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创新的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创新的案例分析

一、“增”加趣味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教材上没有安排任何实验,而本课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所以通过增加趣味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设计了三个趣味演示实验:①“烧不坏的花手帕”,先配制50%酒精和50%水的混合溶液,将手帕浸泡其中,然后取出挂在一铁棒上,点燃。演示过程中,教师一边挥舞手帕,一边用夸张的语言来描述现象和讲解原理,刺激学生的感官和神经。②“清水变牛奶”,具体操作就是将20mL澄清石灰水倒人烧杯中,请一位同学上来往烧杯中吹气,一会儿清澈的液体变浑浊,像极了牛奶。③“变色情报”,先在一张白色滤纸上用酚酞写上字,然后晾干备用。演示时出示一张看似一无所有的白纸和一个装了“清水”(氢氧化钠溶液)的喷壶,然后一本正经地扮演一位老地下党压低声音说:“这纸上有重要情报,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一下把同学们的胃口全部吊了起来,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往白纸上喷水,此时,奇迹发生了,白纸上显示了“情况紧急赶快撤离”的红字,同学们沸腾了,睁圆了眼睛问老师:为什么?此时,老师故作神秘,话锋一转一本正经地对学生说:答案在我们的化学课本里,只要认真学习就能找到原因。在今后的一年里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遨游在化学知识的海洋里。
为彰显化学演示实验独特的教学魅力,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开发演示实验的功能,从当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增”“改”“理”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和创新。“增”,教师要动脑筋,增加有必要的趣味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多体验实验的快乐。“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原实验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改进演示实验,使之拥有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用料少且环保等优点。“理”,主要是复习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类似的实验进行归类整理,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并重视演示实验操作中的细节。
另外,在一些抽象理论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新颖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氛围的趣味演示实验也是十分必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教材只是用文字叙述铜在高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学生对此并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笔者增加了下图两个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紫红色銅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金灿灿的项链不变色。精彩的实验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
在新课导人的教学中,笔者也会增加一些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眼球、又来源于生活的趣味演示实验。“空气”一课,在讲解空气的存在时,可让学生深吸一口气,再吐出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也可以让一位同学上台往一个瘪的气球内吹气,然后扎紧,用力压气球,“啪”的一声,随着气球的破裂,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也感受到了空气的压力。同时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 .issn.1008-0546.2020.03.024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靠创新性的课堂去落实。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演示实验更容易创设适合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表现,培养创新思维。
许多化学演示实验,稍加改进就能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氧气的性质”一课,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材上是用燃烧匙盛放硫磺,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人氧气瓶中继续燃烧,并且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在实际演示过程中,常常因为取的硫粉太多,当燃烧匙从集气瓶中取出时,能在空气中继续燃烧而造成空气污染,又因为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所以用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将燃烧匙换成玻璃管,用玻璃管蘸取一点硫粉进行实验,燃烧完毕后往集气瓶里倒人一些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使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有效地防止了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这样的改进,操作简便又环保。
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就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合作,根据具体问题创新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这是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实验设计与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求。通过对演示实验的改进创新,使原本枯燥的化学教学变得魅力无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上演示实验的创新改进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上的实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之更优化、更合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以后的化学实验学习中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创新的案例分析
作者:金新宇
来源:《化学教与学》2020年第03期
摘要:通过多个“增”“改”“理”演示实验的案例分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创新的部分途径。说明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性的-0546(2020)03-0087-02
二、“改”进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
一些课堂演示实验用老办法固然轻车熟路,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思维的启发性不强,这时不妨尝试改进演示实验,立足用学生手头容易得到的,也很常见的物品做实验仪器,学生参与度高、体验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分子和原子”一课,在做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时,笔者进行了一些改进创新。首先是实验仪器的改进:用饮料瓶底替代大烧杯,用各种颜色的饮料瓶盖替代小烧杯A、B、C。其次将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三个优点:①学生不再只是看实验,而是自己动手做实验,另外学生在搜集各种颜色的饮料瓶盖和剪饮料瓶底的过程中,身处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学生参与实验改进和操作的积极性高涨。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观察到了清晰的实验现象:被罩在饮料瓶底内的可乐瓶盖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先变红,饮料瓶底外的雪碧瓶盖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透过实验现象深刻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抽象概念。②改进的实验仪器来自常见的、学生随手可得的废弃饮料瓶,价廉易得。体现了废物利用.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③利用不同种类的饮料瓶盖替代小烧杯A、B、C,可以不用贴标签来区分。而且瓶盖小,所用的药品量少,可以节约药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