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文分类(优秀课件)

古诗文分类(优秀课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பைடு நூலகம்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通过描述寒冬腊月、灯前抱膝独 坐的冷清画面烘托诗人的思家思亲之情; 三、四句作者运用换位的写法,通过想像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远方的自己的情景,来表现‚思家‛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 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后人评价三四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作客异乡的孤独、思乡之情。 三四句借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显得深沉 含蓄;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 憾不已,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 这正是出乎常情之处,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 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 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 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
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 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 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 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
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 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 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 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 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 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 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 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王昌龄。
①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
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 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 还。
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
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 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 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 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 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 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 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 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 慰,有的兼而有之。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思乡的《杨柳曲》,极写了边地苦寒的环境;五六句描写将
士们苦战的情景:时间紧凑,战斗生活紧张。后两句直接抒 情,表达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以前面苍凉的环境和极其雄 壮的作战场景描写作铺垫,衬托了将士们的爱国激情。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 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 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 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 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 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 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思乡缘由: 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古典诗歌分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写景抒情类)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 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 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 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 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 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 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 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 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 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
无度/无能)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或是评击社会现实。宋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
《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 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
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
于中原的风光
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 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它看作边塞诗词 的衍生品。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
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
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 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 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 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 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深意长的勉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