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旗袍
艺术内涵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
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
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
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
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
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
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
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
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
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
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
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
旗袍。
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
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
上的两种风格。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
腰身也越为合体。
发展历程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
20世纪30、40年代旗袍
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
旗袍的襟、领、袖、裙
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中国旗袍的领式经历了交领、矩领、直领、盘领、圆领、立领等变化。
旗袍的领型花样百出,领的高度先高后低。
19世纪末20世
纪初,上海领风气之先,流行起“元宝领”,领高可直抵腭下,继
而至耳,拢住下巴,美化了脸型。
旗袍的领型由高到低,低领成为
流行趋势,并慢慢向无领发展,女学生爱穿无领旗袍,因为样式新颖、俏皮,引得社会上的其它女性也纷纷效仿。
旗袍的领型有元宝领、圆领、方领、低领、凤仙领等,还有水滴领、V字领、连立领
等款式。
为了保证旗袍的领时硬挺的,师傅用浆糊将白布浆硬,放
入领内,有些高级面料制成的旗袍,在低于领口处,手工缝上一条
刮浆白棉布,便于拆洗。
开襟方式
中国袍服从商、周开始就习惯使用开襟形式,而且大多是右衽。
旗袍衣襟的款式多种多样,包括单襟、双襟、斜襟、直襟、曲襟、
琵琶襟、中长襟、如意襟、大圆襟、双圆襟等。
在制作旗袍上,双
襟比单襟复杂,双襟旗袍在视觉上更显美观、高贵。
旗袍袖型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型、窄袖型、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等。
袖型的花样常随潮流而变化,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
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对美的孜孜以求。
20世
纪20年代,旗袍袖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的出现,袖长至肘部,呈喇叭状,袖口滚镶锯齿形、波浪形、线香形的边,或是衬着白色
蕾丝花边。
在1927年的北洋画报上,曾刊登了一幅时装插画,画面
上的女子已经穿起时装化的倒大袖旗袍,腰身略宽松,面料华美。
到了20世纪30、40年代,旗袍收腰明显,展现出女性玲珑有致的
曲线,袖子时而细长,长过手腕,时而短至肘部,甚至有的袖长至
肩下两寸,还有一些旗袍直接省去袖子。
袖子在装饰上求新求异,
出现了荷叶袖、开衩袖、镶蕾丝袖等款式。
袖型变化
旗袍的裙摆有宽摆、直摆、A字摆、礼服摆、鱼尾摆、前短后长、锯齿摆等。
裙摆的变化与旗袍腰身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
清代满族
女子的旗袍不分上下,一件通身,长过脚踝,腰线较高,裙摆又宽
又长,遮盖了女性的曲线美。
随着旗袍腰身的变窄,裙摆也变得平
直。
20世纪初期,旗袍的裙摆悄然发生了变化,透过老照片和老广
告可以察觉到旗袍的裙摆变短了,鞋子甚至小腿都露在裙摆外面。
20世纪20年代,上海流行起一款新式旗袍,类似无袖的马甲,罩
在短袄外,后来长马甲与小短袄合成一件,长至腿部,大袖口,造
型仍是直线型,腰线较低,曲线不明显,下摆至膝。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行短旗袍,下摆稍过膝盖,裙摆收紧,凸显出腰部曲线。
20世纪30年代中期,来自欧美的高跟鞋开始与
旗袍搭配,改变了旗袍的流行风尚,裙摆渐渐加长,精巧的高跟鞋
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显纤细袖长、性感动人。
随着
旗袍下摆加长,开衩也越来越高。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自省自觉的女子开始提倡低开衩,开
衩仅到小腿,裙长也发展到了极致,盖住了双脚,裙边及地,被笑
称“扫地旗袍”。
抗战爆发后,各界女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了
行动方便,裙摆逐渐变短,开衩也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