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及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及发展

淮海工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饮食文化概括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及发展(综述)学院:海洋学院专业:海洋科学班级:海科091姓名:刘双学号: 5209141122011年10 月10 日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及发展(综述)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是主流,然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已从温饱型向质量型,从生活型向享受型变化,越来越注重遵循健、营养、科学兼而有之的饮食理念下的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结构,有着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饮食文化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英文摘要:Chinese diet culture is of long standing and well established ,and is always being called “The king of cooking ” .Chinese cooking is not only a technology ,but also a kind of art and a way of culture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abor and the intelligence of every one comes from all peoples in our nation .In the long run ,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our local culture .Today , developing is the hottest question we are talking about ,and so long as the culture of cooking . Facing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there was a hard way which we need to do our best.关键词:饮食文化传统发展Key words : diet culture tradition development1.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1.1中国饮食文化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吃在中国”的美誉。

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于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有非欧美所可并驾。

”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

[1]中国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她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饪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b.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藏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与科学、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等的关系紧密,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养卫生论(素食为主,注重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礼仪的凸现方式。

[4]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1]1.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a. 风味多样。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与“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酸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中国有饮食上的三字经就讲了这个特点:涮北京,包天津,甜上海,烫重庆,鲜广东,麻四川,辣湖南,美云南,酸贵州,酥西藏,奶内蒙,荤青海,壮宁夏,醋山西,泡陕西,葱山东,拉甘肃,炖东北,稀河南,烙河北,罐江西,馊湖北,汃福建,爽江苏,浓浙江,香安徽,嫩广西,淡海南,烤新疆。

b.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有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c.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d. 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电信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移动的要求。

e. 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放置的目的。

[2]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饮食有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

”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2.1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1) 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7] (3) 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 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 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6]。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7]。

(8) 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 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6](10)民国时期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于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有非欧美所可并驾。

”2.2 中国饮食文化的当代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是主流,然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也随之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追求也已从温饱型向质量型,从生活型向享受型变化,越来越注重遵循健、营养、科学兼而有之的饮食理念下的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结构,有着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饮食文化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事例一:海峡两岸饮食文化论坛2011年08月22日14:31来源:中国台湾网2011海峡两岸饮食文化论坛在沪举行。

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两岸文化餐饮界专家、大陆及台湾企业代表等就海峡两岸的文化传承、饮食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本次饮食文化论坛还同步于新锦江大酒店举办“2011台湾食尚秀”文化美食节,此次活动将举办至10月7日,是两岸饮食文化的一次交流活动,并邀请台湾大厨通过自助大餐和精致高级宴会套餐的形式,突出台湾美食自然原味的清鲜口感,能让上海市民对台湾美食的了解从夜市小吃走向全方位的台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