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 陂 区 区 情 简 介

黄 陂 区 区 情 简 介

黄陂区区情简介黄陂区地处武汉市以北,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1/4;人口113万,占全市的1/8,是武汉市版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型城区。

具有四大特点:——历史老区。

黄陂置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有1431年的建县(区)史。

1983年由孝感地区划归武汉市,1998年9月撤县设区。

黄陂人杰地灵,文化璀璨。

“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

境内三大知名文化源头汇集,人文底蕴悠远厚重。

距今3500年的殷商盘龙城文化,被专家学者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的木兰文化,由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演绎而成,《木兰传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而修建于北宋末年的“双凤亭”,被喻为“二程”理学文化的萌芽地。

——革命苏区。

黄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北部木兰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海东、吴光浩、刘华清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陂有9万余人为革命捐躯。

苏区面积949.6平方公里,占武汉市苏区面积的39%,涉及7个街乡镇,人口达41.64万,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扶持地区。

——农业大区。

黄陂有农业人口91.6万人,耕地80.5万亩,山场90.5万亩,林地104万亩,水面38.6万亩,森林面积693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一半以上)。

围绕发展芦笋、小龙虾、茶葛、乡村休闲农业四大优势产业,形成5万亩芦笋、5万亩茶葛、5万亩小龙虾等特色板块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初具雏形。

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农业(食品)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芦笋之乡。

北部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誉为武汉的“后花园”,被联合国列入《中国21世纪优先发展议程》,“木兰八景”闻名遐迩,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强区”,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省级旅游强区。

——发展新区。

黄陂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区位交通优越,发展空间巨大。

境内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亚洲最大的武汉北铁路编组站、武汉新港和京珠高速公路等共同构成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开发建设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被列为今年湖北省重点推进项目,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黄陂。

近几年来,黄陂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黄陂正加快由传统农村向新型城区转变。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09年,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在继2007、2008年之后,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各区(县、市)第三。

实现生产总值215.5亿元,同比增长15.9%;财政收入25.58亿元,增长44.8%;地方财政收入19.43亿元,增长6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48亿元,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3元,分别增长11.78%和1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43亿元,增长22%。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技强县示范区”、“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区”、“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全省“旅游强区”、“畜牧大区”、“最佳金融信用区”等称号。

2010年1-7月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1—7月份,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9.50亿元,同比增长15.7%。

完成财政收入21.7亿元,增长79.7%;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增长96.5%;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增长5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亿元,增长16.3%。

固定资产投资额75.6亿元(不含房地产),增长36.3%。

汉口北正如在祖国的厚望之下,大武汉重新在中部崛起一样,“货到汉口活”,这个曾让大武汉引以自豪的“看家法宝”,正提档升级,蓄势再起。

传承500年商贸文化,在自我扬弃之中延伸内涵,如今,中国之中,汉口之北,这个国家级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崛起,正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吹响大武汉商贸物流急行军的号角!正如在祖国的厚望之下,大武汉重新在中部崛起一样,“货到汉口活”,这个曾让大武汉引以自豪的“看家法宝”,正提档升级,蓄势再起。

传承500年商贸文化,在自我扬弃之中延伸内涵,如今,中国之中,汉口之北,这个国家级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崛起,正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吹响大武汉商贸物流急行军的号角!汉口北上寻找大武汉城市之根黄陂,自古以来便是名城重镇!地处大汉口之北,中部中心的黄陂,连贯东西、横贯南北。

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黄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知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

在其南部的商代遗址——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

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对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被认证为“大武汉城市之根”。

从3500年前黄陂先民打造出长江流域第一古城——盘龙城,到500年前黄陂人打造出中国四大名镇——汉口镇“无陂不成镇”早已蜚声海内外。

进入新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机遇下,黄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果说,汉口镇的兴盛出于“黄陂南下”,那么,如今黄陂区重现名镇之光的契机,则在于“汉口北上”。

如今,放眼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武汉新港、临空经济区、武汉北编组站、天兴洲大桥等一系列国家级大项目建设,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于此。

于此同时,随着大武汉城市格局的不断演变和延伸,如今的武汉主城区已经发展到了盘龙城故址,“汉口北上”的轨迹已经越来越清晰。

审时度势,科学规划,黄陂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以汉口北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为黄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依托汉口北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以市场集聚和园区扩展引导产业集中,发展壮大轻工及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黄陂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500年,一个漫长的进程,大武汉回归中部中心位置。

500年,一个轮回的完成,汉口北上重塑大武汉之根!找准坐标谋建中部商贸物流中心如果说东湖高新获批为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提升了大武汉的“高度”,那么,在中央政府确立武汉为中部中心城市之后,汉口北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崛起,无疑在深度上赋予了武汉更多的希望。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大武汉把持着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在商贸流通、工业基础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胡锦涛主席视察湖北以后,大武汉被赋予了支撑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

重任在肩,不能有丝毫懈怠;箭在弦上,必须有的放矢!“只有清楚理解并领悟国家战略的意图和要求,才能对大武汉的发展有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只有将一地一域的发展置于国家战略的大局中来考虑和谋划,才能使大武汉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断推进……”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坚定信念。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有如白驹过隙,“中国·光谷”引领国家高新产业、“武”字头企业重新焕发光彩、中部金融中心构架初现,大武汉再现峥嵘;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危机中降临,中部中心城市花落武汉,扩大内需政策如火如荼,摆在武汉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面前的,无疑就是如何重现“十里帆樯依市里,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盛景,继续在深度上丰富大武汉的内涵!这意味着自我扬弃。

500年来形成的传统商贸观念必须改变,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名声大噪的小商品市场模式也必须提档升级打破。

“比照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群。

”在中央政府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并确定目标。

抢抓机遇,中共黄陂区委、区政府率先领会省市发展思路,开始着手谋划。

时间回溯到2006年,11月的一天,汉口以北的黄陂区盘龙城故址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

应中共黄陂区委、区政府的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湖北省人大常委赵晓勇等专家带着特殊的使命踏上这片人类文明的遗址,踏上这片曾经的革命热土。

“这里最适合发展商贸物流市场集群”,眼前的这片土地,位于武汉天河机场、横店铁路编组站、阳逻深水港等3大物流通道合围之中。

就是这个被中共黄陂区委书记袁堃称为“交通‘金三角’中心”的地方,距离汉口中心城区只有十余分钟路程,黄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应邀考察的专家学者当即“合谋”:在这里兴建大型现代化专业市场集群。

时隔数月,全球顶尖营销顾问机构科特勒营销集团总裁、国际顶级策划大师米尔顿·科特勒以70高龄慕名前来。

岱黄高速、机场高速、武汉三环等7条高速公路在此密集连结,并能通过外环与京珠、沪蓉高速直达全国各地,这样的优厚条件让这位古稀专家眼前一亮:“这里做批发市场再合适不过”。

一系列的有益探讨与调研的背后,是武汉市决策层对大武汉商贸的殷切期望,复兴大武汉商贸的重任也由此落在黄陂区身上。

“我们将这片区域命名为‘汉口北’,不仅仅是因为她位居汉口之北,更深的寓意在于她承担着大武汉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未来!”谈起“汉口北”的由来,中共黄陂区委书记袁堃不无感慨地说。

不久,一份由国家商务部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撰写的名为《武汉市汉口北市场群发展前景广阔》调查报告送到了杨松书记的案头,该报告高度评价了“汉口北”的模式和发展前景,引起了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入省市两级政府工作报告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期望:“汉口北”应担当起重振大武汉商贸物流雄风、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加快武汉城市化发展进程做出表率!时不我待,坚持高起点,高规划。

黄陂区委、区政府聘请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主设计单位——杭州建筑设计院担纲总体设计,规划出国内领先的十大第四代市场蓝图;争分夺秒,高效办公,服务企业。

从2007年9月市场启建开始,“汉口北”成为黄陂区每次政府常务会的例行议题,区领导每周必开专门协调会。

企业开清单,政府专班跑手续,相关部门超常规服务汉口北,汉口北建设不断提速。

去年12月28日,这是一个载入武汉商贸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古盘龙城再次焕发青春,作为汉口北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重要组成部分,汉口北批发第一城一期鞋业、皮具、小商品、儿童用品、酒店用品五大市场开业,近3000商户入驻经营。

一个以“汉口北”命名的第四代专业批发市场集群也顺势崛起,成为武汉商贸批发业新龙头。

“汉口北”大名不胫而走,武汉商贸业再次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