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 体育专业

文献综述 体育专业

高校体育美育研究的文献综述高校体育美育是高校体育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效应,是由显露课程和隐蔽课程这两个方面产生的美育效应组成。

从这两个方面对十年来关于高校体育美育的价值功能、实施途径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提出高校体育美育应包含体育物质文化和实体性体育精神文化中的美育,加强对其的研究可以促进高校体育美育的发展。

随着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与美育的关系成为高校体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体育与美育的共生关系也被有力地凸显出来。

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校体育的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体育美育内容和表现形式1.1毛振明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体育美育也是通过这种活动作用于学生,它是体育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效应。

而体育课程包含显露课程和隐蔽课程,那么高校体育美育可以这样认为:是由高校体育显露课程和隐蔽课程这两个方面产生的美育效应组成。

显露课程中的美育,是研究“由学校统一安排入教学计划之中,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以构建学生体育意识为基本目标,并设定接受对象为普通学生(即非专门体育从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课” 中的美育。

隐蔽课程中的美育,是研究“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相对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在主次的基础上可经过部分直接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1]中的美育。

1.2关于体育美育的表现形式。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小林信次教授把体育活动中美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身体角度,有肉体美、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

第二,行为方面,有协调美、团结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勇敢美等。

第三,运动方面,有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敏捷美、刚健美、柔软美等[2]。

金大陆在《体育美学》中从身体美,技能美,人格的美,以及最佳结构和最佳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丁宁、王金龙、杨文英等,将体育美育的表现形式分为:人体健康美,体育艺术美,体育心灵美,运动美,行为美,服装以及建筑设备美。

可见体育美育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2 高校体育美育的功能2.1强身健体的锻炼功能身体美是自然美的表现,它表现在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运动美。

体育运动可以从形态与机能上完美身体,使人体型达到均衡美、对称美、对比美、曲线美。

使人肌肉发达,举止大方,青春焕发,使人体魄健康强壮,体形匀称健美。

2.2提升精神美的功能体育精神的美,是“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形体美和动作美与气质、道德品质、意志力和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融合而产生的美”,是体育美的灵魂,是体育美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高度统一”。

[3]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可以锻炼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质。

如长跑能磨练学生刻苦、顽强的意志;体操能培养勇敢、坚毅的性格;舞蹈和韵律操能诱发美的情感;民族传统体育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集体项目能使个体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因此,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们在精神上追求优胜的理想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情感美。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体育的认识从生理层次进入功利层次,再上升到道德层次、审美层次,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体育运动中不断超越自我、和谐身心、发挥潜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2.3创新功能创新离不开观察、思维和想象。

体育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学校体育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精神和创造性”教师经常向学生灌输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典型事例,或者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能接受新经验,改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向往体育运动的创新美,产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新动力。

2.4 增进审美的功能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运动美、人体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4]。

体育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产生了审美价值,因为在运动主体为自身价值的实现使得所从事的体育运动得以不断发展与提高的同时,也使体育审美的实践活动内容、形式、方法更具多样化,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诸如运动美、动作美、造型美、技术美、战术美、行为美、姿态美、精神美、肌肉美等审美对象。

审美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大脑功能与运动客体及审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以致使其对体育审美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自觉或不自觉的也随之升华”[5]。

在体育实践中, 有利于加速个体审美意识的形成。

它不是施教者理论说教的产物, 而是施教者凭借体育审美媒介(人的形体、技术、战术、艺术、精神等) 为受教者提供大量的审美经验材料, 从而引起相应的审美感觉、审美经验。

这种审美经验的一再发生、多次重复, 为其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另外,“体育审美价值具有愉悦效用、宣泄效用、创造效用、精神解放效用”。

[6]所以体育审美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

国外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层次结构: 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

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改善精神面貌, 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陶冶, 从而达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2.5 完善人的智力结构。

“在个体心理结构中, 审美心理结构和智力结构这两个子结构不是各自封闭的, 而是开放性的, 彼此双向渗透的, 因此审美教育和智力教育存在互补效应”[7]。

体育欣赏和实践中伴随着多种心理活动、形象感知、记忆、想象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同时也伴随一定的理解和思维判断。

无论是直觉对象还是创造主体,都需要这种心理活动的深入,感知觉是对体育美感性的反应,而思维是对体育美本质规律的反映,通过思维判断,可以对体育美达到更深的理解、把握、达到理性认知阶段。

所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时,要在传授体育美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发挥他们活跃的思想,潜在的智慧,达到对体育美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3 高校体育美育的实施途径3.1体育显露课程中的美育小林信次认为,“体育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应该放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体育观众,即使通过视觉上对运动的体验,他也会感受到这当中的美的因素,能够成为具有美感并能正确评价的体育观众[8]”。

我国古代早有利用身体活动进行美育的良好传统,狭义的体育作为一种针对身体进行的教育过程,是包含着美育的因素的。

3.1.1通过教师本身具备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黑格尔说:“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

”体育教师正是这种塑造人体美的艺术家。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直接感知对象是教师,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模仿性都很强。

在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师是关键,艺术体操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 对学生影响更为突出, 对其形象美的要求更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就成为学生形体美、仪表美和心灵美的楷模, 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教师的品德、修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9]。

教师本身所具备的美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教师的心灵美,人格美,会使学生在接受指导和锻炼的同时,感受到老师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而受到心灵的陶冶”[10]。

“教师的语言在描述动作技术要领的过程中,轻缓诱导,使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应用较多的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同时也消除学生紧张心理,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情绪。

体育教师的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结合,根据所要表达情境美,形式美的需要,使学生在美的语境中提高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11]。

体育教学大多是直观教学,教师准确、优美、熟练的动作示范,就会引起学生由衷地敬佩和赞叹,“这样在学生的知觉、意向中就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过程,欣赏→羡慕→向往→实践”[12],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的效果。

3.1.2 利用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手段美,对学生进行美育首先是美的教学目标,美育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美的目标是获得美的效果的前提。

体育追求的目标是健康体魄,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确立美的教学目标应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对社会美的创造,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

[11]然后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特质,创造出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体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13]。

“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新颖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美的感受,提高练习的情趣和练习的效果”。

[14]利用这些美的因素结合美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

如俱乐部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技能提高的喜悦感,以及战胜困难的超越感和他人共同学习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和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目标的成就感等,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11]其次,场地器材使用体现布置美。

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的教学,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运动场上进行,需要大量的器材,所以场地器材是构成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场地与器材的布置符合美学要求,整洁、安全、方便、美观,既便于组织教学,又美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可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果”[13]。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把运动场地设计的美观大方,器材的布局要雅观醒目,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15]3.2体育隐蔽课程中的美育3.2.1 运动训练中的美育“我国的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表现得更为突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能够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是学校品牌战略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的标志和窗口”。

[1]另外,高水平运动队对普通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并且在训练比赛中借助情绪的感染进行美育,借助运动中的美进行美育,通过竞技活动中生动的运动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美感,使旁观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同时激发普通学生模仿参与、亲身体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