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府办发〔2011〕52号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重庆市渝北区“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二日重庆市渝北区“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目录第一章“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回顾第一节取得的主要成效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形势第三节发展机遇第四节面临的挑战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第五节指导思想第六节基本原则第四章“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第七节发展定位第八节总体目标第九节具体目标第五章房地产发展布局第十节住宅地产布局第十一节商业地产布局第十二节工业地产布局第十三节旅游地产布局第六章重点工程安排第十四节住宅地产重点工程第十五节商业地产重点工程第十六节工业地产重点工程第十七节旅游地产重点工程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十八节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综合调节作用第十九节建立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第二十节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第二十一节加强物业服务管理第二十二节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重庆市渝北区“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纵深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时期。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宜居重庆”的部署,以加快建设两江新区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渝北区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改善市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居住品质,实现“宜居渝北”、“重庆主城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根据《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房地产业发展现状,特制订本规划。
“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回顾第一节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是渝北区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围绕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建设“宜居渝北”的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居住品质、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三大工程,渝北区房地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区最重要的产业和核心要素。
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其持续稳定发展又进一步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增长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房地产业发展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市第一。
房地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加。
2006~2010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增长态势,在全市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随着投资需求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房地产业投资840余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42%。
“十一五”时期,房地产业每年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3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10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创造直接税收58.8亿元,年均增长29.78%。
房地产业的强势发展,还带动了建材、装饰、家具等20多个行业的繁荣,对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房地产业成为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的产业。
房地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渝北区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房地产业迅速壮大,成为了渝北经济的支柱产业。
实施了重点房地产业项目“助推行动”,切实解决了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开展了“渝北精品楼盘巡展”,积极组织开发企业参加市区两级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等活动,商品房销售迅猛增加。
“十一五”时期,全区开工建设商品房7631万平方米,竣工商品房1362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2290万平方米,销售单价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住有所居”。
在经济适用房方面,建成经济适用房450余万平方米。
在安置房和公共租赁房方面,已经建成27.84万平方米。
在廉租房方面,共投入廉租房保障资金4160万元,在龙溪、洛碛、茨竹和农业园区建(购)廉租住房505套、2.39万平方米。
目前,实现了现行政策标准下廉租住房保障的全覆盖,累计保障2500户、5000余人次。
房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时期,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复合地产等产业形式在房地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商品住宅中,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住房的比例不断提高;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改善了全区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区房地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设施滞后。
近年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与全区开发建设进程和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知名学校、医院和酒店等数量较少、档次较低,不能满足居住人群的生活需求及消费;公交线路较少,且站点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要;城区内健身休闲场所较少,尚不能更好地吸引区外居民度假休闲。
楼盘规模较小,总体品质不高。
“十一五”期间,渝北区开发楼盘规模较小,不能满足人们对中高档住房的需求,且楼盘总体品质不高,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利于“宜居渝北”建设。
商业地产发展不充分。
渝北区商品经销点数量不够、规模较小,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购物环境较差,缺乏大型商业卖场、高档酒店及写字楼。
全区商业地产持续发展力较弱,无法适应城市发展对商业地产的高档次要求。
房地产规划布局滞后。
“十一五”期间,渝北区房地产业规划布局滞后,造成了房地产开发的无序,生活区与工业区、商业区等功能相互混杂,开发档次不高。
特别是在龙溪商圈,开发楼盘几乎只有底楼是商业形态,缺乏星级酒店和高档商场,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形势第三节发展机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国家新的战略构架下,“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政策效应加快释放,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和两江新区开发建设,使重庆得到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渝北区作为主战场,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实力,提高经济辐射能力,为全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十二五”期间,渝北区将进入经济社会黄金发展期,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特别是城市化建设提速,城市人口的扩容,房地产消费人口数量将随之增加,将直接导致房地产的需求增加,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张,房地产行业发展将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两江新区建设为房地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的“中国第三新区”,是重庆建设内陆开发高地的“龙头”。
在两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域中,渝北占据了69.5%,达到810.08平方公里;在两江新区“十大产业功能区”中,渝北涉及了7大功能区;在两江新区规划建设用地550平方公里中,渝北拥有444平方公里。
在两江新区渝北范围内,随着龙石工业园、保税港区、悦来会展城、机场三、四期扩建的启动与建设,市级各开发主体将共同助推渝北房地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房地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渝北区是重庆市唯一具有水陆空交通优势的区域。
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两江新区的核心战场,渝北必将乘“势”崛起。
江北机场的扩容增流、两路保税港区和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重庆中央公园的建设更是提升了渝北区域价值,让大量房地产、建筑业投资商将目光锁定渝北区。
特别是重庆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在内环与二环之间布局24个大型聚居区,渝北占据1/3,至2015年将新增居住人口200万人,加大对住房的需求,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重庆主城新中心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渝北区将承担起建立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级城市核心功能区的使命,全力加速城市拓展,打造成为重庆主城新中心。
房地产业发展将以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为己任,注重开发中高档房地产,基本实现“西部宜居数重庆,重庆宜居看渝北”的整体形象。
第四节面临的挑战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以及两江新区的开发建设,策划实施了一大批经济建设项目和社会民生项目,大量投资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用地需求必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用地瓶颈将更加突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压力巨大。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实现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房地产业面临的首要选择。
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国家先后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调控举措,在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保障性建设等方面出台多项调控手段。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给全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区域竞争加大。
重庆主城进入“外环时代”,城市扩张将由向北的单箭头式转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南部新城和西部新城建设加快,重庆主城向北战略受到分化。
外环高速便捷的交通也将导致渝北空港等区位交通比较优势弱化,区县发展竞争更趋激烈,渝北将面临城市资源多方位扩散的挑战。
总体判断,未来五年,重庆诸多的重大历史机遇将进一步凸显,国家政策支持、经济跨越式发展、两江新区建设和渝北区良好区位优势,将为渝北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时期渝北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将远远大于挑战,渝北将迎来城市大拓展、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黄金期”。
“十二五”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第五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以及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以“五个重庆”[1]和“六大渝北”[2]建设目标为指引,围绕渝北区建设两江产业核心、重庆开放高地、西部宜居城区、基本建成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为主线,调整供应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强化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努力建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的“重庆主城新中心”。
第六节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推动全区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三大基本原则:——坚持商品房开发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优化房地产业结构,加强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市场供给,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坚持房地产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农村和城市互动共进;同时坚持“外延扩张,内涵提质”,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坚持房地产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