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中介,通过向社会公众(资金盈余者)吸收存款,然后经过筛选再批量贷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赚取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这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方兴未艾,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除了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
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21222亿元,存贷款净利差平均为2.7%;手续及佣金净收入为5982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18.2%;投资收益为8173亿元,非利息收入占比约21.1%。
从中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还处在以利差为主的粗放型的盈利模式阶段,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一)盈利手段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常讲二八定律,也就是说重点服务20%的客户,这部分客户为银行创造80%的利润。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贷款利差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二是利差收入主要是由批发业务贡献的。
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设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金融抑制的手段,拉大了存贷款利差,使得商业银行赚钱相对容易,但与之相伴随的是信用风险的集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净利差从2008年的3%下降到2013年的2.7%。
同时,因为P2P贷款的快速发展,部分取代了银行的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未来依靠利差收入为主体的这种盈利模式将会难以为继。
相较之下,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服务及投资类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2%,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已从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向全能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大非利息收入方面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间业务品种较少。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增大力度开拓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
当前,在中间业务方面,存有两个短板。
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较少。
当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中间业务品种仅有300种左右,在实际业务中经常使用的就更有限了;二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还较低,主要以支付结算类、信用类等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筹资功能的劳动型、低收益业务为主,、而衍生类、避险类等高收益、技术型的业务开拓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中间业务体系。
未来,商业银行应增大力度展开诸如个人理财、资产评估、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等以智力投入为主、盈利潜力大的业务。
(三)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发放贷款、票据业务和同业拆借等,证券投资业务以债券为主。
银行展开中间业务主要是为了吸收存款、服务客户,以推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获利手段。
因为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水平普遍不足,造成各银行提供的服务同质化趋势严重。
部分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收费水平下降,使得银行面临着一方面市场份额扩大、一方面盈利水平下降的局面。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
(一)对商业银行负债的冲击。
2013年下半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展开了存款大战,尤其是银行活期存款,增速明显放缓。
据统计,2013年商业银行负债总额为110.8万亿元,比2012年的97.7万亿元环比增长了13.1万亿元,增长幅度较历史水平明显下滑。
其中,活期存款27.8万亿元(按存款性公司统计数据),仅比2012年增长2.4万亿元,“流失”趋势较为明显。
因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理财产品与活期存款存有显著替代关系,不但收益率较银行活期存款高,而且能够随时赎回,方便储户实行个性化、碎片化的资金管理。
为了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争夺存款份额,很多国有银行也开始陆续加入到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行列中,有的银行甚至也推出了T+0的理财产品。
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和存款总额的下降,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会进一步攀升,从而撼动其低成本揽存这个传统盈利模式的“基石”。
(二)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得资金供需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在一定水准上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息中介功能。
当前我国已经有拍拍贷、阿里小贷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介入P2P融资平台领域,而且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较,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阿里小贷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
互联网金融这种操作简便、流程快捷的融资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融资模式形成冲击。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预测,20年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三)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支付功能的核心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就是与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
例如,支付宝提供代购机票或火车票,代缴水、电、煤气、电信等公用事业费用,代理保险和基金、代购彩票等多种支付结算服务。
移动支付主要指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出现了短信支付、语音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手机银行支付、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
互联网金融这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将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这在一定水准上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
(四)对商业银行盈利方式的冲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大都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增长阶段,利差仍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看,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
银行凭借规模经济、专业知识和复杂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群体发生了改变,以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为主体,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
所以,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基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优势被削弱。
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净息差收窄及支付中介功能的边缘化,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和对策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和金融脱媒加速的局面,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实行市场定位,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尽快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实现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
(一)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地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冲击更多是思维层面上的。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发展战略的层面上,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下到银行组织结构、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网点建设等,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
商业银行要重新实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切实以客户为中心,增强客户的参与和体验,精简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二)重新实行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目标市场,重新实行市场定位。
当前,银行间竞争同质化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客户定位的同质化,大家都在做20%的客户。
所以,商业银行应将目光转向那80%的客户,通过产品、服务、渠道的创新,降低成本,那80%客户一样能够产生较大的利润空间。
特别是中小银行,一定要立足区域和社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蓝海”,形成比较优势,而不要深陷“红海”,去打残酷的价格战。
只有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形式了优势互补,同时凸显各自的经营特色,那么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加有序。
(三)增大互联网资源的投入。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再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
其实商业银行本身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其中蕴含着海量数据资源,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效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和市场营销。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增大对互联网资源的投入,打造自己独特的金融互联网模式。
大型银行能够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是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而中小银行能够适时地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获取客户资源,加上自身良好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例如,平安银行在深入研究了eBay卖家的特点,充分了解eBay卖家在资金周转方面临时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等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了“贷贷平安商务卡”,其融资模式与阿里小贷比较接近。
(四)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金融竞争的核心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商业银行要想在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在负债业务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基本局限于与央行和同业拆借、回购协议。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能够逐步利用同业、企业、个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在海内外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对中长期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实行主动负债管理。
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也能够实行负债产品创新,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子钱包等),推出个性化、品种全的金融产品,使客户能够方便快捷地办理业务。
例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直销银行业务,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也不发放实物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
在资产业务方面,银行应在消费信贷、投资银行、国际业务方面实行改进和突破,提升服务水平,还能够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通过金融产品组合和资产证券化,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揽子金融服务集成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服务的附加值。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