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染物的危害.doc

污染物的危害.doc

污染物的危害
一、COD
化学需氧量.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
的氧化剂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
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但主要的是有机物。

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COD是化学需氧量的代号,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
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
物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
有各种有机物(为主)、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因此,
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
指标。

COD越高,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有毒的有机物进入水体),不仅危害水体的生物如鱼类,而且
还可经过食物链的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

如滴
滴涕的慢性中毒能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功能,造成生理障碍,甚至可能影响生殖和遗传,产生怪胎和引起癌症等。

我们常说的富营养化就是水体中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
等)过多所引起的。

有机物过高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导致湖
泊湿地退化,打破水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从而
影响到整个生态圈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2、氨氮
我国氨氮排放量远远超出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污染负荷
压力大是造成目前地表水体氨氮超标的最主要原因。

氨氮已超
过COD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氨氮是否纳入
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直接影响COD污染减排工作的环境质量绩效。

氨氮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综合影响较大
水体中的氨氮是指以氨(NH3)或铵(NH4+) 离子形式存在
的化合氨。

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是水
体受到污染的标志,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与COD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
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

氨氮中的非离子氨是
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有较大的毒害,其
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
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与蛋白
质结合生成亚硝胺,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同时氨氮是水体中
的营养素,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
的几率。

氨氮是总氮在自然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之一,控制氨氮有利
于减轻湖库氨氮和总氮的负荷。

虽然污水处理氨氮降解只是将
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不能实现总氮的去除。

但是可
以通过实施氨氮总量控制减少源头氨氮产生量,降低进入水体
的氨氮污染负荷,也就直接减少了水体总氮含量,有利于缓解
湖库富营养化。

水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的初始污
染,受微生物作用,可分解成亚硝酸盐氮,继续分解,最终成
为硝酸盐氮,完成水的自净过程。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氮过高,饮用此水将和蛋白质结合形成
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长期饮用对身体极为不利。

氨氮
严重超标的问题,水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
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
田排水等。

氨氮含量较高时,对鱼类呈现毒害作用,对人体也
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其中氨氮中含有一种叫NO-2的物质,食用NO-2这种物质可以致癌。

人当然不会去直接饮用溪中,但不排
除人食用溪中的鱼类而导致患癌症。

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在一
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氨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中的氨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亚硝酸盐,如果长期
饮用,水中的亚硝酸盐将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亚硝胺,这是一种
强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氨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氨氮对水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其毒性比铵盐
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 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对鱼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

氨氮对水生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
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
送。

鱼类对水中氨氮比较敏感,当氨氮含量高时会导致鱼类死
亡。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
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氨氮对水体造成了污染,使鱼类
死亡,或形成亚硝酸盐危害人类的健康。

所以氨氮是评价水体
污染和“自净”状况的重要指标。

氨氮主要源于有机氮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而氨氮超标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成亚硝酸盐氮,最终成为
硝酸盐氮,是微生物对水体的精华过程,但是一方面微生物的
大量繁殖,例如藻类过量繁殖,引起水华赤潮,其代谢产物,
例如藻毒素有致肝癌等毒性。

另一方面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氮过高,饮用此水将和蛋白质结合
形成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长期饮用对身体极为不利。

二、大气污染物
1、PM2.5
1.3.1 对疾病的影响
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重视对大气颗粒物
的健康影响研究。

所有的研究结果均确认吸入体内的颗粒物会
导致肺炎、气喘、肺功能下降等呼吸系统疾病;生活在颗粒物
污染水平较高地区人群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大部分的健康影响
被认为是小粒径部分PM2.5 而不是大粒径部分所造成的;在欧盟国家中,PM2.5 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 个月。

目前已知的细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增加
重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心脏系统疾病恶化,医院中此类急诊增多;改变肺功能及其结构;改变免疫功能;
患癌率增加。

颗粒物引起的三类疾病值得重视:传染病:包括
流感、肺结核和肺炎等;过敏:包括由自然过敏源引起的哮喘
和肺泡炎;肺癌等。

1.3.2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
直是环保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

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
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

大量的研究表明PM2.5 与能见度密切相关。

大气能见度主要是由大气颗
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决定的: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
(极限能见度)为100—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实际的大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这一
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达30Km 以上;在城市污染
大气中能见度可在5Km左右甚至更低;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米。

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1.0 微米的颗粒物通
过对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

在这一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中,含有so4-2 的粒子和含有NO3- 的粒子最易散射可见光。

吸收作用:PM2.5 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碳黑(也
称元素碳)和含有碳黑的颗粒物造成的。

尽管全世界每年排放
的碳黑仅占人为颗粒物排放量的0.2-1.0% 和全部颗粒物排放
量的0.2-1.0% ,但其引起的消光效应却要高得多,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使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

(3)PM2.5 的危害
PM2.5 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两个方面。

直接危害方面主要表现为PM2.5由于粒径较小可以直接避开鼻腔以及呼吸道的拦截过滤作用直接进入到人体的呼吸道,
进而对人体肺部及气体交换造成一定的影响。

并诱发或加重肺
部疾病, 严重的可诱发肺癌等恶性疾病。

此外,由于肺部毛
细血管的过滤作用有限,会导致部分PM2.5 进入血液循环当中去,长期加剧肾、肝等内脏的负担,降低人体寿命。

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PM2.5 具有一定的表面吸附能力。

由于来源的不同进而造成PM2.5 的成分十分复杂,往往含有大量
的重金属以及包括病原体与细菌的微生物,在吸入人体后随着
血液的流动进行扩散,进而影响体内盐平衡,甚至引起人体重
金属中毒以及病原性感染。

2、PM10
1、pm10危害健康,导致人体生病。

PM10是粒径在2.5 微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