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论基础1、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2、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3、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书289页)】(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4、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5、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即教材、即学习经验、即学习活动6、课程资源存在的类型(1)按资源的空间分布,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资源(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有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生物课程资源、音乐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等(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有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专用教室等(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研究成果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8、课程选择的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9、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1)课程组织的要素(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2)课程组织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10、目标模式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1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2)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12、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改革本身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3)学校外部的因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1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1)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书297页)(2)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书298页)(3)内容:(课程结构的变革、课程标准的变革、教师角色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的变革、课程管理的变革)二、教学论基础1、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的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课的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艺术)、(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板书规范)、(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意义、形式、要求书305页】(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意义、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学业成绩检查基本要求、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书305页】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书307页)(1)讲授法(2)谈话法(3)读出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实验法(7)练习法(8)实习法(9)讨论法(10)发现法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规律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8、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与学、师与生双方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教学活动的动态运动(1)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是“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2)教学过程的第二环节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3)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9、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1)优越性:【(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2)局限性:【(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10、个别化教学(书313页)(1)个别化教学的含义、特点、优点、缺点以及要注意的问题(2)注意问题:学习的步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或材料、评价学生的手段、个别辅导11、分组教学的概念、类型(1)概念: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2)类型:能力分组、作业分组12、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和鉴别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13、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4、教学评价的原则(1)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2)客观性原则(3)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4)主体性原则(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5、常见的教学模式(1)范例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1、导入技能(1)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2)导入方式: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2、提问技能,课堂提问的过程阶段(1)拟题阶段(2)引入阶段(3)列题阶段(4)听答阶段 (5)评价阶段3、讲授技能要注意(1)讲授的科学性(2)讲授的教育性(3)讲授的启发性(4)讲授的适应性(5)讲授的情感性4、板书的技能(1)板书的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美得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2)板书的内容: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3)板书的主要格式: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结构式、图示式、版面式5、结课的类型、过程(1)类型:认知型结束、开放型结束(2)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6、说课的类型(1)研讨性说课(2)评价性说课(3)检查性说课(4)主题性说课(5)示范性说课7、说课的基本内容(1)说教材【(说本课内容在本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说本课的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及依据)、(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2)说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预估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3)说教法及依据(4)说学法及依据(5)说教学过程(书331页)(6)说板书设计(7)说教学反思8、教学实践中,教学智慧主要基本特征(1)实践性(2)个性化(3)集成性(4)高效性(5)创新性9、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1)教学经验(2)教学思维力(3)教学执行力四、课程与教学的研究1、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一般步骤(1)结构要求: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2)一般步骤:选择论题、收集资料、确立主题、安排结构、修改润色、投稿发表2、教育叙事的特点、分类、写作规范(1)特点:事件的真实性、事件的典型性、情节的完整性、具有问题性、讲究细节性、结构的灵活性、具有感悟性、教育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2)分类:叙议式、反思式、陈述式、比较式、点评式、质疑式(3)写作规范: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的文体、注重一事一得、注意细节描写、养成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博览群书,注重学习3、教育随笔的特点、形式、写作(1)特点:随便、随时、随手、随心(2)形式:借事说理、夹叙夹议(3)写作:要新颖、独创;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小中见大;列举事例要具体生动;借助语言文字为文章增色加彩4、教育案例的特征、构成要素、应注意事项(书348页)(1)特征: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注重分析强调典型(2)构成要素:标题、引言、背景、主题、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问题的解决、反思与评价、附录(3)应注意事项:关于确定主题、关于教育案例、关于案例分析、常见的毛病及对策5、教学反思的内容、方法(1)内容: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2)方法: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转换时空处反思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6、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1)预见性和可行性:制定计划要对未来一段或一个时期作出科学的预见,如基础条件如何、前景如何、目标高低、措施怎样等等,对各种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