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这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功不可没。
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成绩显著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力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学校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其生存状况堪忧。
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成就感不强、职业认可度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技术课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最直接的原因。
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角度看,近十年来,课程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迟缓的平台期。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缺乏一条明晰的贯穿始终的主线,教学内容衔接不畅。
相当多的行政领导甚至教育专家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界定不清。
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式上,虽然国外也有将其与其他各学科教学整合,不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做法,但综合多种因素可以肯定,如果不以独立课程形式存在,信息技术教育将很难在国内中小学有效实施。
首先,纵观国内学校教育现实,若缺少作为国家独立课程这一抓手,只在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应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将缺失明确的目标。
其他各科师资以及各科现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因素难以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
再者,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就可以达成的。
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系统的知识、思想、方法,而不仅仅是基本的软硬件操作技能。
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算法思维、效率思维、创新思维、伦理思维,其中很多内容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是独具特色的,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难以有效获得。
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时代优秀人才及合格公民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
信息素养已成为所有公民必备的素养。
过去仅仅要求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如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现今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
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基本方法,运用系统设计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方式处理各领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信息时代的劳动者要从信息技术的一般使用者向高级用户转变,从信息系统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要能够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提出进一步的信息需求。
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学。
由于课程得不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却往往不在本学科的教学上。
在2014年面向北京市全体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调研中,数据显示有约90%的信息技术教师除学科教学以外兼管学校其他教育信息化工作,超过47%的教师兼管四项以上其他工作,如机房管理、摄像、拍照、课件制作、网络维护、教师培训、CMIS管理、电教设备管理维修等。
超过50%的信息技术教师每周兼职管理事务性工作占用时间超过10小时。
学校领导很少关注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学工作量上的压力不大,但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兼管其他工作比例较大,承担事务性工作、技术服务性工作繁重,由此造成信息技术教师研究教学和业务学习时间不够。
这些工作对学校来说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过多集中在少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身上,对其专业发展非常不利。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与教学无关的杂事多”的判断统计图
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现状、实现自身价值,必须从教育创新中寻找出路。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教育创新首先意味着课程创新、教学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各地基础条件又差异巨大,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困难重重。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颁布遥遥无期,即便新高中课程标准有望在近期出台,但其落实到课堂仍然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价值受认可程度非常重要。
作为独立设置的国家必修课程,应加强其学科专业性,适当放弃一些过于杂乱的学科教学内容取向,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减少以纯软件应用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的内容,增加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思想方法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
虽然课程设计不是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但从教学层面创造性地体现课程价值,任课教师却是大有可为。
比如在程序设计教学中通过枚举、递归、变量值互换、“A=A+1”赋值语句算法示例,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算法思维的精髓;通过“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程序调试优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引领学生学会如何做事;通过计算机并行运算、读写缓冲、数据索引、信息编码等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掌握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前沿科技应用,帮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些都将对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层面,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整合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学科内容,开发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有益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的特色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各学科教师中属于弱势群体。
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近30%的信息技术教师处于无学科教研组状态。
这种现状一方面与学科建设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任课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学校信息技术教研力量薄弱有关。
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需要联合起来,创新教研体制,增强教研力度,以“联片教研”、“学科教研联合体”等形式推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市、区、校多层级、多形式研修制度创新,弥补学科自身教研力量薄弱的先天不足。
统计数据表明,在各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对口率处在较低水平,再加上信息技术学科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学科教师知识更新的需求极度强烈。
教学能力提高方面,“学生”、“资源”、“教法”是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教师对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设计课堂提问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力等方面尽快提高有迫切要求。
这说明教师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希望从改进学生学习质量的角度提高教学水平。
从教研活动形式上,教师对观摩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上课并进行交流,同伴之间相互观摩并交流的需求较多。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多走出校园、开阔视野的机会。
北京市初中各学科教师专业对口人数比例统计图
建议教研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需要,结合日常教研、网上教研,给予切实的具体指导。
同时创新教研活动的思路,积极利用教师研修网、在线互动平台、教学光盘等形式,克服教研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主题(专题)教研”活动为平台,通过发挥优秀教师在理论学习、教材研究、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给年轻教师以具体的指导与帮助,使教师乐于参加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时间短,自身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学业标准确定等诸方面并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研究。
相关部门和信息技术教师自身需要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如:课程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如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动手动脑,更好地完成学业?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更多机会接触科技发展前沿,自身工作、学习的方式、习惯更接近、更能体现课程改革导倡导的理念,在技术掌握与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满足于在学校提供技术应用服务,而应该在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发挥更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