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病害特点及其防治
一
一
17 l一
l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 豆花 叶病毒病普 遍发 生于全 国各大 豆 产 区, 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大豆上的重要病 害 , 严 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 受害严重时 , 大豆结荚 少或不结荚 , 褐斑 粒多 , 一般减产 2 %以上 , 5 甚 至高达 9 % , 5 几乎绝产。 1 . 1症状 :大豆花 叶病毒 病的症状差异很 大, 不同品种间或感病时期 不同 , 或气温 高低 不 同表现的症状各异 , 大致有 以下几种症状表现 : 黄斑型 : 株上叶片皱缩 褪绿 , 植 呈黄 色斑 驳 , 叶 脉变褐坏死 , 叶肉上 密生褐 色坏死小斑点 ; 或植 株叶片上生大的黄 色斑块 , 呈不规则形 , 叶脉变 褐坏死 , 老叶不皱缩 , 一般 植株上部叶片多呈皱
农 I 防治
王 金厚 王 景 洲
(、 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 , 黑龙 江 友谊 15 0 2 大庆市杜 蒙县他拉哈 镇人 民政府 , 580 、 黑龙 江 大庆 16 5 ) 6 27
摘 要: 前, 目 国内有记载的 大豆病害 3 7种, 其中发 生普遍 、 害较重的有大豆花叶病毒病 、 危 大豆胞囊线 虫病、 大豆根腐病、 大豆霜霉病 、 大豆炭 疽病 、 大豆 紫斑病 、 大豆灰斑病 、 大豆细菌性癍点病和大豆菟丝子 等。 关键词 : 大豆 ; 害特点 ; 病 防止方法
2、 8 齐黄 2 、 9 齐黄 3 等。 O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轮 腔 , 使病斑呈水渍状。 细菌分泌出毒素使病斑周 作时间要求较长 ,一般 轮作 34 ~ 年便 可大大 降 围形成黄色晕环。 细菌发育适温为 2 ~ 7 最 5 2 ℃, 低危害程度 ,— 年可基本消灭这一病害。 67 严重 高为 3 ℃ , 7 最低为 8 , ℃ 致死温度 为 4 ℃1 7 0分 地块可施用杀线虫剂进行 防治 ,如在播种前施 钟 。气温低 、 多雨露天气有利于发病 , 暴风雨后 用 甲基异柳磷能较好 防治胞囊线虫 。 易流行 。 3 大豆霜霉病 43防治方法 : . 选用抗病品种。播 种前 用杀 霜霉病分布于全 国各大豆产 区,尤以气温 菌剂处理种子 , 消灭菌源。选用无病种子 , 可 从 冷凉的东北 和华北地 区发生普遍。一般发病率 无病 田留种。秋季收获后 , 深翻地 , 除田间寄 清 1 %- 0 , 0 3 % 减产 6 1 % , 子 被害率 1 % 主残株。 %一 5 种 0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发病 左右 , 严重者达 2 %以上 ,大豆含油量降低 2 始期喷施多菌灵 、 6 代森锌等杀菌剂 。 畅7 7 5 %一 畅 %。 5大豆炭疽病 31 .症状 : 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 、 叶片、 豆荚 大豆炭疽病分布于我国东北 、黄淮流域和 和子粒 。 感病种子上 的病菌侵染引起幼苗发病 。 南 方 主要 大 豆 产 区 。 缩 花 叶状 。 当幼苗第 1 对真叶展 开后 , 叶脉两侧 出现褪 沿 51 . 症状 : 主要危害茎秆 和豆荚 , 可侵染 也 1 发生 与传 播 :大豆花 叶病毒 主要在种 绿斑块 , . 2 后扩大半个 叶片 , 有时整 叶发病变黄 , 幼苗 和叶片 。 茎上病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 , 灰褐 子里越冬 , 成为第 2 的初侵染源 , 年 种子带毒率 天气多雨潮湿时 , 叶背密生 灰白色霉层 。 成株期 色 , 围茎部产生大量黑点 , 常包 为病菌的分生 孢 高低 与品种抗病性 和植株发病早晚有关。感病 叶片表面生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不清晰 的黄 子盘 。子叶上的病斑 多发生在边缘 , 圆形 , 呈半 品种 的种子带毒率高 ,重者可达 8 %以上 , 0 开 绿色斑点 , 后变褐色 , 叶背生灰 白色霉层 。病斑 褐色或暗褐色 , 干缩后 凹陷 。 成株期叶片上病斑 花前 发病重 的植 株上 结 的种子带毒 率亦高 , 为 常汇合成大的斑 块 , 叶干枯死亡 。病株常矮 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 初期为淡红褐色 , 周围具淡 黄 3%一 o 0 4 %。抗病品种或开花后侵染发病 的种 化 , 叶皱缩 。 严重 时叶片凋萎早落 , 整株枯死。 病 色晕纹 , 后变暗褐 色, 生有小黑点。荚上病斑 近 子带毒率低 。 大豆花 叶病毒主要通过大豆蚜、 桃 粒表面粘 附灰 白色 的菌丝层 ,内含大量的病菌 圆形 , 红褐色, 后变灰褐色 , 有时呈 溃疡状 , 略凹 蚜、 蚕豆蚜 、 苜蓿蚜 和棉蚜来传播 , 也可通过 汁 卵孢子。 陷, 病斑上的黑点 略作轮纹状排列 。 早期侵染 的 液摩擦传播 。 3 发病与传播 :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 . 2 病 豆荚多不结实 , 或虽结实 , 但豆粒皱 缩干秕 , 变 1 防治方法 :防治大 豆花叶病毒病最经 荚和病 叶里越冬 , . 3 成为第 2 年的初侵 染源。 卵孢 暗褐色。 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 病品种。全 国各大豆产 子夏季开始萌发游动孢子 ,通过胚芽进入生长 5 发病与侵染 : . 2 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种子 区均有一些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的品种 , 如鲁 点 , 蔓延至真 叶和芽 。 以后病组织上生出大量孢 上或病 株组织 内越冬 , 成为第 2 的初侵染源 。 年 豆 4 号 、 豆 11号 、 黄 2 8 齐 黄 2 9 子囊 , 鲁 齐 、 随风 、 、 流传播 。孢子 萌发后产生 芽 种子内的菌丝体经 1 2 雨 气 — 年仍有活力 ,分生孢子 等 。建立 留种田 , 及时拔 除病株 , 以无褐斑粒 的 管 , 再侵入寄主 。 每年 6 中下旬开始发病 , 在干燥 的条件下经 1 小 时失去萌发力。 月 7— 2 带病种 无病种子留作种用 。及 时防治蚜虫和加强肥水 8 月是发病盛期 。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 因素是 子播种后 , 病菌直接侵染 子叶。 子叶上病斑产生 管理 , 可减轻发病 。 雨量和温度 , 多雨年份发病严 重。 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病株组织 内菌丝产生的分生 2大豆胞囊线虫病 3 防治方法 : . 3 选用抗 病品种 。严格清 除病 孢 子, 可借风雨重复侵染 。 幼苗发病 与土壤温湿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分布 于东北 、华北 、 粒 , 选用无病种子 , 并进行 种子 消毒。 实行 3年 度及幼苗 出土关系密切 。 土壤温度低 , 出苗期延 黄淮等大豆产 区。一般减 产 1 % 一 0 , 0 2 % 重者 以上轮作。合理密植 , 增施磷 、 钾肥等均可达 到 长, 发病较重。如 土温为 1 ℃ , 豆幼苗 1 天 4 大 1 可 达 3 % ~5 % , 至 颗 粒 无 收 。 O O 甚 定的防治效果 。发病初期及 时喷施杀菌剂 。 出土 , 病苗率 为 8 畅 7 土 温为 3 ℃ , 5 %; l 幼苗 4 21 .症状 :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 害 , 主 4 细菌斑点病分布于东北 、黄淮和南方大 天出土 , 病苗率仅为 2 畅 9 土壤过分干燥 , 9 %。 要危 害根部 。被害植株生长发育不 良, 矮小 。 茎 豆产区。北方较南 方发生普遍而严重 。 也延长大豆幼苗出苗期 ,受害也较重。土壤湿 和叶片变淡黄色 , 荚和种子萎缩瘪小 。 至不结 甚 4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 ,也侵染幼苗 、 . 1 叶 润 , 豆经 5天 出苗 , 大 病苗率为 1 2畅 6 ; % 土壤 荚 。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 , 根系不发达 , 柄 、 豆荚和子粒 。叶上病斑初呈褪绿 的小斑 干燥 , 茎、 大豆经 8 天才 出苗 , 病苗 率为 10 0 %。大 侧 根少 , 细根增 多 , 根上附有 白色的球状物 ( 胞 点 , 半透明 , 水浸状 , 后转黄色至淡褐色 , 扩大成 豆成株期如遇高温多雨天气 ,则有利于炭疽 病 囊 一雌虫) ,这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 征。 多角形或不规则 形 , 直径 3 4毫米 , 褐色至 流 行 。 ~ 红 随着 时间推移 , 胞囊成熟 , 变为黄色和褐 色。 黑褐色 , 病斑边缘具黄色晕圈 , 在病斑背面常溢 5 防治方法 : 理 田间病株残 体 , . 3 处 减少 初 2 侵染与传播 :胞囊 线虫以卵在胞囊 内 出 白色菌脓 , . 2 病斑常合并成枯死的大斑块 , 导致 侵染源。 适时播种 , 保墒 , 促使幼苗早出土 , 可降 于土壤 中越冬 ,第 2 年春季 卵孵化 冲破卵壳进 下部叶片早期脱落 。 荚上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 , 低幼苗被侵染的几率 。与非寄主植物实行 3 年 入土壤 , 雌性幼虫以 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 , 经第 后 变黑褐色 , 多集 中于豆荚的合缝处。 种子病斑 以上轮作。 用杀菌剂拌种 。 在开花 后 , 发病初期 3 和第 4 期幼虫发育 为成虫 ,而后 雌虫体随着 呈不规则形 , 褐色 , 上覆一层细菌菌脓 。茎和叶 喷洒杀菌剂也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 卵 的形成而变肥大成柠檬状 ,即大豆根上所见 柄形成黑褐色水渍状条斑 。 参考文献 的 白色球状物。大豆胞囊线虫 以卵在胞囊 内于 4 发病与侵染 : I 2 细菌在病种 子和病 株残体 『1 1刘淑君. 高产夏 大豆主要 病 害发 生特点及 综 土壤 中可存 活 3 4 , 的可达 1 年之久。 里越冬 , ~ 年 有 O 以 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病菌在未腐烂的病 合防治技 术f. J 安徽农学通报,0 9 1 ) 1 20(9. 后随农机具 、 病株残体 、 肥、 粪 风雨和流水 进行 叶里可存活 1 , 土壤内不能永存 。 年在 播种病 种 传播。 子能引起幼苗发病 , 并借风 雨进行再侵染 。 原 病 2 防治方法 : _ 3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 山东已 细菌从气孔侵入 , 在寄主叶组织 的细胞 间生长 , 选育 出多个抗 大豆 胞囊 线虫 的品种 ,有齐 黄 细菌 的黏液和寄主组织 的汁液很快充满这些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