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 PPT课件
【典例2】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活动,下图是他 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对此设计了以下问题,请你回 答。
(1)图中a~b和c~d是同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
素是( )
A.地形地质
B.工程造价
C.生态保护
D.技术水平
(2)该地区计划修建a镇到b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
中,请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3.(2012·北京文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 Nhomakorabea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解析】本题以华北、东北与内蒙古高原地区为背景,主要考 查地形对城镇、交通的影响、河口三角洲的成因。第(1)题, 是比较常规的描述类题目,不过有了限定条件是在地形的影响 之下形成的,虽是在考查分布特征但实际上又在考查地形对城 镇和交通的影响。地形对城镇和交通的影响应根据不同地形回 答,结合图中的地形图和城镇及高速公路的分布,从城镇和交 通线分布的疏密和数量方面加以说明即可。第(2)题,考查 三角洲的形成原因。三角洲是由泥沙堆积形成的,即河流入海 口处,由于流速减慢,河流中的泥沙逐渐堆积(沉积)形成三 角洲。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2.与图Ⅱ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判断地质构造要从岩层的弯曲 状况、新老关系和连续性等方面着手,若中间老、两翼新则为 背斜,若中间新、两翼老则为向斜,若岩层断裂并发生错位则 为断层。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①、②、③处分别为背斜、向斜 和断层。第2题,该同学骑自行车行进路程与地形关系密切, 由GPS接收机记录的位置分布图得出,从甲地到乙地该同学骑 自行车开始速度大,接着一段时间是匀速行进,然后速度由快 变慢,可推知开始速度大是下坡、接着匀速是地形平坦、最后 由快变慢是地形由缓变陡且是上坡,故为d图。
下面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当地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它们最可能属于(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4.该地区河谷地带比较开阔,主要成因是( )
A.背斜顶部受张力破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2011·江苏地理)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 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 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Ⅰ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Ⅱ是 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Ⅰ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
【解析】1选A,2选B。 第1题,由图可知乙处是背斜,但受 到了外力侵蚀,没形成山地;丙处是向斜,但比两侧海拔高, 是向斜成山;丙、丁之间岩层连续,没有断层;该处岩层只是 发生了弯曲,地质构造为褶皱。第2题,乙处降水较多,易遭 受流水的侵蚀。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 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地质构造判断。 判定褶皱:图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或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图中②处核老翼新为背斜,①处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 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判定断层:③处中心岩体上升形成地垒,④处中心岩体下降形 成地堑。
(3)修建b镇到d市的公路为什么不走直线,却绕道c镇?
【解析】明确影响交通线路修建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如地 形、地质、河流、自然灾害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建设成本、 社会发展需求性、技术要求、工程安全、运营成本等),并能 结合实例分析。第(1)题,由图可知,a~b公路在山区、 c~d公路在平原,在修筑时难度差别很大。投入的资金多少也 有较大差异,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工程造价。第(2) 题,①方案穿过山地,而②则沿等高线修筑,避开了陡坡,增 加了运营安全。第(3)题,b镇到d市的公路不走直线,而绕 道c镇,是为了满足c镇发展,利于c镇社会经济发展。
D.灵河所在地区可能蕴藏丰富的地下水
【解析】(1)选A,(2)选D。第(1)题,从图中灵河的 岩层弯曲状况可知为向斜,从地貌形态来看为谷地,故其构造 地貌为向斜谷地。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是先发生褶 皱再出现的断层,该地有大片的花岗岩存在可能是岩浆侵入所 形成的;云山下面岩层有断层;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6.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 ( √)
【分析】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 而后才是铁路。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 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 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考点一 地质构造的判读和实践意义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师生互动1】 1.“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上 有何区别? 【提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刚形成 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是外 力作用的结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容易遭 受侵蚀,而向斜形成时受挤压作用,岩性致密,抗风化侵蚀能 力强,因此在背斜处侵蚀成山谷,而最终向斜形成山地。
(1)图中灵河地区的构造地貌属于( )
A.向斜谷地
B.背斜谷地
C.向斜山岭
D.背斜山岭
(2)下列对该地区的相关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该地地层的变形、变位状况反映出该地地质构造生成的顺
序是先有断层后有褶皱
B.该地有大片的花岗岩存在,可以推断出地质时期变质作用
显著
C.云山地处背斜构造处,因而是修建隧道的良好选址
3.迁移应用 (1)考查不同地貌的成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褶 皱形成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侵蚀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考查地质构造的生产实践意义。 ①利用地质构造找水。 ②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③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在背斜处建隧 道。
【读图专练】读云山及其附近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1)、 (2)题。
D.岩层断裂上升,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解析】3选B,4选C。第3题,由题干知当地岩石有明显的层 理构造,这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河流发育在断层构造中,且河床两侧有大量的沉积物,河谷平 坦开阔应是河流携带泥沙沉积而成。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5、6题。
5.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2.沿断层线为什么易发育成沟谷、湖泊? 【提示】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 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典例1】读下图,完成(1)、(2)题。
(1)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B.该山地地下一定有石油蕴藏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D.庐山的形成符合图中示意 (2)若在上述地区修建铁路,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 A.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答案:(1)B (2)②线路。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 沿等高线修建。 (3)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 济效益。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1.读图分析 地质构造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 球火山构造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2.信息提取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 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 越靠上(接近地表),如图中d→a。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示山地是地壳 岩层受到挤压力隆起弯曲变形所致;有储油结构但不一定有石 油;庐山是断块山,与断层构造有关。第(2)题,此处为山 地,施工易造成植被破坏,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考点二 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师生互动2】 如果你是道路设计师,在山区修建交通线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提示】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质状况;②社会经 济因素:包括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和工农业生产水平;③技术 因素。
第二讲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基本单位:_褶__曲__。 ①内力作用:强大的_挤__压__作用。 ②两种基本形态:_____和_____。
背斜 向斜 (2)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海洋、裂谷和褶皱山系的形成。
海洋 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 ①内力作用:强大的___________。
压力和张力 ②标志: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地貌类型。
谷地或低地 山岭或高地
3.火山 (1)成因: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 表。 (2)两大组成:_______和_______。
火山口 火山锥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公路 铁路
公路 铁路
山间盆地
迂回
相对和缓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玄武岩高原是因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往往比
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火山是因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