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掌握卵泡生长、发育、成熟过程、排卵、黄体生成与功能;子

掌握卵泡生长、发育、成熟过程、排卵、黄体生成与功能;子

学习要求
•掌握卵泡生长、发育、成熟过程、排卵、黄体生成与功能;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各期的结构特点及与卵巢功能的关系。

•了解卵巢及子宫壁的一般结构、垂体激素和卵巢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输卵管、阴道、乳腺的结构。

--ZHONG JINJIE
女性一生中卵泡数量的变化
卵巢(ovary)
被膜:表面上皮为单层立方或单层
扁平上皮;白膜为结缔组织。

皮质:结缔组织内含各级卵泡
髓质: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
经等。

门细胞:位于门部,分泌雄激素。

•初级卵母细胞:位于中央,圆形,核大而圆,核仁清楚。

•卵泡细胞:单层扁平细胞,位于周围。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

卵泡细胞由扁平→立方→柱状→多层,出现透明带和放射冠。

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卵泡膜。

次级卵泡 (secondary follicle)
卵泡细胞增至6-12层,细胞间出现卵泡腔(follicullar antrum),腔内充满卵泡液。

卵泡液是由卵泡细胞分泌和卵泡膜血管渗出液组成。

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颗粒细胞一起突向卵泡腔,形成卵丘(cumulus oophorus)。

紧贴透明带的一层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corona radiata)。

分布在卵泡腔周边的卵泡细胞较小,构成卵泡壁,称为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

内层含多膜细胞(theca cell)及丰富的毛细血管,与颗粒细胞共同分泌雌激素。

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

在初级卵泡早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
胞之间出现一层含糖蛋白的嗜酸性膜,
称为透明带(zona pellucida),它是卵泡
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共同分泌形成的。

电镜下可见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和卵
泡细胞的突起伸入透明带,卵泡细胞的
长突起可穿越透明带与卵母细胞膜接触。

在受精过程中,透明带对精子与卵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具有重要
意义。

成熟卵泡(mature follicle)是卵泡发育的最
后阶段。

直径可达20mm,并向卵巢表面突出。

初级卵母细胞又恢复成熟分裂,在排卵前36-
48小时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

产生1个次级卵
母细胞(secondary oocyte)和1个很小的第一极
体(first polar body)。

每次一个。

排卵过程
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成熟卵泡内的卵泡液剧增,压迫表面上皮、白膜和卵泡壁,使之变薄并局部缺血,形成透明状的卵泡小斑,接着在胶原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下,小斑处的胶原纤维分解,小斑破裂,即发生排卵。

黄体(corpus luteum)排卵后,卵泡壁 塌陷,其细胞增大呈多边形,形成一个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称黄体。

粒黄体细胞与膜黄体细胞。

包括月经黄体、妊娠黄体与白体。

分泌雌、孕激素。

卵泡闭锁:大部分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发育的各个阶段均可退化。

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

可见塌陷的透明带
间质腺:初级与次级卵泡闭锁时,卵泡膜内层细胞增大,呈多边形,成群分布,称间质腺。

间质腺可分泌雌激素。

内膜
上皮:单层柱状,分泌细胞、纤毛细胞
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含大量的基质细胞、子宫腺和螺旋动脉。

内膜表层的2/3可随月经周
期脱落,称功能层,深层的1
/3不随月经周期脱落,称基
底层。

肌层:平滑肌组成,很厚。

外膜:子宫底和体部为浆膜,其余部分为纤维膜。

螺旋动脉 内膜
基底动脉
子宫动脉
弓形动脉
子宫腺
肌层
外膜
自青春期开始,每28天发生一次子宫内膜的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
月经周期。

月经期:第1-4天;增生期:第5-14天;分泌期:第15-28天
月经期 增生期 分泌期 功能层
基底层
卵巢
子宫
14 28
1
子宫内膜及子宫腺
功能层
基底层
增生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
分泌期子宫腺
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腺泡:由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上皮围成,在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

导管
小叶内导管: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上皮
小叶间导管:复层柱状上皮
总导管(输卵管):复
层扁平上皮
静止期乳腺
腺体不发达,只有少量腺泡和导管,大部分是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

活动期乳腺
授乳期乳腺腺泡处于不同的分泌时期。

分泌前腺泡:腺细胞呈高柱状;分泌后腺泡:腺细胞为立方或扁平,腺腔内 充满
乳汁
思考题
•次级卵泡、粒黄体细胞、膜黄体细胞、门细胞•黄体的形成、结构、功能和演变。

•简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