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刑罚的执行与消灭——重点知识点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刑罚的执行与消灭——重点知识点

【壹】减刑「减刑的概念」减刑,是指司法机关依法对服刑人员通过变更原判刑罚,减轻其刑罚的行刑制度。

狭义的减刑即仅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的减刑。

广义减刑则不仅包括狭义减刑在内,还包括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后的减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缩减、罚金的减免以及缓刑犯的减刑。

1.减刑=刑种的变更(无期改有期)+刑期的减少(管制、拘役、有期)2.减刑种类:一是可以减刑;二是应当减刑。

3.减刑不同于改判,减刑是在原判决基础上减轻刑罚,改判是撤销原判决重新作出判决。

减刑不同于减轻处罚,减刑属于刑罚的执行,减轻处罚属于刑罚的裁量。

|「减刑的条件」仅限于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1.可以减刑的实质条件(二选一即可)(1)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

(2)有立功表现: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检举、揭发监狱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较大贡献的。

技术革新或者其他较大贡献应当由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独立或者为主完成,并经省级主管部门确认。

2.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有重大立功表现。

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小结:量刑期间的重大立功是可以从宽处理,但行刑期间的重大立功是应当减刑。

3.减刑的限度条件(1)管制、拘役、有期:不少于原判刑期的1/2;(2)无期徒刑:实际执行不少于13年,应自无期徒刑判决之日起算;(3)普通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15年。

(加之死缓期间的两年,实际关押时间不少于17年。

)(4)死缓限制减刑: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的,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25年(至少多10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20年(至少多5年)。

小结:减刑之后实际执行刑期,有期、拘役、管制不得少于1/2,无期不得少于13年,死缓不得少于15、20、25年。

4.减刑适用的幅度条件(1)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2年以上可以减刑。

(2)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某些严重的犯罪,或者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3年以上方可减刑。

(3)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5年以上方可减刑。

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又故意犯罪,未被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减为无期徒刑后,5年内不予减刑。

5.减刑的程序条件(1)对于拘役、管制、有期徒刑和被减为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

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2)对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减刑,由罪犯服刑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根据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同意的减刑建议书进行裁定。

|「减刑与数罪并罚」1.罪犯被裁定减刑后,刑罚执行期间因故意犯罪而数罪并罚时,原判死刑缓期徒刑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裁定继续有效。

经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不计入已经执行的刑期。

2.罪犯被裁定减刑后,刑罚执行期间因发现漏罪而数罪并罚的,原减刑裁定自动失效。

如漏罪系罪犯主动交代的,对其原减去的刑期,由执行机关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减刑裁定,予以确认;如漏罪系有关机关发现或者他人检举揭发的,由执行机关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总和之内,酌情重新裁定。

【贰】假释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后,因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的条件」1.前提条件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

管制、拘役不适用假释。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不能直接适用假释,只有将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具备适用假释条件的,才可以假释。

2.限制条件(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2)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实际执行13年以上。

(普通死缓实际执行15年以上)3.实质条件(1)假释只适用于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2)假释不以立功为条件,根据监狱法有关规定如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假释。

罪犯既符合法定减刑条件,又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可以优先适用假释。

4.程序条件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符合条件的裁定假释。

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5.消极条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同时,对于贪污贿赂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1)对任何累犯均不得假释,不论刑种刑期。

(2)如果数个暴力犯罪,每个罪都没有达到10年以上刑期,但并罚后达到10年以上,不属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仍可适用假释。

(3)对于上述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即使减刑后其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的,也不得假释。

(4)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缓,2年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或25年有期徒刑的,仍然不能假释。

|「假释的从宽掌握」(1)过失犯罪的罪犯、中止犯罪的罪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罪犯;(2)因防卫过当或者紧急避险过当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3)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罪犯;(4)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老年罪犯、患严重疾病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罪犯;(5)服刑期间改造表现特别突出的罪犯;(6)具有其他可以从宽假释情形的罪犯。

|「假释的考验期限与考察」1.与原判刑期相适应的考验期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剩余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10年;假释考验期从假释之日开始起算。

2.假释的义务:和缓刑基本相同,只有管制再多一个(限制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自由)。

3.假释考验期间依法适用社区矫正,但不能适用禁止令(只有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才可适用禁止令)。

但假释期满结束后,可能适用职业禁止令。

|「假释的撤销:与缓刑撤销原理基本一致」1.考验期内犯新罪(无论何时发现):撤销假释、先减后并数罪并罚。

考验期后犯新罪:不能撤销假释,可能成立累犯。

2.考验期内发现漏罪:撤销假释、先并后减数罪并罚。

考验期后发现漏罪:另行侦查、起诉、审判,不能撤销假释,也不能与前罪刑罚并罚。

3.在假释考验期内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无论何时发现),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尚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不存在数罪并罚问题。

累犯问题:假释考验期满遵守相关条件的,认定其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剩余刑罚不再执行。

如果假释期满后再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只要是在假释考验期内原判刑罚就尚未执行完毕,即便其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不能成立累犯。

|「特殊并罚情形下的假释执行」1.被撤销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再假释。

但如果罪犯对漏罪曾作如实供述但原判未予认定,或者漏罪系其自首,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再假释。

2.被假释后除有特殊情形,一般不得减刑,其假释考验期限也不缩短。

但减刑后是可以假释的。

【叁】追诉时效刑罚消灭事由有:(1)超过追诉时效;(2)经特赦令免除刑罚;(3)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5)其他法定事由。

|「追诉时效的期限」(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以上”“以下”和“以内”均包括本数在内,而“不满”是不包括本数的。

所以,如果某罪的法定最高为10年有期徒刑,则其追诉时效为15年而非10年。

|「追诉时效的计算」1.一般犯罪: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日。

对不以危害结果为要件的犯罪而言,实施行为之日即是犯罪之日;对以危害结果为要件的犯罪而言,危害结果发生之日,才是犯罪之日。

2.对连续犯、继续犯、集合犯的追诉期限的计算,应从最后一次犯罪之日起计算。

3.追诉时效中断(1)一般情况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期限从后罪成立之日起算。

(2)在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时,如果后罪的法定最高刑轻于前罪,后罪的追诉期限届满,而前罪的追诉期限未满,则只追究前罪的刑事责任。

如两罪都可以追究,则实行数罪并罚。

(3)在共同犯罪中,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共犯人,其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算;未再犯罪的共犯人,其追诉期限并不中断。

即各共犯人时效的中断,互不影响。

(4)牵连犯中前面手段行为的犯罪追诉期限会被后面目的行为的犯罪中断而重新计算。

4.追诉时效延长(1)逃避侦查或审判的,不受追诉时效限制;(2)被害人提出控告,公检法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