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相古地理资料
4. 河流的二元结构:河流二元结构指的是在河流沉积物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 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 在河床沉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细沙或 粘土组成的河漫滩沉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5. 陆表海:也称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等,是指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 坡度十分平缓(平均坡度约 0.03-0.15m/km)、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2
CCD 面 控 制的远洋 灰泥沉 积。我国 古代碳酸 盐的沉积 相特征与 塔克的模 式极为吻 合。 (3)关士聪模式:2 个相组:台棚相组、槽盆相组;6 个相区:陆地边缘相 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浅海陆棚相区、次深海槽盆相区、深海槽盆 相区;15 个相带;这个综合模式,反映了我国晚期元古代至三叠纪总的沉积 特征及其环境组合规律。台地内台盆(沟)相带的提出,比较符合我国南方 古生代地层经常出现的碳酸盐台地与克拉通内部槽盆错综复杂的交错格局。 4. 粒度分析? 粒度分析方法主要决定于粒度大小和样品情况,常用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对 粗大的砾石或砾岩);筛析法(细砾和砂样、松散的或可解离的岩石,软的和 脆性碎屑样不宜做筛析);显微镜下分析(固结难于解离开的砂岩和粉砂岩)。 显微镜下的抽样方法:点计法、线计法、带计法。 粒度分析的步骤:数颗粒,一般统计 300-500 个颗粒。用费里德曼回归方程 式换算,D(筛析)=0.3815+0.9027D(薄片)。估算杂基含量校正,一般取估 测值的 2/3-1/2,并换算为Φ。投点作直方图、频率曲线图、累积曲线图、概 率累积曲线图和 CM 图。 CM 图是用 C 值(代表最大搬运能力)和 M 值(代表平均搬运能力)两个粒 度参数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作的一种图。因此 CM 图 是表示沉积物的最粗粒径与中值的关系图。此图能反映沉积物粒度与搬运方 式的关系,从而判断沉积环境。每段的含义: NO 段:代表分选好的粗粒滚动物质,C 值大于 1mm;OP 段:滚动物质与间 歇悬浮物质(跳跃)混合,C 值稍微变化即会使 M 值发生重大改变,即粒度 分析极不对称,粗细尾不均;PQ 段:间歇悬浮质为主,粗粒滚动值少,C 值 变化不影响 M 值,粒度分布较对称;QR 段:粒序悬浮段,C 与 M 成比例增 加,水体浓度和悬浮物粒度作有规律的递变(自下而上变稀薄,粒度变小); RS 段:均匀悬浮,C 变化不大,M 变化大,主要是细粉砂沉积物;T 区:远 洋悬浮物,M<10μ。
辫状河:河道宽且浅、坡降陡、流速急、泥沙负荷大、水的流量变化大、 河道不稳定,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水流不断分叉、会合,致使心滩特别发 育而边滩不发育、很少有河漫滩发育、沉积物粒度也较粗。辫状河道沉积微 相有:河道滞留沉积、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平原
网状河:河道坡度小,水流能量低。河道、湿地等环境长期稳定,各沉 积相在垂向上增生、叠加。主要亚相:泛滥平原、湿地。
6. 陆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的、坡度较大的(平均坡度约 0.6-3m/km)宽度较小 的(一般为 160-480km)深度可达 200-350m 的浅海
7. 鲍马序列:在浊积岩形成的过程中,在垂向上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的层 序,完整鲍马序列由 5 各连续的构造段组成: A 段:浊流的主体块状层或粒序层段,由砂岩或含砾砂岩组成,具粒序层理, 底部具冲刷面、底模构造; B 段:平行层理段(下平行层理段),由中-细粒砂岩组成,具平行层理,从 A 段-B 段是递变的 C 段:沙纹层理段:由粉砂岩组成,有沙纹层理或沙纹爬升层理、有时有包卷 层理 D 段:水平纹层段(上部平行层理),由粉砂质泥岩组成,水平层理 E 段:泥质岩段,有页岩或泥岩组成,含深水或半深水的生物化石及生物搅动 构造。
(2)塔克模式:塔克将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划分为 7 个主要环境:1.潮坪;2. 滩后泻湖;3.地台浅滩;4.开阔潮下(泻湖)—正常浪底以下;5.台缘礁或台 缘浅滩——正常浪底以上;6.台前斜坡大陆斜坡;7.碳酸盐浊积盆地——浪底 以下;还明确将海相碳酸盐沉积环境划分成两大沉积区:碳酸盐台地-陆表 海沉积区;盆地较深水-斜坡沉积区:深水碳酸盐沉积,主要为重力流和受
1
2. 三角洲(河控、浪控、潮控)沉积模式? 河控三角洲:海洋改造作用不强,是以河流搬运大量泥沙入海建造的三
角洲,其平面形态呈鸟足状,如现代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亚相主 要由分流河道,支间沼泽及分流间湾沉积组成。三角洲前缘亚相则主要为指 状河口砂坝及前缘席状粉砂沉积。河控三角洲常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前三 角洲亚相的泥质岩是有效的烃源岩,埋藏后处于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 保存和向烃类转化。前缘席状砂、河口砂坝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提供良好 的储集条件。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也可形成中小型油气田。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间泥质沼泽沉积和海进阶段形成的海相粘土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 和隔层。常有同生断层和由此而产生的牵引构造、底辟构造和盐丘构造伴生, 因而可形成多种圈闭类型。
3
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平面形态常呈朵状。三角洲 平原亚相主要为分流河道,障壁岛、沼泽及海滩砂脊沉积。三角洲前缘亚相 则主要是弧形蓆状砂体(海滩砂脊)。这些分选很好的海滩席状砂体常见对称 波痕及冲刷充填构造。前三角洲亚相的泥质岩是有效的烃源岩,埋藏后处于 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烃类转化。海滩砂和障壁沙坝具有良好 的储集物性,提供良好的储集条件。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也可形成中小 型油气田。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泥质沼泽沉积和海进阶段形成的海相粘土 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和隔层。
二、 简答题 1. 顺直河、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的区别?
顺直河:通常出现在大型河流的某一段或小型河流,靠近物源,河道内 凹岸侵蚀,凸岸加积形成浅滩-----侧向迁移向曲流河发展。边滩发育。
曲流河:河道窄而深、坡降缓而流速低、水的流量变化小、河道稳定、 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并于凸岸形成边滩而心滩不发育,河漫滩也很发育并与 边滩沉积构成典型的二元结构、沉积物中粉砂及泥的含量高。亚相及微相有: 河道亚相(边滩)、堤岸亚相(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亚相(串沟充填沉 积、河漫湖及牛轭湖、岸后沼泽)。
岩相古地理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有间隔。
2.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特征的综合。沉积学中 的相均指沉积相。
3. 同生变形构造:指在沉积作用的同时或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处于塑性状态 时发生变形所形成的各种构造。这类构造通常是局部分布的,基本上局限于 上、下未变形层之间的一个层内。常出现在粗粉砂、细砂沉积层中。
潮控三角洲:是受到了潮汐流的强烈改造形成的三角洲。其三角洲平原 亚相为潮汐水道、潮坪沉积及沼泽沉积。前缘亚相则为潮坪及潮汐作用改造 后的潮汐沙坝,具有双向的交错层理,流向与砂体的长轴方向一致。前三角 洲亚相的泥质岩是有效的烃源岩,埋藏后处于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 存和向烃类转化。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动力作用强,沉积砂质纯,分选好, 具备良好的储油物性,且其与生油层接触紧密,故为有利的储集相带。上部 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一小型垂向正旋回沉积,顶部沉积的泥岩和薄层的沼泽 沉积均可作为良好的盖层。 3.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1)威尔逊模式:威尔逊综合了古代及现代碳酸盐岩的大量沉积模式,按照 沉积环境的潮汐、波浪、氧化界面、盐度、水深及水循环等因素的控制,建 立了综合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划分出三大相区及九个标准相带以及 24 个微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