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完整版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以及影响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官家主办,私家主持。

特色:1.学术自由。

2.教师待遇优厚。

3.学无常师。

4.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影响:1.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分化。

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孔子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教育目标是培养贤士、君子。

教育内容: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两个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重心在前者。

在继承西周六艺的基础上,编著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的教学内容论三方面特点:1.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

2.偏重文事,轻视武事。

3.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庶富教”思想—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庶富教”思想是说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

反映了孔子初步意识到教育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讲人的本性很接近,后来之所以有较大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习相远说明教育,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发展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早期的教育。

教育作用巨大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生来平等。

这是醉倒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是他有教无类的依据。

第二,他认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有环境习染不同所致,是后天的结果。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有教无类”和教育对象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有贵族有平民,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化恶为善。

但并不是普及教育。

孔子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

学而优则仕和教育目标孔子以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一方面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有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贤士、君子。

以六艺为教育内容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基础上,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并加以充实和改造,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孔子吧所收集的的文化资料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的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对学生有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

也要注重学生年龄的特点。

2.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还要注意教学时机,要“当其可”,难易度适当。

3.学思并重: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解决知识的广博和专一的矛盾。

孔子的道德教育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和礼节,“仁”是这些准则、规范和礼节所包含的基本精神。

主要有1.立志乐道2.自省自克3.身体力行4.改过迁善。

论教师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的历史影响/孔子的历史贡献第一,创立私学,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出“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第六,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第七,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要的历史影响。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教和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和学紧密相连,互相促进。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尊师重道: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尚的道德,又要熟练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

3、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表示正课学习和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促进。

4、豫、时、孙、摩:学记中总结的失败和成功的教训和经验。

豫就是预防,在不良发生之前,教育措施走到前头;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孙就是顺序,就是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学方法:1.问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2.讲解: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就是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

3.练习:要打好基础。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4.类比: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1.北宋三次兴学的内容:1)第一次兴学:庆历兴学和苏湖教法。

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③改革太学,取胡瑗的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的模式。

(2)第二次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成为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④设置专门学校。

三舍法名词解释: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

(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②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③扩建太学。

④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2.北宋三次兴学的经验和教训:(非重点)宋代三次兴学运动,跌宕起伏,延续了七八十年之久,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便是都不同程度地将北宋的学校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可以说,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经验主要有:其一,北宋三次兴学,虽然前两次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第三次兴学实施不久后北宋便灭亡了,但都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可以说,北宋的学校教育制度正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因此,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二,三次兴学运动都比较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重视庶族子弟的出路,重视真才实学者的任用,这不仅是对抗贵族的腐败,也是扩充教育、发展教育,企图以教育的改革,来为政治改革服务的。

可见,任何教育改革都不会是单纯的,它承负着政治的使命。

其三,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缓和育才与选才的矛盾上。

确证了兴学育才的地位高于科举考试(当时考试弊端丛生也是原因)。

科举仅仅是取才形式(“指挥棒”) ,兴学育才是实在的内容,形式可以变换,但实在的内容必须坚持,既不是道理上、精神上的务虚,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调整,而是真正的建校开学,是建立造就人才的措施,更是建功立业的根本战略。

教训有:其一,三次兴学运动之所以能够发动,在于发动者的权势和地位,范仲淹、王安石、蔡京均为执政的“相”。

在中国自秦以来,建立大一统集权制,可以很有效地发布指令,可以在短期内掀动起轰轰烈烈的热潮,以贯彻某种思想和政策,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但它同时也很脆弱,成功和希望的可能完全取决于发动者的权位是否稳固,既没有法的依据,也没有法的保障,所以,范仲淹、王安石兴学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其二,北宋三次兴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举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但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这种矛盾是无法在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更由于北宋的兴学运动一直伴随着党派之争,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强调读书要有一定的次序。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3.虚心涵泳:读书要有虚心的饿态度,不可穿凿附会。

4.切己体察5.著紧用力:读书要抓紧。

6.居教持志:读书做事,要收敛此心,敬以自持。

京师同文馆1862年在北京开设,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

后期又开设天文、算学等学科。

后设立的天文馆具有重大意义:1.新的教育目的开始孕育。

2.打破孔孟之道、经史之学垄断教学内容的传统,将西学引入教学,正式列入课程。

3.突破了以“奉夷人为师”可耻的守旧思想。

简述同文馆:同文馆是我国官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不仅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其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之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就其性质,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

同文馆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

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维新变法时期发表,全书24篇。

篇章表达他虽然同情变法,但更惧怕变法会危害清朝统治,所以出来劝学,希望“规时势,综本末”。

成书后受到清帝的称赞,也受西方帝国主义的欢迎,但是受到了维派人士的抨击,因为它维护皇权,维护三纲,针对高涨的变法运动,想要扑灭新生的革命热潮,可见此书的实质作用。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 蔡元培有“五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力主义者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1)管理学生。

在开学典礼上宣明三件事:一,抱定宗旨,学生来到北京大学是为研究学问而来;二、砥砺德行,要求学生谨严品行;三、敬爱师友。

2)整顿教师队伍,聘请学识深而热心的教员入手,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任教。

3)改变封建腐朽学风,提倡并发起很多学术团体,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进行学术研究,举行讲演会、辩论会、办各种刊物,允许学术参与政治活动。

4)在管理和教学体制上,参考德国的办法,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说不考>3. 教育独立思想:教育不受政治干涉;不受宗教影响;不受党派影响。

黄培炎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 职业教育的目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