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装纺织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十一五”时期北京服装纺织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调研报告1、研究背景1.1 中国纺织服装发展状况中国服装纺织业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 其工业化初期均将纺织行业作为先导型产业, 在提供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
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 如对美国、日本、韩国多年来GDP与纺织工业相关性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 美元时,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业步入衰退期判断至少会到2020 年。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造成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
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各类资源在全球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
资金、技术的快速流动已体现了这种趋势。
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 由于多种原因却难以快速流动, 因此, 以物流代替劳动力流动的货物贸易快速发展。
而吸附劳动力较多、便于运输的纺织品贸易更得到快速发展。
在1980〜的21年中,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增长了258%,比同期全球出口贸易增长幅度210%高出48 个百分点。
全球纤维、织物、服装、家庭布置等的贸易总额达到了3800 亿美元。
从长远发展看, 服装纺织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服装纺织业只能以不断的增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 服装纺织行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产业。
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服装纺织产业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
当前西欧、北美和日本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主要消费市场, 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则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制造中心。
自1991 年以来, 中国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9%, 略高于同期GDP 9.3%的增长速度。
纺织行业全面步入快速成长期始自1998 年,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纺织行业扭亏解困的政策,加之社会资本对取消配额的良好预期, 从而导致纺织行业投资额大幅增长。
1.1.1 产业优势突出服装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低耗能、高就业、与农业密切相关、出口创汇等特征符合中国国情。
同时, 纺织服装行业的内生性增长强劲, 中国企业消化和传递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中国当前的国情是: 劳动力资源丰富, 失业率高, 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少, 能源短缺; ”三农”问题严重; 高科技领域落后, 需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现代化发展, 即需要充分的外汇储备。
而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据统计, 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人数: 纺织业1876 人, 服装业4464 人, 是全国工业平均数932 人的2.01 倍和4.79 倍。
发展纺织服装业符合劳动力过剩这一国情。
▲低耗能、少污染的产业。
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折合标准煤), 纺织业为 1.93, 服装业为0.48, 分别是全国工业平均数的59%和14.7%。
在漫长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 除印染环节外(当前新技术已逐步克服印染带来的污染), 基本对环境无破坏, 属于”绿色产业”。
北京、上海、深圳等现代化城市把服装制造列为”都市产业”也说明了这一点。
▲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
纺织行业消耗天然纤维620 万吨(棉、麻、丝、毛等), 涉及到 1 亿农民的生计。
当前约有1300 万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行业就业。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 一个农民从事纺织业, 其放弃耕种土地的机会成本, 中国是0.2 公顷, 美国57.4 公顷、法国19.6 公顷、墨西哥 2.8 公顷、土耳其 1.7 公顷。
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可推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过程, 以有力解决”三农”问题。
▲是出口净创汇的主力。
1-9 月, 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0245.1 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3.7%。
其中出口5464.2 亿美元, 进口4780.8 亿美元, 分别增长31.3%和16.0%; 贸易顺差683.40 亿美元。
据中国海关统计, 今年1-9 月, 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994.95 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9.62%, 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71%。
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868.08 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2.77%,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89%,其中, 纺织品出口金额是325.00 亿美元, 同比增长24.95%; 服装出口金额是543.09 亿美元, 同比增长21.50%。
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总值为126.87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75%, 占全国外贸进口总值的 2.65%。
其中纺织品进口金额为115.38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80%; 服装进口金额为11.49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32%。
1-9 月纺织品服装实现贸易顺差741.21 亿美元。
由此可见, 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
1.1.2 国际竞争遥遥领先纺织行业亦是中国国际比较优势最为突出的行业。
首先, 中国具有充分的原料资源。
中国纤维产量从1980 年的347 万吨上升到的万吨, 已占世界的30%。
其中棉花、化纤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6%和28%,居世界第一。
其它纤维如苎麻、蚕丝、羊绒产量占世界80%多。
其次, 中国纺织工业具有强大的上下游配套生产能力。
从上游的纱、布, 到下游的服装及各类制成品, 中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与竞争伙伴印度和墨西哥相比, 前者的纱布加工能力很强, 而服装的生产能力很弱; 后者正相反, 服装制造能力强但面料基本靠进口。
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极大成就了纺织工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据世贸组织的有关报告, 中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 美元, 分别相当于日本的 2.64%, 法国的 3.81%, 美国的 4.85%, 韩国的12.97%, 墨西哥的31.36%。
中国劳动力不但”价廉” , 而中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且”质优”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
至今,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已有十年时间, 其它国家与中国的差距日益加大。
如果考虑香港大部分为国内转口贸易, 中国更是遥遥领先。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1.1.3 面临后配额时代的历史性机遇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 配额限制的取消将成为中长期的一大利好。
纺织品服装协定(ATC)中规定,从1995年开始的十年间,分为四个阶段在世贸组织成员国间取消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实现自由贸易。
1 月 1 日为最后阶段, 所有配额限制(占49%)全部取消。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恰逢配额取消的第三阶段, 美国欧盟共取消了87 个类别配额, 导致中国纺织业出口额从的533 美元增长到的804 美元, 两年增长51%。
欧美还有126 个类别取消, 分别占欧美进口纺织品的60%和61%。
美国取消配额的额度约760 亿美元。
多年来在世界纺织品贸易总额中, 配额市场占近70%,非配额市场占30%多; 而中国纺织品出口仅占配额市场的5%左右, 占非配额市场近30%;在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中, 向配额市场出口占25%,非配额市场占75%。
这两组数据说明, 中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严重束缚。
如果按照中国在非配额市场的占有率推算, 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出口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据世界银行测算: 配额放开后, 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将由的17%扩展到45%。
1.1.4 出口将拉动行业持续快速增长配额取消并不意味着纺织行业所有企业的出口均大幅增长, 反而竞争会更加激烈。
因为配额对优势企业是束缚, 对弱势企业又是保护。
配额取消后市场空间的扩大会拉动优势企业高速增长。
但弱势企业难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从行业看, 未来几年出口是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预计后纺织服装出口额将保持30%的增速。
拉动全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15%以上。
纺织板块可分纤维、面料、服装三大类。
从其特点分析, 纤维制造企业进入壁垒较高, 但易受原料价格的影响, 业绩波动较大; 服装企业因成本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最高, 使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得到发挥, 因此, 国际比较优势明显。
但多数服装企业出口以贴牌为主, 内销尚未形成”品牌溢价” , 且行业进入壁垒低, 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 因此, 服装类公司的主业扩张受到制约; 面料类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 服装业的高速发展对面料的需求旺盛, 当前出口服装中有近50%的面料仍需进口, 国家也将”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一。
面料行业主要依靠设备技术竞争, 行业壁垒较高, 销售约束较弱, 企业易于经过扩大产量来提升业绩。
1.2 技术研发与应用当代服装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多学科先进技术的综合, 并应用于服装制造工程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先进制造技术内容之一是要研制开发一批适应信息化需要的数字化服装设备。
中国现有规模型缝制设备制造企业100 多家, 有缝制设备零部件制造企业400 多家, 其生产缝制设备能力和产量居世界第一。
但到当前为止, 中国除了有生产电脑控制平缝机、电脑绣花机、自动开袋机、电脑花样缝纫机、电脑控制铺布机、电脑控制立体烫机等以外, 其它很少有数字化技术设备。
先进制造技术内容之二是要研制和建立一批服装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制造模式和系统, 以面向服装个性化和全球化两个市场的需要。
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服装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及人们对服装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加, 使得服装制造业向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方式发展。
为适应这种情况的变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了大量的对策研究, 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 先后诞生了许多先进制造技术、模式与系统。
例如敏捷制造系统、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虚拟制造系统、全球制造系统、绿色制造系统等。
对服装企业来说, 服装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发展的总趋势是管理信息化、物料条码化、生产柔性化、操作智能化、营销网络化、网站个性化、环境清洁化。
具体而言, 采用ERP、MIS 等信息技术产品、整合资源优势、再造业务流程, 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采用条码技术对服装面辅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等进行编码信息跟踪管理, 强化对供应链中物料和成品的管理和调度, 减少库存积压、加速资金周转;采用服装CAD CAM CAPP MTM等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配备先进的生产装备, 建设高度集成化柔性化的生产流水线, 适应服装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需求; 采用三维人体测量仪QRS 工作台开袋机等专用缝纫设备以及整烫设备等数字化自动化设备, 提高操作的智能化程度, 降低作业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采用供应链技术SCM建设产品分销系统,及时获取产品的销售信息, 以安排生产和补货, 以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 采用网络技术建设企业的门户网站;采用绿色材料绿色装备以及绿色工艺进行生产, 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符合ISO14000 标准的要求, 消除通往国际市场的壁垒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