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典型实验知识点

初三化学典型实验知识点

化学典型实验汇编一、空气成分的测定如右图,将钟旱放入盛才的水槽中,以水面为基准线,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钟罩内,同时塞紧橡皮塞,观察红磷燃烧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1.该实验原理是: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只消耗氧气而不产生其它气体,补充进来的水的体积几时消耗氧气的体积。

2.实验操作步骤是:(见实验说明)3.红磷要过量原因:使容器内氧气充分反应,测量更准确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冷却到室温后,钟罩内水上升了约1/5体积。

5. 钟罩内水上升了少于1/5体积的原因:红磷量不足,使氧气没有消耗完全;装置漏气,是空气进入容器;没有冷却至室温,容器内空气体积膨胀,进入的水少了;红磷中有杂质,燃烧产生难溶于水气体。

6. 钟罩内水上升了多于1/5体积的原因:插入燃烧匙没有立即塞进瓶塞,导致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一部分跑到空气中;红磷中含有杂质,燃烧时消耗了氮气。

7.容器内剩余气体的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等。

8.右图为改进装置,实验前在广口瓶中先装一定量水的原因是:振荡广口瓶,可以使瓶内气体迅速冷却。

二、燃烧的条件如图:该实验应在通风橱里进行。

)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巳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2-11)。

观察反应现象。

1.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2.铜片上的白磷可以燃烧的原因白磷被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了着火点温度,同时它又跟氧气接触,所以可以燃烧。

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水中的白磷尽管温度已超过着火点,但由于没有跟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

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铜片上的红磷的着火点在200℃以上,尽管它与氧气发生了接触,但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也不能燃烧。

3.由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要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时所需的最低)。

4. 由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是:可以采取三种方法,即隔离可燃物、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或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可以采取任意一种)三、质量守恒[实验4-1]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并使玻璃棒能与白磷接触。

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取下锥形瓶。

将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要铺少细沙的原因:防止温度局部过高,是瓶底炸裂。

2.要冷却后再称量的原因:防止托盘被损坏。

3.锥形瓶中产生的现象:白磷燃烧,冒白烟,放出大量热,反应的方程式:4P+5O 2−−−→点燃2P 2O 5 4.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5.若反应后观察天平不平衡,原因是:装置漏气,没有立即将瓶塞塞紧,使瓶内气体跑到空气中一部分。

[实验4-2] 把装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蓝色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

将小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两种溶液混合,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再把小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问题:1.烧杯内出现的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反应的方程式CuSO 4+2NaOH→ Na 2SO 4+Cu(OH)2↓。

2.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子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四、电解水[实验5-1] 在一个盛有水(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水槽中倒立两支盛满水的试管(如图5-3),接通直流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5-2] 切断图5-3装置的电源,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直立后松开拇指,立即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燃烧。

1.观察到的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了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以后,两支试管内都收集了不少的气体。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大约为1:2。

2. 放人第一支试管里的带火星的木条燃烧了,这种气体是氧气,第二支试管里的气体能够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的量很少,可能发生轻微的爆鸣现象)。

这种气体是氢气。

3. 从上面的实验知道,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为:2H 2O −−−→通电2H 2↑+O 2↑。

4.由电解水的实验还得出哪些结论:水是化合物;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等。

五、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5-8] 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略向下倾斜(如图5-13)。

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

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

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为什么?问题:1.实验操作主要步骤是:先通氢气,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加热,至试管冷却后停止通入氢气。

前2个操作步骤反了导致的后果氢气和试管内空气混合,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后2个步骤反了导致的后果空气进入试管,氧气与灼热的铜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

2.实验装置注意事项: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通入试管内导管要接近试管底部,酒精灯用外焰部分加热,加热时要先预热,通入氢气前要对氢气进行验纯。

3.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固体,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

方程式:CuO+H 2∆−−→Cu+H 2O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7-4] 把经过烘干的木炭和黑色的氧化铜共同研磨混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里,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7-8),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试管几分钟。

观察,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反应后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1.从实验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倒在纸上的粉末里可以看到有红色固体生成。

反应方程式:2CuO+C −−−→高温2Cu+CO 2↑ 2.反应装置有哪些注意的地方:(见实验7-4说明,如药品、试管口方向、铁夹部位、加热装置等)3.反应完毕是先(“先”或“后”)将盛有石灰水的试管移走,原因是防止液体倒吸进入试管,使热的试管炸裂。

4.实验完毕不能立即将试管内的物质倒出观察的原因:防止高温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七、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7-11] 按照图7-22所示的装置,在玻璃管里放入氧化铜,通入一氧化碳,并用气球(或塑料袋)收集尾气,然后加热。

仔细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

1.实验前要对一氧化碳进行验纯。

2.实验的步骤是先通CO ,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入CO 。

3.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固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方程式:CuO+CO ∆−−→Cu+CO 24.尾气中含有的气体有CO 、CO 2,尾气的处理方法用气球(或塑料袋)收集尾气,或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导管导出在图中放酒精灯的部位加热。

八、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7-7] 向盛有紫色石蕊(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

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并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

1.当通人二氧化碳时,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当加热时,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

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 2CO 3),方程式CO 2+H 2O →H 2CO 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碳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H 2CO 3→H 2O+CO 2↑。

2. 实验室常用石蕊试纸检验物质的酸碱性:酸性物质使蓝色的石蕊试纸变红,碱性物质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

某学生欲探究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按右图进行实验。

请回答:(1)该学生通过上述实验能否得出满意的结论?不能,无法判断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⑵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请你设计还需进行的实验,以得出满意结论。

(用语言叙述或图示均可)答案见右图九、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钢铁制品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等物质作用会发生锈蚀。

试参考下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对钢铁制品,的锈蚀条件进行探究。

取3支试管、3根去油和去锈的铁钉及其他用品,进行下列实验。

(1)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

(2)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以赶走水中溶解的空气)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根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每天观察铁 干燥蓝色 石蕊试纸 (Ⅰ) (Ⅱ) (Ⅲ) 变红色钉生锈的情况,观察约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

1.观察到的现象:Ⅰ中铁钉生锈,Ⅱ中铁钉不生锈,Ⅲ中铁钉不生锈。

2.实验得钢铁锈蚀条件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生锈。

3.只完成Ⅰ中实验而不需要Ⅱ、Ⅲ能否得出铁锈蚀条件不能,为什么无法判断铁只与氧气或铁只与水作用是否生锈。

4. 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和干燥,在铁制品表面形成保护膜,改变钢铁结构形成合金。

十、酸跟碱起中和反应。

[实验3—20] 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再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溶液,一直到溶液刚刚变成无色为止。

问题:1.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当滴人盐酸到酚酞试液刚刚变成无色时,溶液呈中性。

反应方程式:NaOH+HCl→NaCl+H2O2.该实验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原因是:若不加酚酞试液,反应前后溶液均为无色,无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十一、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跟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化学复习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1)我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