棍中吃出老鼠仅可获赔一千的尴尬理当改变 (14)劳动者维权举证需多方合力 (16)跳出“刁民”思维看“捐别墅搁浅”风波 (18)“新一线城市”有这么多吗? (20)矫正创作生态,法律当罚出抄袭者的耻感2018-04-28 17:4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邓海建近日,据北京法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京法网事” 披露,因余征(于正)拒绝履行法院判决中“向陈喆(琼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义务,陈喆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 4 月 26 日对此案进行强制执行,在《法制日报》上刊登判决主要内容,所需费用由余征承担。
2018 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这份“被强制执行”的判决书,既彰显了法律规则的刚度,亦喟叹着创作生态之凋零。
早在 2014 年,于正《宫锁连城》部分情节涉嫌抄袭琼瑶《梅花烙》一事,就曾引起热议。
彼时,琼瑶在微博发表给当时的广电总局的公开信中,呼吁停播并拒绝收看;再然后, 2015 年 4 月 28 日,琼瑶正式起诉于正侵权。
输赢已定,公道早在人心。
不过此事中,执行法院耗时两个多月时间,利用多种方法才联系到于正,而且,似乎连“强制”都奈何不了“拒绝执行”。
败诉数年而拒不道歉,看起来这是个人道德问题,但如果放到当下文艺创作的语境中来,怕是并非孤例。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经典案例:一是 11 位网络小说原创作家联合状告《锦绣未央》原著作者周静(笔名秦简)和当当网一案。
这场维权整整持续了四五年,前后牵扯百来位小说作者、编剧和网友,只是时至今日,仍因“工作量大”而未有定论。
二是多年以前,作家庄羽以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抄袭自己的作品《圈里圈外》为由,起诉作者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及销售商北京图书大厦。
尽管最后庄羽胜诉,判决生效,但抄袭者却似乎赚得更加盆满钵满。
高调叫嚣而不悔改的话语,竟然比法院的正义判决还要响亮。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造成怎样的反面示范可想而知。
而《锦绣未央》迟滞的判决,更是让原创者深感耗不起这个维权成本。
前不久,自媒体人六神磊磊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文章,控诉“周冲的影像声色” 等多个自媒体大号以洗稿的方式变相剽窃自己的原创作品,而周冲则第二天在微信上公开否认抄袭和所谓“洗稿”。
双方各执一词,最终竟不了了之。
略显尴尬的是,我国现有的著作权法原则上似乎只保护原作品的表达方式,而疏于保护情节思想。
据称,在某网上购物平台,甚至有网店公开售卖洗稿软件套餐。
一份属于他人的原创作品,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自己发家致富的手段,如果对这种做法,没有开出倾家荡产与声名狼藉的罚单,那么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的“后来者”还会有什么痛感和耻感呢?当我们喟叹中国电视剧烂片如云、好编剧奇缺的时候,当我们感叹学术研究浮躁成风、好论文凤毛麟角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反思法治环境对于原创的尊重和保护力度,以及市场环境对于版权的捍卫和认知层次呢?任何时候,任何原创作品,都该是体面的、受人尊重的。
对于所有的抄袭事件,仅在报纸上刊登判决内容还没有足够的警示意义,司法当罚出作奸犯科者对公平正义的敬畏。
换句话说,如果抄袭者连句道歉都没有,胜诉的意义恐怕也就只能止步于底线的法理。
(邓海建)于正死不道歉,谁纵容了不正之风?发布时间: 2018-04-27 20:43来源:中青在线作者:王钟的王钟的4 月 26 日,《法制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公告,内容是“于正抄袭案”的判决主要内容。
2014 年 4 月,琼瑶公开举报于正《宫锁连城》多处剧情抄袭《梅花烙》,并在次年正式起诉于正侵权。
法院终审认定《宫锁连城》侵犯了《梅花烙》的改编权,要求于正公开赔礼道歉。
然而,于正非但不履行“向陈喆(琼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判决义务,还玩起了消失,手机不通,邮件退回。
轰动一时的知识版权案件,落得一地鸡毛,而当事人于正虽然跟法院玩躲猫猫,在影视市场上可一点也不低调,不仅名下的新剧频出,还完成了从编剧到制作人的“华丽转型”。
于正这番做法,不禁让人想起郭敬明。
当年,法院认定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圈里圈外》构成抄袭,除判决经济赔偿外,还要求郭敬明与出版社在《中国青年报》公开道歉。
郭敬明也是死不道歉,后来,法院不得不实施强制执行。
我就不道歉,其奈我何?抄袭、侵权以后拒不道歉,反在事业上红红火火,这似乎成了一些侵权者保持“清誉”的套路,他们总想着用掩耳盗铃的办法蒙混过关。
《小时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收割票房的,《朝歌》《凤囚凰》等于正名下的作品也照样吸金。
有人可能会说,一码归一码,拒不道歉固然是于正们的不是,但他们后来的作品并不存在抄袭问题,能“绝地求生”是他们的本事。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
一个政治人物如果犯下严重错误,基本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科研工作者被证实学术不端,在学术界也如同老鼠过街,凭什么个别文艺界知名人物就能不把不堪的过往当回事?有限的赔偿金额,对抄袭和侵权者而言不痛不痒。
郭敬明当年虽然不肯道歉,却二话不说就赔了 21 万元,这笔钱还不够买他名下豪宅的卫生间吧?于正被判连同其他 4 家被告赔偿 500 万元,这对排在“编剧作家富豪榜”前列的他来说,恐怕也是毛毛雨。
资本也纵容了文艺圈的不正之风。
一些投资机构、影视公司的操盘者,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观,不把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当回事。
一看到侵权者还有商业价值可挖,他们从一开始扭扭捏捏地贴脸,到后来放开手脚地追捧,毫不在意“吃相”。
抄袭的事情还没有说清楚,生意却越做越大,这无疑反映了一种恶劣的市场生态。
没有正确价值观的支撑,不足以创作出票房和品质双收的好作品。
说实话,就算于正、郭敬明后来的作品摆脱了抄袭嫌疑,其艺术水平也不会太高,更谈不上社会价值。
鼓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小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凤囚凰》被公认为2018 年“开年第一烂片”,并不是偶然。
看到个别不肯道歉的文艺界知名人物继续“呼风唤雨” ,笔者真替他们的粉丝感到不值。
不敢直面自己犯错历史的人,有什么资格成为偶像?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这些文艺界知名人物所谓的“成功”,还为后来者提供了负面的示范,阻碍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
当现有的法律制度尚不足以让他们从内心痛改前非,那么就有必要出台更具约束力的法律和规范,让侵权者付出更大的代价;而相关行业的主导者和行业协会,不能光盯着商业利益,而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拿出抵制抄袭剽窃者的真手段,用实际行动来净化知识产权环境。
于正被法院强制向琼瑶道歉意义有限蒋萌2018 年 04 月 28 日 15:52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于正被法院强制向琼瑶道歉意义有限背景:据北京法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京法网事” 披露,因余征(于正)拒绝履行法院判决中“向陈喆(琼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义务,陈喆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 4 月 26 日对此5案进行强制执行,在《法制日报》上刊登判决主要内容,所需费用由余征承担。
湖南红网发表邓海建的观点: 2018 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被强制执行”的这份判决书,大概既彰显了法律规则的刚度,亦喟叹着创作生态之诡谲。
官司板上钉钉,公道早在人心。
不过,似乎谁也奈何不了“拒绝执行”啊。
“京法网事”详细介绍了法院的执行过程,其间跌宕多姿。
败诉数年而拒不道歉,看起来是“个人问题”,但如果放到当下文艺创作的语境中来,怕还并非孤本一例。
一款爆文,一本小说,整个“易容术”就可以变成自己的去发家致富、扬名立万,如果这种明规则没有倾家荡产与声名狼藉的罚单同时伺候着,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的“后来者” 还会有什么痛感和耻感呢?当我们喟叹中国电视剧烂片如云、好编剧奇缺的时候,当我们感叹学术研究浮躁成风、好论文凤毛麟角的时候,是不是该反思法治环境对于原创的尊重和保护力度、市场环境对于版权的捍卫和认知层级?核心技术时代,原创的智慧和独家的思维,都该有体面的尊严和荣光。
《法制日报》刊登判决内容还不够,司法当罚出作奸犯科者对公平正义的敬畏。
换句话说,抄袭者连句歉意都没有,胜诉的意义恐怕也就止步于底线的法理了。
小蒋随想:这样的恶例多年前也有。
2006 年,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告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法院判决郭敬明败诉。
郭敬明宣称“赔钱可以,道歉没门”。
事后证明,郭敬明一直拒不道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反倒是,郭敬明拍影,混圈,成“郭”,光无限,前段晒豪宅,他的浴缸堪比澡堂子⋯⋯抄且无悔意的人得很滋很“成功”,某些粉其那种“范儿” 礼膜拜,媒体盛情邀其参加各种盛典、充当“ ”,你道不会感信价几何?种光怪离体的是怎的同向?此次,余征(于正)被法院制向喆(瑶)公开礼道歉,到底,不是余征(于正)在不起,他只是承担“被道歉”的刊登而已。
余征(于正)感到羞愧或羞耻了?他付出的代价相比抄生的利益是大是小?此,看客心里都有数。
如果抄得的各种价超,在社会价方面“没大不了”,甚至有“只看果,不出”的心,会后来者来怎的示范?社会信的构建将生怎的影响?常听“人会用脚投票”,某些人真的会善用种利?于正侵权案被强制执行,向琼瑶公开道歉很难吗?作者:欧阳晨雨正不止步于此。
既然法律有明文定,就不尊重司法、不履行者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法必究、法必,唯有教深刻,才能震“老”,也才能逐减少行痼疾。
打了官司,拿到判决,方却拒不履行,或者部分履行,法律“白条” 怎么?中,不光是咱普通人,就瑶的名人,也遇到了困惑。
据北京法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京法网事”披露,因余征(于正)拒绝履行法院判决中“向陈喆(琼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义务,陈喆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 4 月 26 日对此案进行强制执行,在《法制日报》上刊登判决主要内容,所需费用由余征承担。
早在 2015 年 12 月 25 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就宣判,《宫锁连城》侵犯了《梅花烙》的改编权,于正被要求向琼瑶公开赔礼道歉,五家被告则共计赔偿500 万元。
既然法院判决早已生效,败诉方就得认真履行,这里应尽的法律义务,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道义上的,目的不仅是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也是平复精神上的创伤。
或许,在于正的眼中,诸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法律义务,不理会也没啥影响,但人民法院却不能置之不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1 条,“侵权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人民法院可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和有关情况公布于众,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