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应该是影响和熏陶

德育应该是影响和熏陶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关系,教师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家校关系的基础,家长对老师的印象都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学生喜欢你,家长也就尊重你;学生不喜欢你,家长似乎也不会对你有好感。其次,教师必须把握好与家长的角色定位关系,尽量做到“和而不同”。凡事绝不能以自己一方为主,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一定要尊重家长,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想法,建立互相信任的沟通基础。再次,教师本人要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家长被你的学识修养所折服,沟通就变得非常容易。另外,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在和家长交流时要进行综合考虑,尤其要考虑应该以何种方式去表达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还要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沟通气氛,因为没有人会在压抑的氛围中做到愉快地交流。
一、德育要高度重视学校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孔子有一次和曾子交流闲谈,说到自己死后,子夏这个人会逐渐进步,但子贡会退步。曾子就问为什么,孔子说,子夏这个人喜欢和比他贤明今流传的名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无独有偶,后来的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又说过这样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注重建立良好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建立,必须以关爱、负责、平等、促进发展为核心,并且要求明确,能够具体地指导学生该如何去做。那种仅仅是为了约束学生,为了上级的检查而设立的抽象、模糊的规则与制度,恐怕只能成为墙壁上装饰的华丽一页纸而已,永远无法走入学生的内心,更无法变成他们心甘情愿的行动。
四、德育要重视良好的家校沟通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环境,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促进相互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想获得这方面的准确信息,就必须通过家长来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等。而家长则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可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和家长进一步交流,侧面地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以及方法传达给家长,这样就可以在教育孩子的理念、要求、实际操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注意配合学校的要求,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的合力。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般都有接近、倾向于教师的意愿。如果你在小学待的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会以教师的言行来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在他们的眼里,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不能被人否定的道理。当一个老师被学生喜爱时,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自己的老师所影响。有一种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张老师的学生到李老师那儿去办一件事情,李老师看着学生的行为动作,听着学生的话语,就会笑着说,“一看这风格就知道他是张老师的学生,说话做事和张老师是一模一样。”这就很形象地体现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所以说,一个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使自己能够成为学生言行举止的表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德育必须重视教师品行对学生的影响。
老祖先流传下来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意思是教给你书本知识的老师容易找,但能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修养合二为一教你去做人的老师就不容易找到了。细细琢磨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道德不是一个美丽的名词,而是切实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你不仅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道德的实践比道德理论更重要。在学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有影响力的,都是在把学生引往道德实践的道路上。教师语言温和,平等待人,学生自然友爱他人;教师遇事冷静,宽容大度,学生自然平心静气;教师是谦谦君子,学生则会彬彬有礼。所以,德育,真正考量的是教师的知识底蕴和人格魅力。记住这一点并且身体力行的教师,也许才够得上“人师”这个称呼。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德育不是说教,也不是各种条约,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影响。德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育者能够将自己的教育目标隐含在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根植在学生心中,变成学生的行为习惯,然后又在学生自己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显示出来。
罗恩·克拉克的55条班规集礼仪教养、纪律守则、良好习惯于一体。每一条都来自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自于生活中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的需要。他的班规,要求不高但很明确、具体,能从具体的事例切入,操作性很强。就像克拉克本人说的:“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明确,收到的效果就越好。”克拉克在实行55条班规的过程中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学生并不喜欢放任的没有任何约束的散漫,他们希望有人带领他们,愿意被一个有权威的人管着,不过这个人必须是令他们心服口服的人,必须是真心对待他们的人,必须是能够公平执行规则的人。
德育应该是影响和熏陶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不过在关于德育的表述上,我更喜欢广义的德育表述:“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这其中的关键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施加影响”。因此,我一直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不论以何种方式开展,总不能违背“有目的、有计划”和“施加影响”这两个原则。
两位先哲的话语,很形象地表达出交往和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同理,在今天,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以及环境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校园环境毕竟是一个人化的环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处、每一时都体现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还是指学校的文化在学生身上所留下的精神印痕。
三、德育应该注重合理的规则对学生的影响。
规则的建立和遵循,是一个团体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但规则的建立,不是刻板的、教条式的理论,而应该是温馨的,关注细节的。建立规则不完全是为了让孩子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说到规则对学生的影响,恐怕没有哪一个班级的班规会比罗恩·克拉克的55条班规更有影响力。今天,我们不说克拉克的班规如何,只说这个班规背后所体现出的严格、爱心和平等,就足以让孩子们明白,一个好的规则对自己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对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多么重要。我相信,罗恩·克拉克的学生,他们的一生,都会铭记他们需要良好的规则,因为良好的规则会让他们更优秀,成为更好的人。
学校的环境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物质环境、制度行为和精神观念的总合。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在校园是通过感染、模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在心理和行为上自觉约束自己,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因此,学校德育的开端,应该从精心规划校园建设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校园建设中,首先要体现出一种艺术性,校园建筑的设计与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要让学生在整个学校的氛围中,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就拿河南永威学校来说,走进小学部,教学楼墙上醒目的永威校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既是对老师的提醒,更是对学生的鼓励。教学楼的玻璃门上则写着这样的话:“把书读好,把话说好,把字写好,把地扫好,把歌唱好,把操做好。”漫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你都能看到类似的温馨提示。就是这简单的文字,却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