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QB/ZTYJGYGF-SD-0404-2011第五工程谯生有1 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隧道监控量测是对围岩动态监控的重要手段,是新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奥法主要创始人腊布希维兹于1944年开始研究隧道开挖后岩体随时间变化的特性,1962年在第十三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新奥法,采用新奥法设计与施工的隧道,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施工程序。
通过监控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变形情况,对围岩的稳定情况和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做出预测,为围岩稳定性和支护、衬砌提供可靠性的信息,为二次衬砌确定合理的施作时间,为施工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方法提供依据,确保施工安全。
1.2工艺原理监控量测项目由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组成,必测项目主要监测隧道洞外基本地质情况、净空变化、沉降缝两侧底板及路隧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地表下沉等容;选测项目主要包括监测隧底隆起、围岩部位移、围岩压力、钢筋及喷射混凝土受力、锚杆应力、二衬应力等容;通过对必测项目及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他特殊要求而开展的选测项目进行监测,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相互印证,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隧道施工,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2 工艺工法特点2.1采用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相结合的监测模式,为指导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丰富的量测数据。
2.2 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点设于同一断面,不同监测方法的监测数据可以相互印证。
2.3 将全站仪无接触目标测量方法引入隧道净空收敛及拱顶下沉监测,提高了量测效率,并保障了测量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3 适用围本工艺工法适用于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铁路、公路、水利等隧道工程。
4 主要引用标准《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JTG F60《铁路工程测量规》TB1010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5 监控量测施测方法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类型等确定确定量测项目,并确定量测断面间距和每个断面上的测点、类型、位置、个数。
按照量测项目和量测方法配置量测设备,按观测频次要求对各测点及时进行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导隧道安全施工,当量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为隧道支护参数进行调整提供分析依据。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6.1量测工艺流程量测工艺流程如图1:图1 量测工艺流程图6.2操作要点6.2.1监控量测的项目与方法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1必测项目及量测方法必测项目主要有隧道洞外基本地质情况、净空变化、沉降缝两侧底板及路隧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地表下沉等容,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见表1:表1 必测项目及方法表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必测项目为日常施工管理中所必须进行的量测项目,主要为位移测试项目。
净空收敛量测一般只进行水平收敛基线的量测,拱顶下沉可根据量测断面大小及开挖方法,布置1~3个测点。
地表下沉量测可以反映隧道开挖对地表土体的影响,在浅埋地段应将地表下沉量测也作为必测项目。
2选测项目及方法选测项目主要包括监测隧底隆起、围岩部位移、围岩压力、钢筋及喷射混凝土受力、锚杆应力、二衬应力等容,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见表2:表2 选测项目及方法表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他特殊要求,有选择地进行。
6.2.2量测断面布置量测断面间距和每个断面上的测点、类型、位置、个数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类型等确定。
围岩差的地段,量测断面应布置多些,围岩好的量测断面应相对少一些,在不良地质体中,应考虑布置一定数量的选测项目。
地表下沉量测布置的测点数应适当多一些,应能测到完整的纵、横向沉降曲线,从而分析隧道施工的纵、横向影响围和程度。
1必测项目量测断面布置1)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
一般,量测断面间距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按下表3规定:表3 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注: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软岩隧道监测断面应适当加密。
地表下沉(浅埋地段)观测点布设应沿线路中线布点,间距5~30米,必要时设1~2个横断面,每断面7~11点,监测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围以。
2)沉降缝两侧底版不均匀沉降,洞沉降缝每侧宜布置4个以上的观测点。
3)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结合路基沉降观测,在洞口、距洞口5~10m、15~20m、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
2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布置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布置,或在每级围岩选有代表性的断面1~2个,断面上的测试元器件、类型、位置及个数根据需要确定。
6.2.3量测频率1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浅埋地段)各量测项目的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确定。
1)按位移速度确定量测频率表4 按位移速度确定量测频率表2)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量测频率表5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量测频率注:b—隧道开挖宽度。
当按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选择的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
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量测点距,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2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段;洞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已施工地段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
3 沉降缝两侧底版不均匀沉降,一般应每15天进行一次。
4 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应和路基沉降观测频次一致,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6.2.4隧道监控量测的实施1 编制量测计划隧道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水果方法等,编制量测计划。
2 监控量测计划的容1)确定各个隧道的具体量测项目和方法。
2)根据量测项目和量测方法,选择实施各个量测项目的量测仪器,选配的仪器设备应经济实用并能满足量测精度的要求。
3)量测点的布置方案和埋设方法。
4)量测频率5)量测数据的处理方法6)量测人员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安排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负责担任量测任务。
编制量测计划时,一定要切合工程实际,并注意与施工的进程相适应,量测方法要有可操作性,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量测计划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能实施。
3 量测点的埋设必测项目各量测点应距开挖面2m的围尽快埋设,量测点的埋设形式应结合具体的量测方法而定,净空变化如果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应在打入围岩的锚杆上固定反射片作为观测点,如果采用收敛仪和水准仪器观测法进行净空变化观测,则应在打入围岩的锚杆上固定钢勾作为观测点。
观测点应结合其它观测项目埋设在能够反映围岩变化特征的地方,测点应埋设及时、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
4 量测项目的观测1)洞、外观察洞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
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2)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始读数宜在3~6h完成,其它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12h 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始读数对监控量测数据分析非常重要,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对观测点进行初始观测。
拱顶下沉可采用水准仪配合悬挂的钢尺进行观测,也可采用无接触目标全站仪对边测量进行观测;尽空收敛可采用收敛仪或者无接触目标全站仪对边测量进行观测。
3)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
4)其它量测项目的初始读数也应及时进行观测。
5)根据各个量测项目的观测频率,及时采集量测数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的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6)观测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确保采集的量测数据真实、可靠。
6.2.5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馈1 量测数据的整理1)现场量测所取得的原始数据,应进行数学处理,将各种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相互印证,以确定量测数据的可靠性,去掉测试错误的数据。
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
2)选择合理的回归曲线,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
3)周边收敛量测后,必要时,可以对每条测线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求出各自回归精度最高的收敛——时间回归方程和收敛——距开挖面距离回归方程,以推算可能出现的最终位移和得出位移变化规律。
2 量测数据分析1)按实测最大位移值或回归预测最大位移值进行判别实测最大位移值或回归预测最大位移值不应大于表所列指标,并按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Ⅰ位移控制基准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可参考下表6要求确定。
表6 位移控制基准注: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极限相对位移。
Ⅱ变形管理等级变形管理等级按三级管理,见表7:表7 变形管理等级注:U—实测位移值;U—最大允许位移值。
2)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别: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
净空变化速度小于0.2mm/d时,围岩达到基本稳定。
在浅埋地段以及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等情况下,应采用其它指标判别。
3)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业数据分析时,应结合现场施工工况,对回归曲线进行分析,并及时预警。
3 信息反馈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跟开挖、支护作业,并按设计要求布设监测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量测的容。
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根据观察、量测结果,判断原设计不合适时,应及时修正设计,特别是量测结果与初期预测有较大差异,而确认必须进行设计变更时,根据围岩的变化修正设计。
对锚杆数量、形状尺寸、喷混凝土厚度、材质、一次掘进长度、钢支撑的等进行局部修正或进行围岩分级、支护模式、变形富裕量、开挖断面形状、施工方法、衬砌厚度等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