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始萌芽中共二大1922: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关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中共四大1925: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2、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形成标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初步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达到成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完整体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科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4、解放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1)主要内容:科学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2)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的完整认识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就已经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领导者和农民、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态度等做过探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并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第一敌人,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

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

封建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民族革命反封建民主革命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军火贸易,获取佣金❖操纵外汇,伺机谋利❖债券舞弊,谋取暴利❖走私贩私,囤积居奇❖滥发纸币,从中渔利❖黄金投机,牟取暴富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2.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主力军、同盟军可靠同盟者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总结路线的核心就是“无产阶级领导”(1)这是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2)这是由无产阶级自身优点决定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强烈反抗意识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集中,容易团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三大特点;(3)这是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这条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要求。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1)第一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2)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1.政治纲领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没收四大家族归新民主主义国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保护民族工商业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白毛女》剧照“民族的”:一是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民族尊严和独立的;二是说它具有民族特性。

“科学的”:一是反对封建和迷信思想;二是主张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张客观真理。

“大众的”:一是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二是逐渐使文化成为工农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党成立初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秋收起义后——1928年秋——1930年初——红军长征到达陕北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依据: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①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

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2)内容: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过程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过程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②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a.国民革命时期:名称:国民革命联合阵线形成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组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纲领:新三民主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名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组成: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组织形式: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任务: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错误倾向:忽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名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

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任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错误倾向:“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是王明的右倾错误。

抹煞阶级差别,否认独立自主原则,实质是放弃领导权。

d.解放战争时期:名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组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特点: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任务: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结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党在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如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①发展进步势力②争取中间势力,③孤立顽固势力(6)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第一,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二,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

第三,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四,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2、武装斗争(1)为什么要武装斗争?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首先,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遭受帝国主义压迫。

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暴,他们不但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凭借反动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