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介入治疗详细

肿瘤介入治疗详细


(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是指在医学影象设备如X射线、CT、
B超、MRI的导引下,利用各种器械,通过 血管以外的途径,如经人体生理腔道的自然开 口或直接经皮穿刺脏器,对疾病进行诊断 和治疗的技术。
经皮穿刺活检技术 管腔扩张 内支架成形术 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 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术
诊断和鉴别诊断/实体瘤的治疗
直径大于5cm的肝癌 1年生存率: 58.4﹪ 3年生存率: 37.8﹪ 5年生存率: 15﹪
冰醋酸化学消融治疗肝癌效力是无水乙醇 的3倍,加上冰醋酸能渗透过癌肿和肿瘤的 间隔膜,扩散到相邻的癌症和肿瘤结节内, 疗效优于无水乙醇。
盐酸化学消融治疗肝癌效力是无水乙醇的 15倍,50﹪冰醋酸的5倍;对于单发小肝 癌, 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 87.5﹪;多发肝癌的1年的生存率达到 87.5﹪。
出现转移的患者 弥漫性肝癌患者 和并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者肝性脑病的患者;
⒊操作方法:
超声引导下探针穿刺到肿瘤的病变 部位,再植入微波辐射器
利用微波产生的65℃-100℃的局部 高温,使得肿瘤组织凝固、变性、坏死
⒋常见并发症
发热 出血 胆汁漏 局部皮肤烫伤 脏器损伤 血压升高或者血压下降 气胸和胸腔积液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
⒈适应症
①肝癌,肿瘤直径小于6cm的单个结节, 或者是小于3个的多发结节;
②心脏、肾脏功能不全,不能耐受较大的 手术的患者;
(2)禁忌症 具有严重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大量的腹腔积液,一般情况较差,全身多处
⒈肝动脉化疗(HAI)适应症: ①失去手术机会 ②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置泵 ③肝癌术后复发或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
⒉肝动脉化疗(HAI)禁忌症:
绝对禁忌证:全身情况衰竭
肝功能衰竭:腹水 黄疸 低蛋白血症
白细胞<3×109/L
血小板<50×109/L
⒊操作方法 ⑴肝动脉插管化疗:
经皮穿刺,动脉内插管至靶肿瘤动脉,再以 等于或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动脉内灌注化疗
⒉对病灶大:先介入治疗使肿瘤缩小 再行二期手术切除
术后介入治疗预防复发 手术后复发的治疗
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白细胞3.5×109/L以上 重要脏器(心、肝、肾)功能代偿 良好。
(二)禁忌症: 1、白细跑﹤3.0 ×109 /L,血小板﹤70×109/L 2、造影剂过敏 3、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失代偿、黄疸、腹水、恶
图1
图2
图1:肝癌介入前CT见肝右叶巨块型肝癌,约16X12厘米。 图2:肝癌介入后药物分布良好,边沿连续,无活癌灶。
TACE治疗右叶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后
肝癌的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后
肝癌,肝动静脉瘘治疗后动静脉瘘口基 本闭塞
动脉栓塞治疗前后比较
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⒌预后:
1年生存率: 94.87% 3年生存率: 80.44% 5年生存率: 68.63%
在计算机的监控下进行,20分钟左右一 次消融直径5~7厘米的球形凝固坏死灶
⒋并发症 发热、腹痛、胸闷; 胸腔积液、气胸; 肝包膜下出血; 腹腔出血; 肝脓肿;
胆汁瘤; 肝动脉-门静脉瘘,胆管-门静脉瘘; 胃肠道穿孔; 针道种植转移; 皮肤灼伤;呃逆。
⒌预后
1年生存率: 94﹪ 2年生存率: 86﹪ 3年生存率: 68﹪ 5年生存率: 40﹪。
常用的介入材料:
穿刺针;
常用的介入材料:
导管
常用的介入材料:
导丝;
常用的介入材料:
导管鞘
肿瘤介入治疗的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的选择
(一)化疗药物选择原则 同系统化疗 对于血供较差的肿瘤:经皮穿刺注射无 水酒精
(二)常用药物 1.常用化疗药物 2.常用栓塞剂 明胶海绵 碘化油 无水酒精
肿瘤介入诊断治疗
血小板计数< 60×109/L,凝血酶原时间 明显延长,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肿瘤包绕有重要血管或胆管者 全身状况差或肿瘤恶病质 感染处于活动期 孕妇
⒊操作技术:
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直径仅2毫米的 射频电极针,经皮穿刺进入肿瘤组织,并呈 伞状展开9根细电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肿瘤
通过发射460KHz的交变电流,使肿瘤 组织中的离子产生振荡并发热,局部温度最 高可达120℃,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的目的
肿瘤介入治疗
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秦天洁2012-11-29
一、掌握肿瘤介入治疗概念,原理,分类 。
二、掌握肿瘤介入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 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其处理,术后注意事 项。
三、掌握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各种方法的 适应症及禁忌症。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R) 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在医学影像图像的引导
⒋肝动脉栓塞(HAE)适应症:
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 阻塞
肝肿瘤切除术前:使肿瘤缩小,利于切除, 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控制转移
小肝癌
外科手术失败或切除术后复发者 控制疼痛、出血及动静脉瘘 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栓塞术 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者 急症肝癌破裂出血
⒌肝动脉栓塞(HAE)禁忌症:
肿瘤介入治疗主要采用经肿瘤血管动脉
灌注化疗 肿瘤血管栓塞治疗 肿瘤局部穿刺化疗 物理消融治疗 基因介入治疗等技术。
肿瘤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从肿瘤供养动脉直接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区域内
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
局部化疗药浓度高 全身的副反应小
辅以动脉栓塞,切断了肿瘤的能量供应 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饥饿而亡 栓塞剂沉积使化疗药物缓慢释放
正常:20%~25%肝动脉75%~85%门静脉 原发性肝癌:90%~95%肝动脉
一次冲击性∶指在短时间内,将药物注入靶 动脉,然后拔管结束治疗
动脉阻断化疗:用球囊导管插入靶动脉,然 后使球囊膨胀阻断动脉血流,再行化疗药物 灌注 主要用于肝、肾、盆腔和四肢恶性肿瘤 治疗
长期药物灌注 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灌注可为 持续性。
生素B6、维生素B12等
一般2~3周恢复
(4)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预防血栓形成: 穿刺时动作轻柔,操作细心 缩短导管在血管内的时间 导管插入血管后注入肝素
血栓和栓塞形成: 灌注溶栓剂 如尿激酶
10000IU/d 或链激酶10000IU/h。
(5)其他并发症:
感染、瘘管形成 血管损伤或穿破 动脉夹层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导管丝断落或导管打结
下,利用多种介入器材,完成穿刺活检、管腔成形术 、局部药物灌注、栓塞治疗、组织消融治疗,通道建 立、滤器安放,体液引流(脓液、胆汁、积液、积血 )等操作,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科学。
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
医学影像学
临床治疗学
特点:创伤小、方便快捷,应用范围广泛 如肾动脉栓塞治疗 在肝癌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预防:插管过程中掌握要领,正确操作
介入治疗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以上 防止出血及 血栓脱落
观察有无下肢变冷、发紫、伤口有无渗血 术后可能会出现畏寒、发热、疼痛等不适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
㈠肝动脉化疗和肝动脉栓塞 ㈡射频消融治疗 ㈢化学消融治疗 ㈣经皮微波凝固治疗术
门静脉结构
㈠肝动脉化疗和肝动脉栓塞
将一根很细的特制导管在影像设备的引 导下插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
特点:几秒钟后就会进入肿瘤 药量是静脉药量1/2~1/5
2、选择性动脉栓塞术:
采用血管栓塞剂如明胶海绵、不锈钢圈、 自体血凝块等暂时或永久地栓塞肿瘤供血动 脉
姑息治疗:缓解疼痛 止血
良性病变:血管瘤的栓塞
3、化疗栓塞术:供养动脉 抗癌药物+栓塞剂
慢性血肿:局部湿热敷或次日理疗,血肿 内注射透明质酸酶500~3000IU
(2)暂时性血管痉挛:
局部疼痛
妥拉苏林25~50mg 局部热敷 内脏血管痉挛:
2%利多卡因5ml,或肝 素 100~150mg/h
(3)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
支气管动脉尤其右侧主干与4~6肋间动 脉共干,后者与脊髓动脉吻合
早期使用脱水剂: 改善微循环:罂粟碱、烟酰胺等 激素类药物:减轻局部炎症 神经营养药物:ATP、辅酶A、维
病质 4、全身多个部位转移 5、手术部位或全身的急性感染
肿瘤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
动脉灌注化疗:
常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血小 板下降,脱发,乏力,短暂肝、肾功能改变。
栓塞治疗:
腹痛、腹胀、发烧等栓塞后综合征 异位栓塞(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及其处理
(1)穿刺点出血或血肿:压迫包扎
大血肿:如果血肿压迫附近血管和神经, 可以考虑手术清除
若肿瘤直径较大:
多点穿刺/次 多次消融/间隔1周 2~5次
完全消融的指征:
超声检查见肿瘤区域: 高回声 无明显血流信号
增强CT扫描: 肿瘤呈完全的低密度影 无增强信号
⒋不良反应: 疼痛 低热 肝功一过性损害
⒌预后:
无水乙醇化学消融(PEI)治疗小肝癌几乎 达到根治的疗效
1年生存率:97.7﹪ 3年生存率: 70.3﹪ 5年生存率: 51.6﹪ 7年生存率: 30.6﹪
CT引导射频消融
B超引导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后对比
化学消融治疗
⒈适应症、禁忌症同射频消融。 ⒉并发症:
发热、腹痛、胸闷 胸腔积液、气胸 肝包膜下出血 呃逆
⒊技术方法 :
以肿瘤体积的体积(cm3)确定无水酒精用量, 或20~25 ml为一个穿刺部位的基础用量,注射速 度要达到4~5 ml/s,形成半径约2.0 cm的球形消 融灶
6.并发症:
化疗后综合症:恶心、呕吐、发热、腹痛
与血管内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血肿、动脉夹层形成、 动脉痉挛、闭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