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摘要:称谓语是人类语言的组成部分。

各种语言的称谓语可能因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一样而有所差异。

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的折射和记录。

本文主要对中英文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差异
称谓语是我们日常用语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互相交流的通道,我们通常使用称谓语来与对方交流。

但是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性,风俗习惯的不同,我们也形成了不同的称谓语。

不同的称谓语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特色。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我们有相同的称谓语,它们可以互换互通,但有时却又不能互换互通。

称谓语是人们互相称呼的一种表达,它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辈分,职业等的不同。

本文试将中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存在的差异,从而探询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以促进我们的跨文化交流。

1 中英称谓语的分类
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称谓语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即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

亲属称谓通常又可以分为存在血缘关系的血缘亲属称谓和无血缘关系的非血缘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中血缘亲属称谓是指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称呼。

如爸爸、妈妈、爷爷、舅舅、姑妈等。

称谓语中非血缘亲属称谓是没有血缘关系之间人的称呼,如大姐、大妹
子、大哥等,这种称谓其实并不是由于有血缘关系而组成的称谓,而是为了拉近交流者彼此间的关系而采用的。

但是,不是任何的血缘称谓语都适用于非血缘关系的交流者之间的。

社会交际称谓又可以分为姓名称谓、职衔称谓和泛称称谓。

姓名称谓是对对方姓名的称呼,职衔称谓是对于对方的职位头衔的称谓,泛称称谓是对交流者的泛称,是不固定的。

这些社会交际称谓都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通常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如老师、经理等。

2 中英称谓语差异及文化背景
2.1 血缘亲属称谓
中国文化渊远,对于亲属辈分等级非常重视,主要表现为直系与旁系、长辈与晚辈、男性与女性等,且他们的语义细密、描述精确,甚至对于血亲和姻亲称谓也进行了区别,例如叔叔,舅舅等在汉语中指的是不同的血缘关系。

叔叔是指爸爸的兄弟,而舅舅则是妈妈的兄弟。

英语中则用一个“uncle”就同时表示了“叔叔”、“舅舅”、“伯父”等。

叔叔的妻子称为婶婶,舅舅的妻子称为舅妈。

在英语中一个“aunt”就相当于汉语的“婶婶”、“舅母”等意思。

在汉语中我们的兄弟姐妹根据年龄的不同称呼也不同,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女性则称为姐姐,年龄比自己小的同辈女性称为妹妹,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男性称为哥哥,年龄比自己
小的同辈男性称为弟弟。

但是在英语中一个“sister”既可以表示姐姐,也可以表示妹妹。

同样一个“brother”既可以是哥哥,也可以是弟弟。

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存在宗族和外宗族之分,因为旧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极其严重。

将男方视为是自家人,而女方则是外家人,因此对后代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祖父称后代男性为孙子,外祖父称男性后代为外孙,这个外字即代表了外姓人。

但是在英语中则没有这样的观念,它们没有宗族和外宗族之分,同时用了“grandfather”来表示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

2.2 非血缘亲属称谓
在中国,汉语的亲属称谓称呼起来给人有亲切感,能有效地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非血缘关系的交流者中开始运用亲属称谓。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时常会根据年龄、性别等称呼为“大妈”,“大叔”,“大姐”,“大娘”,“大哥”等。

但是并不是任何的血缘称谓语都能用于非血缘关系的交流者。

例如:“爸爸”,“妈妈”等。

它们在称呼的时候是有局限的,因为一个人只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它们是固定的。

称谓语前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例如“售票员阿姨”、“警察叔叔”等。

但是在西方就没有这样的称呼,如果将这些称呼套用到英语中,不仅不能有效的表达亲切的意思,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误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为在西方,英语的亲属称谓一般只用于家庭内部,若不知情的人用了不当的血缘称谓语不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反而会让他人听了感觉带有嘲笑
的意味。

2.3 姓名称谓
不管谁都有姓名,但是汉语的姓名称谓则非常的灵活。

如人们可称“徐小丽”为“徐小丽”、“小丽”、“小徐”、“老徐”、“徐小姐”、“徐女士”、“徐小丽小姐”等。

但是在英语的姓名称谓中形式就比较单一,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者是“Mr.Brown”,但不能称为“Mr.John”。

并且在国外人们更乐于被对方直接称呼姓名。

2.4 职衔称谓
中国非常注重官位、等级、职位的称呼,而这些称谓也恰恰体现了交际的礼貌,在中国的身份职位类称谓的种类也很多,而在英语中表示身份职位类称谓种类就相对很少。

在汉语中,表示职位的例如:贾院长、刘老师、王律师,胡医生等,都是用了对方的姓加上职位头衔来称呼的,在我们社交地生活中已是普遍存在,用上了它们能够清晰明确的表示此人的职位。

而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的对象却是有范围的,而不是任何职位的人都可以用的。

他们对于此类称谓语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

2.5 泛称称谓
汉语中时常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等作尊称,“先生”,“女士”,“小姐”体现的是一种尊敬,但关系较为疏远。

在汉语中我们
时常用“老”来体现对对方的尊敬,或者肯定对方的资深,见多识广,足智多谋等。

例如“老师”,“老大爷”,“老板”,都是表明对方的知识渊博,老练,有能力。

在英语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等。

同时,汉语和英语都存在零称呼语,例如汉语中的“喂”,“嗨”等,但是它们不是随便用的,在使用这些零称呼语时必须谨慎,因为在汉语中使用这些通常是不礼貌的。

在英语中相应的零称呼语,通常使用“Hello”,“Hi”,“Excuse me”等,无论交流双方是什么关系,它们都能使用,也不会给方产生不礼貌的感觉。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中西语言文化中的称谓语复杂多样。

它们涉及了文化习俗,民族意识等很多方面的知识。

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用语的差异,对我们弘扬祖国文化,掌握好一门及多门外语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及友好往来。

参考文献
[1] 陈俊森.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段联合.中国传统文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4] 刘卫华.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5~27.
[5]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