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爱莲说》精品课件1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 (2)宜乎众矣( 应当 ) (3)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
2.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 过分艳丽 ) (2)可爱者甚蕃( 多 ) (3)香远益清( 更加 )
3.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陶后鲜有闻( 少 ) (2)中通外直( 贯通 ) (3)亭亭净植( 竖立 )
•
6.中西方用香 的 差 异 源 自于 思 维 方 式 的不 同 。 西 方 人注 重 直 观 性 ,喜 欢 某 种 气 味就 直 接 喷 洒 ,芬 芳 满 身 , 让别 人 直 观 地 感受 到 ;
•
7.东方人尤其 是 中 国 人 ,几 千 年 的 文 化传 承 使 他 们 更注 重 意 会 性 ,儒 释 道 三 家 无不 言 开 悟 , 最高 深 的 思 想 是“ 意 在 言 外” , 最 美 好的 意 境 是“ 言 有 尽 而 意无 穷 ” , 表现 在 用 香 上 ,就 会 在 享 受 美好 的 芬 芳 之 外, 更 注 重 思 想的 体 验 和 提 升。
第四部分 重点句译注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8.造成中西方 用 香 差 异 的一 个 很 重 要 因素 , 也 是 许 多其 他 文 化 差 异的 内 在 因 素 之一 , 就 是 各 自传 统 信 仰 的 不同 。 西 方 多 信仰 基 督 教 , 其次 是 伊 斯 兰 教, 二 者 与 香 的传 播 关 系 并 不大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4.历史上东西 方 香 文 化 交流 不 可 谓 不 繁盛 。 隋 唐 时 期, 许 多 波 斯 商人 以 贩 卖 香 药为 职 业 , 收 售由 西 域 经 海 上运 来 的 香 药 ;同 时 , 许 多 朝鲜 留 学 生 来 到中 国 , 将 中 国的 香 文 化 传 入朝 鲜 , 再 由 朝鲜 传 入 日 本 。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 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 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 品行高洁的人少。
文章主旨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描写,歌颂它坚贞 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 富贵的庸俗之风。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 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 茎。
3.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 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
2.不仅春风得 意 的 封 建 宠儿 常 常 以 竹 来互 相 吹 捧 或 以竹 自 诩 , 那 些落 泊 荒 野 的 书生 和 隐 居 “ 南山 ” 、 待 价 而沽 的 名 士 , 也普 遍 寓 情 于 竹、 引 竹 自 况 。
•
3.在这种独特 的 文 化 氛 围中 , 有 关 竹 子的 诗 词 歌 赋 层出 不 穷 , 画 竹成 为 中 国 绘 画艺 术 中 的 一 个重 要 门 类 , 封建 士 大 夫 在 私园 、 庭 院 中 种竹 养 竹 以 助 风雅 , 亦 成 为 普遍 风 气 。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同其他林木 相 比 , 竹子 颇 有 一 些 独特 之 处 , 如 虚心 、 有 节 、 清拔 凌 云 、 不 畏霜 雪 、 随 遇 而安 等 等 。 这 些特 点 , 很 自 然地 与 历 史 上 某些 审 美 趣 味 、伦 理 道 德 意 识发 生 契 合 , 进而 被 引 入 社 会伦 理 美 学 范 畴, 成 为 君 子 贤人 等 理 想 人 格的 化 身 , 并 对中 国 传 统 文 化的 发 展 产 生 深刻 的 影 响 。
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 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 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 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 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D.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 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 笔引入下文,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
写B.照文”章。品评菊花、(牡借丹景、抒莲情花应,为意托在物慨叹言真志隐)者少,有德者寡,
第二部分 背诵默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三部分 词语复习
蕃:多。独:只。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 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中通 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蔓、枝:都是名 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益:更加。亭亭:耸立的 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宜:应当。
•
5.中国传统香 道 讲 究 香 品的 品 质 、 器 物的 精 美 、 程 序的 考 究 , 直 至精 神 境 界 的 提升 ; 西 方 自 从香 水 出 现 以 后, 人 们 慢 慢 习惯 使 用 香 水 掩盖 体 味 , 彰 显个 性 和 品 味 ,直 至 成 为 身 份地 位 的 象 征 。
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人!
第五部分 中心分析
1.本文以“爱”为脉络,除了写莲外,还写了菊 花和牡丹。将菊花比作隐逸者,暗含志向高洁、 隐居避世的人生观;将莲花比作君子,暗含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将牡丹比作富贵者, 暗指当时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写菊花是为 了从正面衬托,写牡丹是为了从反面衬托莲的美 好形象。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 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
B.《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了作 者孤芳自赏;“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众矣”表 现了作者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个性。
(C《.周爱敦莲颐说用》花中进用行“比莲喻,之用出花淤的泥特而性不喻染人,,濯虽清平涟淡,而但不比妖喻”贴来切, 比让喻人君读子来既也不别与有世一俗番同滋味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
2.“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 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 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 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和品质;“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象征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的风度。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习,提升中考应试能力。
第一部分 总体分析
一、作者回顾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二、文体知识
说:也称杂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 志。
挑战中考
理解默写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 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 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 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借莲牡花丹“的出形淤象泥”而应不该染是”从的反精面神来,进提行倡衬洁托身)自好的个人 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