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破格录取的辩论资料

关于破格录取的辩论资料

教育部表示,待柳艳兵和另一位受伤考生易政勇康复后,将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

有评论认为,由最初的呼吁破格录取,到单独考试酌情录取,这正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单独考试也是对见义勇为者的褒奖
见义勇为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展现,如与利益挂上了钩就变了味,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了,这种特殊奖励可能会导致见义勇为泛滥,出现见义乱为,这种嘉奖出现后见义勇为还叫见义勇为吗?叫见利勇为是不是更贴切!!
7月19日,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中,对于见义勇为,说的是“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

什么才算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扶老人?勇斗歹徒?下水救人?《自己受伤,牺牲》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我们并不鼓励学生的见义勇为行为。

因为中小学生一般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见义勇为专业?
作为一个人善良,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好人也应该得到肯定与嘉奖,但这种嘉奖不应以损失社会的公平,公正为代价!
我觉得这些问卷调查的的对象应该是当年的高考考生,他们才是这件事的当事人,而其他人说难听一点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康复后单独考试,即对见义勇为者公平,又对广大考生公平,
在高考现场抱女生送医,被网民称为“中国好考生”的黄子恒,在22日查到的高考成绩仅为290分。

这分数距四川三本线还差187分
既不破坏规则,又让“道德考试”中得满分的考生上大学,其实这个事情不难解决,就是等伤愈之后,有自主招生权的高考,对柳艳兵进行面试笔试等测试,如果合格后正常录取。

这样既可弥补见义勇为考生无法参加高考的遗憾,又能保证高考的公正公平
某高校毕业生曾表示过自己对见义勇为考生保送的看法,他说:“我不太赞成这种破格录取的做法。

我觉得这只是个偶然事件,恰好有机会救了人,又恰好被媒体曝光了。

那么那些没有机会在考场上救人、没有被媒体曝光的孩子品德就不高尚吗?他们达不到录取线的话,又能不能被破格招收录取呢?”
首先,高考是一项文化考试。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学生,考核的内容是文化素质,
所以,录取的标准只能是知识水平。

尽管见义勇为是一种社会美德,应当大张旗鼓地宣传、奖励,但因为高考考核的不是道德水准,所以在文化总分中加入道德评判分数似乎不很适宜。

如果照此办理,那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是否也应当加分呢?若果真如此的话,高考恐怕就不是高考了。

其次,高考是一种公平竞争。

虽然目前的高考制度不尽完善,但至少是眼下最公平的选拔制度,所以,应当给广大考生以公平的机会。

但是,能够见义勇为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均等的,它只是一种机遇,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没有“见义勇为”加分的考生并非都不能做到,只是没有机会而已。

所以,把它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全部考生缺乏科学性。

况且,破格录取,这个优惠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有两个人的道德水准基本相当,高考中张三比李四低了十几分,但因前者遇到一个“见义勇为”的机会而挤掉了后者,这恐怕就很不公平了。

再有,若是以“见义勇为”作为加分条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试想,一个身体孱弱的学生发现几个彪形大汉正在为非作歹,去打110才是上策。

但他若为了高考的破格录取而头脑发热,不顾当时形势上前制止,不仅无济于事,说不定还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见义勇为是好事,但是好事也是有前提的。

之所以说见义勇为好,就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掺杂在其中,是无条件的,是天经地义的,是顺理成章的。

现在倒好,这个措施的出台没让学生们懂得见义勇为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道德品质,相反,却让他们首先知道见义勇为能够加分,是有回报的。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了加分才去见义勇为还能算是真正的见义勇为吗?以后还会有人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去见义勇为吗?而且,说句最直白的话,一个真正懂得见义勇为的学生,就算是一分不加,在危急时刻他也照样会挺身而出。

相反,如果思想到不了那个层次,加多少分他也只会装聋作哑。

当然,学校一方的初衷是好的,还是想鼓励学生,但是错就错在方法上。

真正对路的方法没有别的,只能是教育。

应该用鲜活的事例,用人格的力量去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应该把一件本来很高尚的事情加上一种很低俗的功利。

这种做法把知识评价和道德评价混为一谈。

高考中,分数是一个客观的数字,是一个知识评价,也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价,它建立在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之上,而给见义勇为加分是一种道德评价,它是无法量化的,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评价。

诚然,我们的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也需要对见义勇为者予以奖励,问题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如果采取这种高考加分的方法,那么这又会成为如同给“三好生”、“优秀干部”加分一样的黑洞,许多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在现在的社会里“见义勇为”的事件越来越少了,看到发生事情了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望风而逃,出手相助的几乎没有。

别说是学生了,就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说:“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要管。

”如果大家都不管还在一边起哄看热闹,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现在学校里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学生自己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见义勇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其实学校推出这样的加分举措并不是想让学生整天没事
就在路上管闲事,只是想激励学生。

其实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没有激励,照样可以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给他再多的激励还是贪生怕死,因此激励不是见义勇为的前提,而是对那些有此义举的人的一种奖赏,而奖赏十分必要,就应该让这样的人受益。

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够为国家建设、为推动社会进步做一点应有的贡献吗?当今人们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聪明。

甚至都聪明过了头,以致忽略了许多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和准则。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点上我更是深有体会。

学校是什么?学校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甚至可以说浓缩的是未来社会。

老师和家长在提倡孩子们应该善良诚实、乐于助人的同时,却并没有给这些孩子以肯定和鼓励。

“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的观念是大人们心底最现实的声音。

孩子们的品行教育被挤到最小的一个角落,尽管这一切并不全是孩子的错。

而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祖宗,他们在读四书、五经之前,首先要把《三字经》倒背如流,所谓先做人再做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中国的文化才是“上下五千年”,而不是“一千年”、“五百年”。

我以为高校要引领的不仅是人才、科技和文化,更应该是一种正气的声音,讲究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南京大学对见义勇为者的奖赏和破格录取是非常合理甚至需要推广的。

“见义勇为”是为人之道,希望这四个字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本能而不是品质。

参加高考人数
07,1010
08,1050
09,1020
10,957
11,933
12,915
13,912
14,939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拓展:它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意见》。

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
1.在高中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

2.“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

3.高中阶段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
一、二、三等奖。

4.高中阶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

5.高中阶段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

6.高中阶段被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