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研究”(2011GXS4K069),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软科学计划项目“关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研究”(11692109300)。
收稿日期:2012-07-12作者简介:黄伟(1963-),男,上海人,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调研员;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
欧洲国家创新网络化的两种模式及启示黄伟1,2段小华3(1.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北京100862; 2.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3.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整合相关要素形成创新网络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方式。
本文在概括有关创新网络内涵、形态和功能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欧洲国家创新网络化的两种新模式:一是建立开放式的创意网络,形成跨领域的创新平台;二是建立孵化器网络,对接公共资源和产业创新需求。
结合中国创新资源集成、整合的要求,提出了从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集群建设等角度,推进我国创新资源网络化的建议。
关键词:欧洲;创新网络;模式;启示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The Two Modes and Their Revelation on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uropeHuang Wei 1,2,Duan Xiaohua 3(1.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MOST ,Beijing 100862,China ;2.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3.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when some relevant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and formatted as in-novation networks.On the base of overviewing the content ,shape and function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wo new modes of innovation network in Europe.One is to format the cross-feilds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by setting up an open innovation net-work ,the other one is to establish the incubator network so as to link the public resources with the demand for enterprises.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China ,this paper gave som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some major innovation bases ,innov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nnovative cluster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network in China.Key words :Europe ;Innovation networks ;Mode ;Revelation当前,随着学科交叉性和技术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创新活动已突破了企业、行业和国家边界,科技创新的网络化趋势和特征更加明显。
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研发网络致力于建立、整合、维持一个有效的创新网络,这成为提高研发成功率乃至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各国政府也以创新集群政策引导本地创新网络的发展,促进本地化网络与全球化创新网络的对接。
对部分欧洲国家的实地调研表明,技术性企业、公共研发组织和创新服务网络,正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广泛连接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形成基于多种知识、技术和信息互动的创新网络,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1创新网络的内涵与形态创新网络作为一个连接某一实体内外多种创新资源的组织形态,学界对其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综合起来,创新网络可以看做由多个企业及相关组织组成,以产品或工艺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目标,以知识共享为基础,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撑、松散耦合的动态开放式合作创新组织[1]。
在这一组织框架下,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研发和创新活动,以提高创新效率并实现技术的快速扩散。
创新网络的连接机制是多样化的,包括技术联盟、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企业集群等[2],这与创新网络的形成目标、过程和功能的差异有关,因此创新网络表现为不同的形态或类型。
弗里曼将创新网络的具体形态分为合作企业(或研发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转移协议、直接投资、许可证协会、分包、生产分工、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3]。
从创新网络的形成目的来看,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下,企业或相关创新主体利用各种的独特资源和能力组建创新网络,形成跨组织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可以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加快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等效应[1]。
从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看,不同创新主体在识别技术创新机会之后,通过正式契约或非正式关系实现了外部创新资源的内部化[2]。
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市场交易和知识流动方式,突破了组织惯例,这正是创新网络之所以比单一组织更能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创新效率的重要原因。
从创新网络的功能看,并非所有创新活动都要采取创新网络模式。
它主要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系统型技术创新。
替斯按照技术创新活动的独立性,将其分为两类:自治型技术创新与系统型技术创新。
前者是指不需要其他创新活动作为辅助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后者是指需要由各个相关的、互补的创新活动共同完成的技术创新活动[4]。
弗里曼认为创新网络是专用于系统型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架构的主要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5]。
在当前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创新的边界更为模糊。
单一创新组织即便具备很强的核心能力,也只能完成创新链一个或部分环节的创新活动。
针对系统型技术创新,需要大规模地集成配置创新资源,建立交易成本低、研发内部化的合作创新组织。
2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创意网络在创新更为复杂化的今天,利用互联网用户中所蕴藏的技术人群,扩大外部信息来源渠道,以识别并引入好的创意,有利于开拓企业研发人员的视野,形成新的创新源泉。
瑞士Atizo公司通过建立“创新者社区网络”,有效地连接创意提供者和需求者,使企业、用户和消费者甚至行业外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展联合创新。
这实际是一个开放的创意采集平台,可吸引成千上万的创新者在线交流知识和理念,分享设计、创意和产品研发。
在“创新者社区网络”注册的人员包括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相关科学家和专业人员,从建筑师到生物学家无所不包,1/3的成员是学术圈子之外的人。
由这些“不搭边”人员带来的知识分享和流动,可能使得在某一个行业众所周知的技术诀窍转化为另一个行业的突破性创新。
创新供需双方运用这一平台的基本流程是:注册企业先提出具体需求并创建问题,社区成员在线提交解决方案(即创意),平台采集所有创意,专家评估、筛选出少量可供选择的方案,最后由企业采纳并支付奖金。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同学科背景的社区会员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很方便地开展跨领域的开放式创新。
创新网络平台采集到的奇思妙想通过专家判断,聚焦到少量可行的创意,最后采纳一个作为概念设计进行深度开发。
目前欧洲有不少中小企业或研发机构正在利用这个平台搜集创意。
到2010年欧洲有25000个用户运用该平台产生出了13000多个创意。
如弗朗霍夫协会为一家酒店开发一个创意,从374个提交的创意中选出294个创意。
“创新者社区网络”构筑的创意平台改变了全球创新网络的传统运行模式。
在传统模式下,由欧美用户提出创意,生产者(如中国企业)生产,通过出口商向跨国公司供货,再到达用户手里。
但在开放式创新环境的社区网络中,来自各国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意平台与全球各地的用户直接对话,收集整理各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收敛成创新方案,再由网络内的跨国公司和出口商一起选择创新技术,交由相关企业开展后续创新。
随着更多公司获得创意平台的软件授权,这一模式正在扩散之中。
为进一步利用全球资源,Atizo 公司从2010年以来加大了对这一创意平台在亚太地区的推广。
2011年,在中国香港和内地已寻找到一些合作企业利用该平台搜集创意。
Atizo公司联合瑞士HES-SO大学、浙江大学,以浙江大学在校生为研发团队,进行中国环境下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共同推出iBrain浙大开放创新网络平台(简称iBrain ZJU),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及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提供一个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定制的虚拟集思广益网络空间,平台创新社区的会员为企业出谋划策,解决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赢取企业及平台提供的奖励。
如2011年12月截止的一项创意挑战项目“基于脸部识别技术的创新使用方案”,由浙江大学有关专家作为评委,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两名。
创意网络的模式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创新组织内的各种背景和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创新者社区”这一公共平台汇聚起来,充分利用并扩散了各个领域既有的知识,解决了创新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需求者、创新者、供应商突破了行业、领域、地域和时间局限。
在相关人员进行独立、分散化创新的同时,又以低成本的公开渠道搜集、筛选形成收敛性的备选方案。
这是一种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非正式的创新网络,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动态创新网络。
3对接公共资源和科技企业的孵化器网络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高技术中小企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这已被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所证明。
但是单个孵化器的覆盖面、信息渠道和服务能力仍是非常有限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连接多个孵化器形成更为高效的创新网络,为此欧盟委员会从1984年就联合欧洲产业界、企业和创新中心(BICs)建立了欧洲企业和创新中心网络(European Business&Innovation Center Network,EBN),将欧洲众多分散的孵化器通过会员制的方式联系起来(俗称“孵化器”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