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人着装的百年流变(1)20世纪确乎是一个神乎其神的传奇时代,仅仅100年的时间世界便发生了过去千万年所未能完成的巨大转变。
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电子科技,生物科学,人类飞向太空。
一切烦杂而真实的存在着或存在过并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追究其最为巨大的转变,乃是物质的季度繁盛。
20世纪的社会有原先的生产型转化为消费型,社会的物质文明不断飞速向前发展。
物质文明之中,衣食住行乃是最基本的标尺。
现在我们从历史进程的角度,仅以20世纪中国人穿衣(即着装)的变化来管窥百年中国走过的风雨沧桑,进而得见中国人着装根据时代而不断改变的时尚引领之动因。
20世纪初始,中国仍正处于满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蓄辫,服装则为长袍,马褂,瓜皮帽为普遍。
女子则主要为旗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虽然由于中国出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多,归国后带来西方诸种新文明(包括服式)和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日益扩展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某些影响,但基本保持着原有的状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社会发生巨变,这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局,它标志着满清王朝的彻底崩盘和帝制时代的终结。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而且也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国人服式的变革亦更为迅速而明显。
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英文名为Chinese tunic suit,直译为中国式束身外衣套装。
它是在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相互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之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为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主流。
至于民间服式的变化则颇为复杂。
郁达夫曾说,在民国建立以后,“阿猫阿狗,就都着起了西装,穿起了皮鞋,提起了手杖”。
当时,少数优裕者“必备洋服输袭,以示维新”。
而“衣食艰难之辈亦多舍自制之草帽,而购外来之草帽”,以至1912年夏天购洋草帽之狂热,比买公债券,认国民捐踊跃百倍。
尤其是青少年喜着西装,女子亦间有剪发着洋装者,北京的女学生甚至有了“赤胸露背,短袖青衣,云环高垂,皮鞋耸底”摩登打扮。
但是有一首打油诗说:“趋时妇女竞新装,荷叶边兮滚满裳,梳得时新元宝髻,夜间权作枕何妨。
”中国女子过去“衣必红绿”,以红为吉服,只有夏衣用白。
民国以后,受西洋人尚白色影响,各地城市孤女多趋于穿“一套缟素衣裳”,致使“漂白布业无不利市百倍,穿红着绿仅偶见内地乡间女子”。
而其中尤以上海女子服饰变化最多。
《申报》有文章说:“妇女之奢侈更甚,妇女之衣裙先时以绸绉为之已觉甚华,今时则皆用密细贡缎而加以缘节,往往有所缘之物其价反贵于本身者。
缘必三四寸,四边阔边,其衣服仅露中心一块,缘上更加以挖花衬里,使成片绸缎剪碎雕缕而不之惜。
白凤毛之马甲,下至于娘姨大姐无不视为自然。
”同时,改装的旗袍也成为女子中的一种流行款式。
民初,上海江苏路的“苏广成衣铺”一家连着一家,他们是专门制作旗袍的作坊。
曹聚仁在《上海春秋》写道:先前,上海有位诗酒文人叶楚伧先生,他是上海《民国日报》的总编辑。
有一天,他在著名的高长兴酒店喝酒,酒酣耳热,他忽然问我们:“上海什么店的招牌最多?”有的朋友也举了几个名称,他都摇头说不是。
最后他幽默地说出了“苏广成”三个字来,大家哈哈大笑,原来他是截了“苏广成衣铺”的前三个字来说的。
确实,上海成衣铺总有2000多家,成衣匠4万余人,总计有70万人以此为生,差不多占当时上海人口的十分之一。
成衣匠标出“苏式”“广式”里,亦可着正是代表了代表了两种最时兴的式样。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开过领袖毛泽东对中山装情有独钟,经常在公开场合着中山装,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公众着装的时尚,西方因此习惯成中山装为“毛式制服”。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无数青年人则穿一身清呢军大衣游走于各个大街小巷。
至于此时女性的服式则没有什么特色。
由于这是中国一个普遍艰苦朴素的特殊年代,可以说这段时间中国服饰的式样是一成不变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风劲吹,数亿中国男人在一夜之间脱下了中山装,西装于其他各色之前中国人见所未见得时装凶猛的涌现这流行开来。
此时,推动中国人着装时尚的主要原因已彻底由政治诸因素转向了明星艺人的影响,从上层跌向了民间。
80年代初,伴随着《霍元甲》《陈真》等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的电视片的走红,片中的学生装也因主人公的穿着而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大陆的青少年中一时成为首选地服装。
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浪潮更是蔚为壮观:追着春晚学时尚。
1983年,央视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本来是偶然的事,谁也不曾料到它能够如此走俏,成了之后亿万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收看春晚,已成了中国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人而言,春晚无形之间成了引领时尚的前沿窗口。
铁打的春晚,流水的明星。
从1983年开始,28年来,每个除夕夜,央视春晚-----这个中国最大的舞台和秀场-----为我们贡献了无数明星,而明星正式时尚的风向标。
年华似水,一届届春晚,一个个节目,我们可能一一无法历历在目,曾经一张张无比熟悉的面孔,我们可能渐渐淡忘,但是春晚确乎影响了中国人28年来生活的诸多方面。
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一袭米色西装加一条围巾,凭着一曲《我的中国心》一下攫住了全中国人的心。
同时,他的那身着装也随即风靡了中国大陆的大街小巷,西装配围巾这确乎是一种创造。
1987年春晚,费翔以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在那个冬天点燃了中国人沸腾的心,他那喇叭裤的着装更是引起了青年人心中极大地喧响,全中国的青年男女瞬间即满大街地穿上了喇叭裤。
同时,亦掀起了中国大陆女孩嫁老外的浪潮。
因为飞翔是混血儿,公众一看原来血一混竟然是那么的好看,女孩疯狂地迷恋上了费翔,便纷纷期盼着自己能嫁老外。
1988年,毛阿敏凭借一首《思念》引起了中国公众心中的巨大反响,自此毛阿敏和她的歌声想一直美丽的蝴蝶费劲了人们的心中。
也是在同时,她那年春晚着装的皇后娘娘驾到似的高大的垫肩,亦给公众的眼睛留下了震撼,全中国的都市女性外套装亦随即被高大的垫肩支撑而起。
80年代,中国大陆的环境确乎有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国人的视野较之过去的30年(建国后至80年代)亦确乎有了宽大的拓展。
然而这个是大爱毕竟处于大陆政治环境解冻的初始阶段,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仍守着诸多因素的限制,注入保守的文化心理,尚未健全的交融渠道,相对缺乏的往来沟通等。
中国人广泛接触时尚仅仅限于北上广等沿海开放地区。
于是,公众所追随的时尚仅能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有限的渠道外面世界的信息,这酒注定了80年代中国人着装的时尚只能跟在世界的屁股后面漫无目的的打转转。
尽管情况如此,中国人已经开始奋力追赶,追赶时尚,也追赶中国过去30年所遗落的一切。
进入90年代,中国与世界的交融碰撞逐渐驶进了剧烈程度范畴,日益的密切。
地球村俨然已经成了直逼我们眼前的事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几乎到了没有距离的程度。
在中国的任何地区,哪怕偏远的山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外面我们之前很受接触过的世界的气息。
中国突兀着倏然见时间了新的崛起,中国人传统的保守心理已然在与外部接触中渐渐消融,在吸纳这世界时尚之风的同时倔强地现实着中国特色的一面。
对于中国而言,90年代才真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公众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诸多发那个面都广泛而深刻的发生着不同于先前的改变,在认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亦呈现出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的倾向,体现在着装上则更是显示出多元性与民族性的共存与交融。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融碰撞的日益加深,曾经的中山装在民间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而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识,在90年代它又有所复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面向国人,诸如国庆大阅兵。
偶尔的,我们亦能在传媒上听说国家领导人着中山装参加国际会议,某位美籍华人着中山装参加国际性颁奖典礼。
从这些有关中山装凤毛麟角的报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本民族服装中山装最后一点倔强地执着与不舍,才明白在自己文化血脉的传承中,其实早已烙下了中山装深深地印记。
它所承载的乃是一种文化,一种利益,一份民族自尊与自豪感。
在90年代,更为主要的是,中国人的着装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大潮之中,本国的特色大大减少了而更多的是世界的“大同色彩”。
正装已经被西装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统治地位。
无论各种河南工业,各色人物,凡参见重大场合一律西装革履,此所谓“与西方接轨”者也。
重大场合之外,着装则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心理,不同阶层而趋向于多元化。
色彩,式样,品牌突兀着都围绕着消费者作为海信而呈现出多姿多彩,丰富繁杂,相比从前,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是以人为中心的。
此时,中国的国家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就不可避免的注定了贫富差距状况的出现,而且将愈加明显。
既然贫富差距注定了不可避免,那么在社会上自然会有因收入不平衡而导致不同阶层群体的存在。
体现在着装上,则正如民间的一句俗语所说:穷穿皮,服穿棉,大款穿休闲。
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平复差距终是难以避免,公众的着装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体现着这种差距。
以为富豪会花费上万元去选购自己喜欢的一条领带,然后为了搭配这条领带而再去选购更为昂贵的名牌西装,这一切正是他身份的象征。
而对于以为农民或小职员而言,这不但不可能而且不能理解。
同样,一位富家女会为配自己的新衣服而花费上万元购买亦歌LV 小包,这更是我家隔壁张大妈所不能做到和理解的一样。
这里所牵涉的不仅仅是不同收入阶层间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人群件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
在着装日益多元化,张扬个性的同时,公众股中一些用苏醒抑或同一性德尔东西也在做着不同方面的呈现。
中国人一向有着跟风随大流的传统,咋爱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日益几月的时代,这种传统不但没有得到丝毫克制饭呢人却大行其道。
原来观念中的时尚之风,在某个层面扭曲着陷入到了庸俗化的境地。
有民间顺口溜说90年代中国的时尚之风曰:不论多大官,一色夹克衫;不论啥年龄,一色抹口红;不论美不美,一色露大腿;不论皮肤粗与细,一色都墨增白蜜;不论眼睛有没病,一色都戴太阳镜;不论哪个年龄段,一色描眉纹眼线;不论来自哪个用哪个,一色头发变焦黄。
虽然这不是现在社会的主流之风,打它确实在很多地方存在。
美与时尚本来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而看到那种扭曲了得已然陷入到庸俗化的时尚,我们之感觉恶心呕吐。
这不仅仅是着装风格自我性的丧失,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丧失。
每每走在大街上,看大奥伦伦大妈阿姨还是姑娘少女,也无论高矮胖瘦美丑,一色的全是明灿灿的各色丝袜裹腿,我真的性马上闭上眼睛不敢再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