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穴位名称一.手太阴肺经(11穴)1. 中府:中,指中焦。
穴当中焦脾胃之气汇聚肺经的部位。
2. 云门:人之气血,始于手太阴,出于云门,归于足厥阴,入于期门。
穴居肺之上,犹如云气浮游空中,滋生万物,故名。
3. 天府:古代取此穴使鼻尖点臂上,所到之处是穴,鼻为肺窍,外通天气,肺为诸气之府,故名。
4. 侠白:侠同挟,有护的意思。
穴在上臂内侧,在肺的两旁,肺色白,穴挟其旁,故名。
5. 《尺泽》:从腕至肘定为1尺,是肺经合水穴,水当润泽,故名。
6. 《孔最》:孔,指通;最,第一的意思。
该穴主治“热病汗不出”针之能宣通肺气。
开泄腠理,犹如通中发汗,最为第一,故名。
7. 《列缺》:该穴位于桡骨茎突的缺列处,手太阴脉从这里别走手阳明脉,故名。
8. 经渠:此穴之下是脉之会,而此穴是肺经经气经过的冲渠要道,故名。
9. 《太渊》:太,甚大;渊,深渊。
穴当寸口脉气旺盛处,是脉之会穴,故名。
10. 鱼际:穴当手大指本节后赤白肉际处,形同鱼腹赤白之状,又位于它的边际,故名。
11. 《少商》:少,小;商,今声,应肺。
此是手太阴肺经末穴,其气不足,故名。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1. 《商阳》:商,金声,代表大肠;阳,指阳经。
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2. 二间:间,指居处。
因该穴为本经的第二穴,故名。
3. 《三间》:以本节为间隔,为本经第三穴。
4. 《合谷》:肉之大会为谷,二处相连为合。
穴当大指、次指歧骨间,该处形似深谷,故名。
5. 《阳溪》:腕背为阳,两筋之间形似小溪,故名。
6. 《偏历》:两旁为偏,经过为历。
大肠经由此斜行,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名。
7. 温溜:温,为阳气;溜同流。
此处指阳气流行。
8. 下廉:廉形,如菱角之状,因该穴在曲池下4寸,屈肘握拳,穴处肌肉隆起,形如菱状,故名。
9. 上廉:廉形,如菱角之状,屈肘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形如菱状,该穴在下廉上1寸,故名。
10. 《手三里》:里,居也。
因穴距肘髎3寸,正居大脉之处,故名。
11. 《曲池》:该穴屈肘取穴,穴处有凹,形似浅池,故名。
12. 肘髎:肘,指肘尖;髎,为骨之郄。
因穴位于肘部骨尖之处,故名。
13. 手五里:里,指居言,穴在天府下5寸,正居大脉中央,故名。
14. 《臂臑》:上肢为臂,上臂称“臑”,因部位而得名。
15. 《肩髃》:髃,指肩胛骨,该穴主治肩关节诸疾,故名。
16. 巨骨:巨骨,指锁骨,穴在其后方,故名。
17. 天鼎:天,指高处;鼎,古代铜质炊具,有三足。
此穴约与缺盆、气舍呈三足之势,再以头圆在上象天,故名。
18. 扶突:高起之处为突,铺四指为扶,四横指约等于3寸,该穴位于喉结突起旁开一扶,故名。
19. 禾髎:禾,指粮食;髎,为空隙。
该穴在鼻孔之下、口唇之上、水沟之旁,取其鼻欲嗅,口食谷,穴当其际,此处又是犬齿窝部,故名。
20. 《迎香》:因该穴能治鼻塞不闻香臭而得名。
三.足阳明胃经(45穴)1. 《承泣》:承,承受;泣,流泪。
穴在目下,针此穴能治迎风流泪,故名。
2. 四白:四,之广阔;白,指光明。
穴在目下,针之可使视力光明四射,故名。
3. 巨髎:巨,为大;髎,指凹陷。
穴在颧下,凹陷较大,故名。
4. 《地仓》:地,为下部;仓,藏谷之器。
穴在口吻之旁,食用口,贮入胃中,犹如仓库,故名。
5. 大迎:迎,指血气旺盛,此处有动脉通过,故名。
6. 《颊车》:面两侧称颊,下颌骨称“颊车骨”,穴当其处,故名。
7. 《下关》:关,指机关;因穴在上、下腭交关之处,故名。
8. 《头维》:额发与鬓发相维系,穴当额角发际处,故名。
9. 人迎:迎,指动,穴当颈部喉结旁人迎脉应手处,故名。
10. 水突:水,指水谷、粮食;突,有碰、触之意。
该穴主治水饮上呛,咳逆上气,故名。
11. 气舍:气,指空中大气;舍,指居处。
穴近气道,如气之外舍,故名。
12. 《缺盆》:缺者为破;凹陷为盆。
穴在锁骨上窝处,故名。
13. 气户:出入之处为户,其穴主治咳逆上气,故名。
14. 库房:库,指库府,内储津血,可化乳汁,位近乳房,故名。
15. 屋翳:屋,深室;翳,隐蔽。
穴当肺之中段,呼吸之气至此如达深室隐蔽。
16. 膺窗:膺,指胸;窗,指孔窍。
因该穴位于胸部,主治胸满气塞,故名。
17. 乳中:乳头正中,以部位命名。
18. 《乳根》:穴当乳房根部,故名。
19. 不容:容,为纳受,其穴主治腹胀不能纳受水谷,故名。
20. 承满:承,指承受;满,指饱满。
因该穴能治胃病而命名。
21. 《梁门》:心之积为伏梁,此穴主治积气胃痛,消除心下部位的积聚,故名。
22. 关门:该穴位主治不思食,闭门不纳;又治泄泻,开门不关,故名。
23. 太乙:星象名,又作“太一”,原始最初之意。
言此穴调健脾胃,宇宙万物赖一以生,故名。
24. 滑肉门:灵活为滑,舌为滑利之肉,该穴主治吐舌、舌强、呕吐,故名。
25. 《天枢》:星象名,指北斗第一星。
枢,指枢纽,天枢在脐旁,为上下腹的分界,脐上应天,脐下应地,以此为枢,故名。
26. 外陵:外,为旁;陵,指高处。
穴在腹旁,当腹肌隆起处。
27. 大巨:大、巨,有高突之意,穴当腹肌隆起处,故名。
28. 水道:水,为水液;道,为通道。
该穴位近膀胱,主水邪为病,故名。
29. 《归来》:归,为还;来,为返。
该穴主治阴挺、阴丸上缩及疝气等,故名。
30. 气冲:冲,指冲动,穴在气街,相当于冲脉的起始部,故名。
31. 髀关:髀,指股骨;关,指转动。
穴近股骨上端关节部分,故名。
32. 伏兔:伏为卧,该处股四头肌隆起,形似兔伏之状,故名。
33. 阴市:阴,为寒证;市,为集市。
此穴主治膝冷水肿,祛阴寒之邪,故名。
34. 《梁丘》:陵起为丘,穴在膝盖上方,犹如山梁之上,故名。
35. 《犊鼻》:髌韧带两旁凹陷处,形似牛犊鼻孔,故名。
36. 《足三里》:里指邑、居,有集会通达之意;三,指膝下3寸,为与手三里相区分,故名足三里。
37. 《上巨虚》:胫、腓骨之间有大的空隙,因称巨虚,穴在此空隙上方,故名。
38. 条口:此处有一条形凹陷,其形如口,故名。
39. 《下巨虚》:该穴位于上巨虚之下,故名。
40. 《丰隆》:丰,为大;隆,为盛。
该处肌肉丰满隆盛,故名。
41. 《解溪》:解,为分解,此处指踝关节;溪为沟溪、凹陷。
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
42. 冲阳:冲,为动;阳,为高。
穴在足背最高点,动脉应手处,故名。
43. 陷谷:穴在跖骨间隙中,凹陷如谷,经气自下而上,故名。
44. 《内庭》:内,指里边;庭,指院庭。
穴当趾缝端,如门内之庭院,故名。
45. 《厉兑》:厉,指磨砺,又登高,涉水也称厉;兑,指尖端。
本穴位于足趾端,故名。
四.足太阴脾经(21穴)1. 《隐白》:隐,指藏,穴在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
该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故名。
2. 大都:都,指盛,穴在大趾内侧,此处皮肉较隐白丰盛,故名。
3. 《大白》:为星象名,即金星。
其穴在大趾内侧白肉际上,此处白际甚大;加之此穴为输土,能生五行之金,故名。
4. 《公孙》:该穴是脾经的络穴,从此通向胃经,昔有肝木为公,脾土为孙之说,故名。
5. 商丘:穴在内踝前下方,此处形似丘陵,该穴又为脾经的经金,商为金声,故名。
6. 《三阴交》:足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7. 漏谷:该穴主治湿痹,小便不利,故名。
8. 《地机》:该穴主治遗精,月经不调,能使生计旺盛,化生万物,故名。
9.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髁下,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
10. 《血海》:本穴善治各种血证,有引血归脾之功能,犹如百川归海,故名。
11. 箕门:箕,指二展其足,坐时两膝足分开,有如“箕”,称箕踞而坐,此穴在阴股内动脉应手筋间,以取穴姿势命名。
12. 冲门:冲,指冲动,因与气冲穴相平,是胃气冲过脾经之处,故名。
13. 府舍:府,指聚;舍,指住。
此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所,意指脏腑所居之处。
14. 腹结:此穴主治绕脐痛,是腹气结聚之处,故名。
15. 《大横》:平者为横,穴与天枢相平,旁开2寸,内应横行之大肠,故名。
16. 腹哀:哀,指鸣,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故名。
17. 食窦:食,此处指乳汁;窦,为孔窦。
穴在乳头外下方,深部有储藏乳汁的孔窦。
18. 天溪:穴在天池外侧,主治乳肿、乳少,因功能而命名。
19. 胸乡:居处为乡,穴在胸侧,主治胸胁支满,故名。
20. 周荣:周,指周身;荣,与营通。
因是穴上接中府而荣敷周身,故名。
21. 《大包》:包,为概括,该穴为脾经的大络,总统阴阳诸经,由脾灌溉五脏六腑四肢,故名。
五.手少阴心经(9穴)1. 《极泉》:极,指高大;泉,为水泉。
穴在腋下,当心经最高之处,心主血似水流,故名。
2. 青灵:青,主痛证;灵,指效验。
因该穴主治肩臂不举,疼痛不能解衣,故名。
3. 《少海》:少,指手少阴心经。
心主血脉,似水之流,该穴为阴合水穴,故名。
4. 灵道:灵,指神灵;道,指通道。
穴属心经所行,犹言心灵出入之道路,又主神志疾患,故名。
5. 《通里》:经过为通,邻里为里。
是穴为手少阴,洛脉由此别出,与邻里之手太阳经联络,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故名。
6. 《阴郄》:郄,有孔隙的含义,是气血深聚之处,穴属手少阴之郄,故名。
7. 《神门》:神,为心神;门,为门户。
穴属少阴,心藏神,是心经腧穴,为心气出入的门户。
8. 少府:聚处为府。
穴为手少阴心经经气所聚之处,故名。
9. 《少冲》:少,指小;冲,指冲动。
穴属手少阴,经脉之气从此冲出小指,故名。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1. 《少泽》:少,指手太阳小肠,穴在小指,为小肠经“井”穴,井当润泽,脉气初生,故名。
2. 前谷:前,为后之对;谷,为山谷。
该穴位于手小指本节前外侧凹陷处,故名。
3. 《后溪》:后,为前之对;溪,为沟溪。
此穴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故名。
4. 《腕骨》:穴在腕部骨间,故名。
5. 阳谷:外为阳,穴在腕横纹外侧端骨隙中,如处山谷。
6. 《养老》:此穴主治目视不明,有益老人健康,故名。
7. 《支正》:支,为支别;正,为正经。
手太阳之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行走手少阴经。
8. 《小海》:小,指小肠经,此系手太阳小肠经“合”穴,气血至此,犹如水流入海,故名。
9. 《肩贞》:贞,为正,言该穴能驱邪扶正,主治肩病,以端其正,故名。
10. 臑俞:臑,为上臂;俞,为腧穴。
因穴在臑部,故名。
11. 《天宗》:肩胛骨又名天宗骨,穴在天宗骨上,故名。
12. 秉风:秉,为秉受,该穴主治肩痛不举,及诸风痹痛,故名。
13. 曲垣:穴当肩胛冈隆起处,该处弯曲如墙垣,主治肩胛周痹,故名。
14. 《肩外俞》:穴在肩胛外侧缘,主治肩胛外侧痛,故名。
15. 肩中俞:穴在肩井与大椎连线中间,主治肩胛、内脏病候,故名。
16. 天窗:天,指上,穴在颈部,位于上;窗,指头的孔窍。
该穴主治耳聋无闻,故名。
17. 天容:天,指头;容,指容颜。
古人修貌适当带耳环之处,穴位在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