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思考——07电大法学专业学员贾存强内容摘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由幼稚到成熟的转型时期,心理发育的主要时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是非概念模糊,可塑性强的特点。

能够正确引导,很快健康成长为有用之才,否则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最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近年来中学生违法犯罪成上升趋势。

我们应该认真探究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应对措施,这个势头得才能得到控制,否则,任其发展很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与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格格不入。

关键词:中学生违法犯罪,犯罪的特点、形成原因,中学生犯罪的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日益严重突出,影响着学校正常教育的环境,直接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有效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法,守法,守纪,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培养成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才,必须对中学违法犯罪的现状,违法犯罪的成因认真探究,并积极应对,有效早期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使中学生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一)合伙共同犯罪、作案的多中学生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经受挫折的承受力差。

如果单独干,一般胆子不够,一块儿干会形成群胆;容易形成“小团体”①,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

有这样一个案例:比如,据媒体报道,西安警方就破获了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中学生黑社会团伙“山合社”,这个团伙自去年11月份成立以来已作案20多起。

他们还有所谓的“山合社”章程,里边有11条组织结构和纲领。

据被捕的6人交待,他们经常看暴力录像,他们的组织就是模仿香港某影片成立的。

(二)、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中学生处于易冲动的年龄段,法律意识淡薄,正处在长成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容易受网络暴力游戏或暴力影视等有害文化的侵害,盲目好奇模仿,为寻求刺激无故滋事,有时甚至为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并手段残忍,后果严重,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据媒体报道,广东某县一名18岁的中学生,广东省仁化县两名未满18岁的少年,凌晨从游戏机室出来,为寻刺激取乐,竟对遇到的一名乞丐拳打脚踢,打晕后火烧致死。

当公安侦查时据他们交待,是“找点刺激的东西玩一下”,模仿暴力游戏目的是“解闷”。

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名少年犯的杀人动机是如此简单,手段残忍,后果严重让人非常吃惊。

(三)、犯罪动机单纯,盲目性、突发性犯罪多。

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一些同学拉帮结派,大讲“江湖义气”、“哥们义气”,为了“义气”和“面子”,遇到发生矛盾时,一轰而上,多因“看不惯,教训教训对方”等单纯动机,突发性强,结果是往往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一些违法犯罪的中学生在公安机关调查时交待“彼此都是好朋友,提出来不好意思不帮忙”,“怕被别人说不义气,硬着头皮上”。

据媒体报道有这样一个例子,17岁的小明原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同学小涛叫过来小明和另外两名同学。

小涛告诉他们俩,前几天自己被邻校的一帮学生打了一顿,还抢走了100元钱,这几天感觉太窝囊了,忍不下这口气,让小明他们帮他出这口气。

从来没有打过架的小明一听这话有点犹豫,但看到“朋友”情份上,便只好答应下来。

当天晚上,他们四人与邻校三名中学生大打出手,其中一名学生被打成重伤,小明因此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刑。

在庄严的法庭上,小明哭了,面对法官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去打那些人,但是害怕不去被朋友笑话‘不义气’,只好去了,到了那里一时冲动,下手太重了”。

(四)、逐渐趋向低龄化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一)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素质高低在是否违法犯罪方面起关键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往往缺乏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一些中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又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天不思上进,游手好闲再加上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有些中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理念,认识能力低下,在强烈追求私欲(物欲、性欲、报复欲等)支配下,产生种种不计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些中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交友不慎,又常常感情用事,甚至爱憎和好恶颠倒,对社会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受别人引诱,结成群伙,误入歧途。

有些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低。

一时冲动,由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是子女第一个老师,家庭和睦,父母的素质好,对儿女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对影响子女一生。

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会造成中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中学生的性格缺陷。

养成不良习性。

甚至会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有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从小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长大进入社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父母对子女教育方法过于粗暴,动口就骂、动手就打,也会使逆反心理较强的中学生走向反面;有的父母对子女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对子女失去信心,也不愿管;有的父母的离异,导致有些孩子被抛弃,从而流浪街头,无家可归,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父母自身行为不端违法犯罪,孩子去效仿父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的家庭对望子成龙期望过高,施加的压力超负,使子女产生焦虑不安、逃避和逆反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伤害亲人的过激行为。

有的过于贫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

(三)、学校因素②据调查发现,近70%的少年犯走过了一条由学生变为流生,再由流生沦为犯罪的道路。

被调查的少年犯中,在校成绩好的占2.97%;成绩一般的占31.68%;成绩差的占56.44%,还有8.91%说不出成绩好坏。

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不说与学校教育有极大关系。

1、法制教育严重缺失。

在依法治国被列为基本国策的今天,普法教育不能适应法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法制教育基础薄弱,在中小学,法制和法治的教育没有列入学校的主要学科之一,普法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所以,国民扫除了“文盲”的同时,绝大多数又成为名符其实的“法盲”,从小不学法,平时不学法,日常不懂法,特别是中学生不知法而犯法的现象很普遍。

2、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校简单的认为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并以此为依据,人为的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对差生和违纪生的歧视、排斥、放弃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所派生出来淘汰教育,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心和自信心,由此自暴自弃。

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很容易走上违法违法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

④学校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

中学时期是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

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容易引发违法犯罪。

(四)社会因素社会上不良风气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极易受社会“黄、灰、黑”色污染、侵蚀和危害。

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社会因素也是中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因素,社会上屡禁不止的黄、赌、毒;宣扬色、情、凶杀等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泛滥;学校及社区周围的非法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上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在网上专门吸收有毒有害的东西,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近年来,因聊天和游戏引发的抢劫、盗窃、诈骗案件猛增。

③据统计,有14.1%的学校附近有不健康书刊销售,有26.1% 的学校附近有录像厅,19.2%的人犯罪是黄色、暴力等书刊音像制品毒害诱发导致,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

以官场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严重。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中学生也耳濡目染,有些中学生的受家庭环境影响,相信“权大于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特别是一些干部子弟,违法犯罪后,通过拉关系走后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惩处。

助长了违法犯罪的嚣张气焰,更加猖狂的违法犯罪。

甚至形成带小集团式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给社会带来更有危害的威胁。

这几年来,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也越来越多。

有些学生大讲“哥们义气”,把它作为处事和衡量友谊的一个标准,为朋友“两肋插刀”跪拜结盟,打打杀杀,危害社会。

有专家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少年犯团伙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

三、预防中学生犯罪措施(一)社会预防首先要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行实体性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适用性,程序性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处置性规定过于原则和空泛,缺乏针对性;同时,关于消除青少年刑事污点方面也存在立法空白。

其次要落实政府的主要责任,要建立健全针对青少年的法律制度。

政府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核心的内容是改变考分名次决定命运的现状,评判学生能力以考分单一的标准向多元标准转变,彻底改变现行的“淘汰教育”。

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违法犯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