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交通运行状况

北京交通运行状况

在坚持不懈地扩充交通基础设施容量的同时, 更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结构调整与有效管理,走集 约化、信息化、节能环保的道路。
主要内容
一、历史回顾与问题剖析 二、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北京交通的重大举措
一、历史回顾与问题剖析
1.1 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再认识 1.2 北京交通发展历程 1.3 北京城市与交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1997年5月北京突破第一个100万辆,1960年东京达100万辆
历时6年突破第二个100万辆(2003年8月),而东京7年
历时4年突破第三个100万辆(2007年5月),而东京8年
与东京对比,北京目前机动化水平相当于其70年代后期(面 临大面积交通拥堵的时期)。
其后,东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了小汽车的增长和使用, 为北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各种交通拥堵应对措施对于各城市当时的交通结
构改善、交通矛盾缓解、交通状况改善起到了相 当显著的作用。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3%
伦敦
29%
14%
37%
32%
16%
东京圈 纽约 巴黎 北京 上海
轨道交通 公共汽车 小汽车(含出租) 其它(含自行车)
1.2 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再认识
城市交通拥堵是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的必然结果
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 济处于持续高速度发展阶段,机动车辆高速度 增长,交通设施跟不上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
60年代,东京奥运会(当时有150万辆机动车) 交通拥堵与混乱,路网平均车速仅8公里/小时
70年代中期,东京的机动车 拥有量260万辆,因为交通 拥堵而遭遇的“通勤地狱”
东京轨道交通内乘客拥堵不堪, 交通部门不得不设专人推乘客上 车(1975年)
东名高速公路排队长龙 (1973年)
60年代巴黎的交通拥堵
柏林50年代的交通拥堵60年代敦交通拥堵1.12 北京交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前,北京市交通以步行、轿马、 人力车为主,城市机动化远未开始。
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曾经普遍经受了工业化时 期交通拥堵,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经济快 速发展伴随的交通拥堵问题。处于社会经济现代化、 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大城市也不例 外出现了交通拥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 实际情况,我们应对城市交通发展的思路是坚定而 且可持续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出行距离不断增长,2000 至2005年,平均出行距离由8公里增长到9.3公里。
随着机动化进程加快,机动车使用越来越频繁, 2000至2005年,平均出行次数由2.65次/车日增长 到3.16次/车日。次均行驶距离由9.7公里增长到14 公里。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依然 是这些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
截止今天,发达国家也远未解决交通拥堵这一 “大城市病”
柏林
圣保罗
俄亥俄
莫斯科
迈阿密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发展中 国家如中国、泰国、印度、印尼等以及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较快,交通需求急剧增长, 城市交通拥 堵日益严重。
30000
20000
10000
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北京正处于交通发展的十字路口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
500.0
450.0
北京
400.0
东京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印尼的雅加达1995年
西班牙马德里,2005年
泰国的曼谷 (1999年)
小结
放眼世界,回顾历史,交通拥堵是迎接 现代化、实现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过程 中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城市普遍 面临的“大城市病”。
在治理交通拥堵中,各国城市采取了多 种多样的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轨道等公共交 通,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实施交通需求管 理控制引导小汽车发展……
1.3 北京城市与交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北京正处于交通发展的十字路口
对比国际机动化经验:人均GDP在3000至20000美元时,汽 车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
北京市经济发展,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人均GDP达到 5604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7370美元) 人均GDP
60000
50000
40000
北京正处于交通发展的十字路口
人口逐年快速增长,200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人,超过了 东京都2005年人口(1254万人)
1700 1500
常住人口 (万人)
1300
1100
900
700
500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北京市 东京市
2005年
2007年
北京未来城市交通需求发展趋势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经济的迅速增 长,国家汽车产业的推动,城市交 通需求迅猛增长,私人机动车使用 越来越频繁,交通拥堵逐渐加剧
应对交通拥堵的各种措施
国际大都市的主要途径 源头引导——将公共交通与用地发展紧密结合 设施建设——重视公交地铁和物流配送等集约型设施和枢
纽建设 运营服务——注重网络整合和票价优惠 需求管理——通过经济手段对小汽车拥有和使用进行控制
1.1 北京交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到七十年代,城市生产和生活主要依 靠卡车、公共汽车,其他交通方式均未发展。
1.2 北京交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促进私人交通方式发展,首先发展 起来的是自行车和出租车。
八十年代,前三门大街上的车流与自行车流,北京第一条地 铁1981年9月正式运营
1.2 北京交通发展历程
东京加速地铁建设 1974年,东京正式提
出建设以公共交通尤其是 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 体系,最终实现了轨道交 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典范
东京:轨道主导与用地
1981年东京地铁建设图片
香港:公共交通、步行主导与用地
新加坡对小汽车的限制
区域许可证(ALS)制度(1975年至1998年) 车辆限额制度( 1990年至今,每年不大于3%) 中心区电子道路收费系统(1998年至今) 车辆进入许可收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