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5世界区域地理测试题一、单选题80分(每小题2分)读所给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从B地到C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D.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2.经纬网图中,纬线AB约是DE长度的( )A.一半 B.等长 C.1.5倍 D.2倍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3-5题。
3、甲和乙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A.0米 B.200米 C.400米 D.600米4、图中MN剖面线对应的剖面图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区域修水库, c点会被淹没 B.从甲可以看到乙C.图中最大高度差是800米 D.从d点看不到a点读下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山脉走向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B.图中寒流的形成与东北信风有关C.若一艘轮船从A处沿海岸线向南航行3 000 km,船员将依次观赏到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D.A附近海域为浅海大陆架,故渔业资源丰富7.最能反映乙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 )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
读图完成8~10题。
8.⑥板块是(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9.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⑤⑥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B.安第斯山脉C.落基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10.位于①板块大陆的地理特征是(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12.R河段( )A.流量季节变化大B.春汛明显C.河流堆积作用强D.河谷横剖面呈槽型读“世界两条大河的三角洲略图”,完成13~15题。
13.关于甲、乙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区全年盛行西南风B.两地气候形成原因相同C.两地区的主要河流水量丰富D.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14.关于两三角洲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多洪涝灾害B.甲地农作物以小麦为主C.乙地为季风气候D.乙地居民多为黑色人种15.如果城市A利用当地原料发展工业,最适宜的工业部门是( )A.棉纺织工业B.麻纺织工业C.水产品加工业D.电子工业16、关于日本的工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和日本海沿岸B.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多优良港湾和丰富的资源C.日本工业对外依赖性强D.日本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阔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18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图(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北京雨燕属小型候鸟,常在屋檐下筑巢。
在我国北方地区繁殖,在非洲南部越冬。
为研究和保护候鸟,科研人员为北京雨燕装上光敏定位仪,根据定位仪所获取的数据,绘制出北京雨燕迁徙路线图(见下图)。
光敏定位仪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得到的数据相对准确。
读图,完成19~20题。
19.光敏定位仪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得到的数据中,误差最大的可能是在(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0.北京雨燕( )A.越冬期间,周围稀树草原一片枯黄B.未飞越刚果盆地C.迁徙中经过岩石圈两大板块D.繁殖地受到城市化的威胁澳大利亚地势低平的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容易随地下水蒸发而上升到地表,造成盐碱危害。
科学家发现,在南部小麦—牧羊带盐碱化农田上种植一种根系发达、吸水性强的盐生灌木滨藜,3~4年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分明显降低,并可在盐生灌木行间种植大麦、燕麦等作物,发展牧羊业。
据此完成21~23题。
21.图中M地土壤盐分含量最低时为该地(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2.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地下水位,吸收土壤盐分B.枝叶茂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C.增加大气降水,稀释土壤盐分D.根系较发达,增加土壤地下水23.M地小麦收获期间,与我国徐州(34°15′N,117°11′E)相比,悉尼(33°51′S,151°12′E)()A.白昼时间较短B.日出时刻较晚C.正午太阳高度较大D.正午物影较长我国的一些村落,保存着为数不多的以蚝壳为墙的古建筑。
在建造房屋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熟糯米等堆砌成墙,形成蚝壳墙,蚝壳墙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现如今很少建设以蚝壳为墙的建筑。
读图完成24~26题。
24.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观大方B.节约蚝壳C.利于雨水排流D.坚固耐用25.用蚝壳为墙的主要环境意义是( )A.就地取材,废物利用B.墙面多棱,利于防盗C.美观大方,十分坚固D.蚝壳丰富,成本低廉26.现如今很少建设以蚝壳为墙的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A.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B.气候变化,生蚝数量减少,蚝壳减少C.社会治安良好,失去防盗作用D.当地政府保护生蚝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
读图完成27~28题。
27.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B.N地C.P地D.Q地28.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洋流D.距海远近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面29-30题29、对巴厘岛区域特征的描述,可信的是()A.气旋活动频繁,多上升气流 B.地势四周高、中部低,森林覆盖率高C.四季如春,降水丰沛 D.5~9月比较凉爽,为旅游旺季30.在图中的克拉地峡开凿一条运河酝酿已久,此计划一旦实施,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A.泰国 B.缅甸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据此完成31~32题。
31.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甲;盛行风、洋流B.乙;纬度、地形C.丙;经度、地形D.丁;盛行风、纬度32.“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岩”,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读下面“四个区域简图”,完成33~34题。
33.关于四地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两地都是平原,气候宜人B.甲、丁两地资源丰富,大量出口能源矿产C.乙、丙两地气候特征、成因相同D.甲、丙两地北部都有高大山脉,它们都对当地的南北气流有明显阻挡作用34.关于A、B、C、D所在国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地所在国都有世界著名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工业区B.A、D所在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C.图中A、B所在国都是世界农产品出口国,其中A国出口经济作物,B国出口粮食D.图中A、C两国都利用廉价的海运大量输入铁矿石,在本国领土上发展钢铁工业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35~36题。
35.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B.M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C.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D.两湖均为内流湖36.两湖泊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为( )A.甲、乙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B.甲、乙区域资源丰富,资源分别为铁矿、铀矿和煤炭、石油C.甲、乙区域地区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D.甲区域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区域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下图为某一科考路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7.考察人员发现①地为热带雨林景观,与该景观形成无关的是(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C.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D.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38.考察人员经过③附近海区时,发现渔业资源丰富,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因素相关( )A.暖流经过 B.寒暖流交汇 C.有上升流 D.陆地径流汇入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面39-40题。
39.D处农业带的主要农作物和我国新疆该农作物产区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有( )①光照充足②降水丰富③地形平坦④土壤肥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0.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光合作用强,棉花带分布在此B. A处为乳畜带,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C. B为小麦带,北部由于冬季较长,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D. C、D、G分别是玉米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二、综合题(共20分)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分)材料一奥里诺科河干流发源于圭亚那高原,成一巨大弧形绕行于圭亚那高原(如下图),最后注入大西洋,其支流多达436条。
整个流域内降雨量相差很大,有些地区年降水量只有510毫米,有些地方降水达4000毫米以上,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干旱季节的日平均流量最小只有330立方米/秒,汛期最大可达到81100立方米/秒以上,入海水量居世界第5位。
奥里诺科河中游平均河宽l-1.5km,下游平均河宽2km左右,水位年变幅12m,河道为均匀剖面,平均坡降约为0.045‰。
奥里诺科河年平均输沙量约3.52亿吨,居世界第11位,一年中有两次沙峰,第一次沙峰出现在汛期(涨水季节)的干支流,第二次沙峰出现在汛后(退水期间)的干流。
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奥里诺科河流域图。
(1)描述奥里诺科河水文特征。
(2分)(2)分析①、③两地区年降水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3)试解释奥里诺科河一年中第二次沙峰的成因。
(2分)42、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图a)和“瓦伦西亚、华沙两城市气候统计图”(图b),完成下列问题。
(14分)(1)图b所示甲图和乙图中,表示华沙的是__________图。
分析瓦伦西亚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2)简述图a中①②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差异,并说明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3)图a中A海峡表层洋流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海峡的重要地理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