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point by 第四组®《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美〕勒内·韦勒克(李广成译)作者简介勒内·韦勒克(1903~1995)生前任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衣阿华大学、布拉格大学和伦敦大学。
著有八卷本《现代文学批评史》,作为20世纪西方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史家,对世界文学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意图,提出中心论题第1、2、3自然段一、说明写作意图在论文开头,作者特别强调1949年在杂志《比较文学》发表的有关“一个国家的浪漫主义和另一个国家的浪漫主义二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特性’”的论文以及14年后,即1963年,作者收在论文集《批评的观念》中的有关“浪漫主义的再探讨”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并说明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们赞同他的看法和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果,以此为下文的“浪漫主义的思想和艺术在整个欧洲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这一假定提供论证,从而引入作者在此文中的写作意图,即要完全改变以往探讨的角度。
二、提出中心论题1.探讨十九世纪前二三十年的英―德和德―英的文学关系。
2.英国和德国的浪漫主义的比较。
3.揭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特点。
第二部分确定英、德两国浪漫主义作家与探讨其之间的接触和影响。
第4、5、6、7、8、9自然段一、确定研究对象确定英、德两个国家里哪些作家可以认为是浪漫主义的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英国兰姆赫兹立特德·昆西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年青的一组早期的一组施莱格尔兄弟瓦亨罗德尔蒂克诺瓦利斯阿尔尼姆布伦塔诺特殊的浪漫主义作家歌德、席勒、霍夫曼、艾兴多尔夫、荷尔德林、保尔、克莱斯特德国二、两国浪漫主义作家之间的接触1、个人接触和书信往来以下是两国浪漫主义作家之间的个人接触和书信往来: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在德国汉堡访问克罗普史托克。
1806年,柯尔律治从马耳他返回罗马遇到蒂克。
1816年,拜伦在科佩遇到A·W·施莱格尔。
1817年,蒂克访问伦敦,柯尔律治会见其两次。
1828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在巴特戈德斯贝格见到A·W·施莱格尔。
1837年,华兹华斯在慕尼黑偶遇布伦塔诺。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个人之间基本上没有友谊,也没有书信往来。
2、阅读作品所产生的印象和影响柯尔律治德·昆西深受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和批评的影响。
承认关于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有机的观点与机械的观点的对比是起源于施莱格尔。
A·W·施莱格尔的《戏剧演讲集》的基本思想给予他们二人的印象很深。
对于施莱格尔兄弟抨击很猛柯尔律治在他的剧本《扎波利亚》中插进他意译的蒂克的《秋天的歌》。
布莱克,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德国浪漫主义著作一无所知,柯尔律治和德·昆西是例外。
两国浪漫主义作家之间接触极为稀少,德国浪漫主义对于英国实际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在德国人们并不知道有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以及布莱克,雪莱和济慈也是长期不为人们所知。
但是拜伦在德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W·司各特的影响也有类似之处。
拜伦W·司各特歌德赞赏拜伦的影响产生在浪漫主义运动之后,造成了一种氛围和一种主人公的类型,不在于对德国诗歌的创作。
不能影响施莱格尔兄弟,蒂克,诺瓦利斯,阿尔尼姆,布伦塔诺或是霍夫曼。
海涅和列娜是德国的真正拜伦主义者霍夫曼让《谢拉皮翁兄弟》赞扬了司各特的小说《盖·曼纳令》决定了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的德国历史小说的兴起。
蒂克的后期历史小说受司各特的广泛影响。
③小结1.两国浪漫主义作家之间的个人的、书信的和文学的联系是很稀少的。
在英国作家中,只在柯尔律治和德·昆西的作品中才能看到德国浪漫主义观念的影响。
拜伦和司各特的浪漫主义影响是后来才在德国作家中发生作用。
2.两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同时存在,并列前进,但是彼此没有更深的接触。
柯尔律治是例外,他游离于外表明两国运动之间的隔阂。
3.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的思想与谢林及一般德国浪漫注意者的思想之间有一般相似之处。
4.英国的卢梭和德国的歌德的维特给两国十八世纪的感情和伤感提供了共同的根源。
5.在柯尔律治,雪莱,司各特以及蒂克,阿尔尼姆,布伦塔诺和E·T·A·霍夫曼的作品中均可看到奇特式的传统。
6.观念和民间文学主题最易传播并且形成共同的欧洲遗产。
第三部分十九世纪前二三十年英、德两国文学之间的差别第10、11、12、13、14自然段一、诗与诗歌德国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英国抒情诗-颂歌抒情歌谣无韵诗“文人民间歌谣”对于个人感受甚至灵感,以及无意识的孤独的自白全能使读者读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不必借助逻辑或形象的协调。
代表作:《情绪》《小夜曲》特点:缺乏“客观对应物”,接近于浪漫主义理想,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人和世界的一致。
这种抒情诗看作是纯粹诗歌的理想形式。
英国诗歌中没有与德国浪漫主义抒情诗完全相应的东西。
二、散文英、德两国之间的散文的差异也是同样显著,英国论说文从十八世纪以来便占有较高地位。
三、小说德国英国哥特式小说教育小说风俗小说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歌德《威廉·迈斯特》混合型小说汲取教育小说的经验讽刺和幻想的混合物汲取以上两种小说的传统创建让·保尔德国浪漫主义主要小说家德国小说创始人卡莱尔翻译其作品传奇与讽刺文相结合的特殊小说《旧衣新裁》学习让·保尔尝试把教育小说、幽默的幻想以及奇妙的幻想结合在一起卡莱尔的小说发表以前,在英国文学中没有类似的作品。
1、德国的神仙故事①代表作家及作品:布伦塔诺《公鸡、母鸡和打鸣》霍夫曼《金罐》②特点:布伦塔诺的神话汲取了十七世纪的那不勒斯和巴西尔的特点,并有荒诞的巴罗克式的文字游戏和阿拉伯式的文字游戏,富于幻想,辞藻新异和荒谬荒诞,而霍夫曼的神话则是向戈齐和即兴喜剧的传统学习。
布伦塔诺和霍夫曼创作了一种与一般民间故事差别极大的神话,接近于真正的民间故事,接近于直接叙事和短篇小说,接近于小说的主流。
③其他浪漫主义神话作品:蒂克的《卢内勃格》、察米索的《彼得·施来米尔》福克的《优泰恩》2、德国的短篇小说(novelle)①代表作家:E·T·A·霍夫曼②特点:没有格式,也不需要格式。
适于讲述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意义的单一事件。
③艺术成就:在英国文学中只有后来的爱伦·坡能和E·T·A·霍夫曼的艺术媲美。
四、戏剧德国英国在英国文学中舞台戏剧和室内戏剧之间的具有很深的隔阂。
代表作品:1、诗剧:雪莱的《钦契一家》2、剧本神话诗: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拜伦的《该隐》代表作品:席勒的《梅西那的新娘》如瓦纳的《二月二十四日》谬尔纳的《罪过》命运的悲剧舞台戏剧室内戏剧第四部分在命运的悲剧中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基本人生观、生活态度和“幻觉”第15、16、17、18、19自然段一、关于世界的两个底层感受——“怪诞”和“荒诞”怪诞是承认世界充满恐怖和威胁,承认宿命论为前提的,人在强于自己的力量的手中被贬低成为无所作为的傀儡。
例如:阿尔尼姆著作中的曼陀罗和机械人。
荒诞可以使人厌恶,也可以只是趣味低劣。
荒诞作品常被升格列入艺术范围之内,这是由于作者的超然态度,心里距离,反语以及耍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长期一贯塑造的形象材料的原故。
反语绝不限于实现艺术只是艺术,以及达到想象是自由的和任意的;反语是一种洞察,对于人的偶然存在和渺小,以及人对这个渺小的自己的主宰的洞察。
例如:蒂克的剧本《穿皮靴的雄猫》二、“异化”-双重人格主题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古怪的人,沉溺在自己的嗜好中的人,如:霍夫曼的《斯居德丽小姐》中的珠宝商等。
这些人常是分化的,分裂的,有时是真正的双性人。
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的双重人格主题,有时可能是幽默的,如: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等。
此一主题,人的存在的具体性,人类自身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等问题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全有清楚的叙述。
这个不仅是个人游离于社会之外,或是艺术家与社会冲突的问题;这是个现实是完全捉摸不定,自身不能延续,人的自由是不能实现的等等很深的病态。
例如:霍夫曼作品中的K·克莱斯累。
第五部分在对待音乐上英、德两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对立第20、21自然段一、英国方面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音乐没有或是几乎没有深切的关系,当时在英国,音乐已不再是创造性的艺术。
2.在散文作家中,对于音乐的一定程度的贬低是常见的。
3.歌剧不过是种“有故事可寻的音乐”。
4.只有柯尔律治认为音乐是“强大的魔术”,从浪漫主义角度肯定“音乐好像和我的生命有直接的交际”。
二、德国方面1.德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把音乐看成是神圣的灵感的源泉。
2.对于德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来说以及对于和他们同时代的而成名较晚的叔本华来说,音乐是最核心的、最高的艺术。
三、小结在德国和在英国各种艺术的等级是不同的,正如文学的体裁等级不同一样。
第六部分英、德两国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学传统的差别第22、23、24、25自然段德国英国在社会根源上,两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都相同地出身于上层或下层资产阶级或贵族。
允许各邦独立,没有一个中央有庞大的首都伦敦在政治上,两国作家的世界观都肯定地受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德国浪漫主义者认为保守主义要与民族主义结合。
英国浪漫主义者认为中世纪是秩序、传统和令人愉快的手工艺的社会。
政治经济一、经济、政治二、宗教、哲学德国英国宗教在英国启蒙运动和已经确立的宗教传统是处于相互矛盾的联合中,这种联合要比在德国坚固得多。
哲学在英国没有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等的东西;从学术上说,常识哲学处于统治地位,唯一神教义的影响在当时很广泛,虽然是非法定地传布着。
所以,文学与哲学传统及宗教传统的关系在两国很不相同。
文学传统德国人对于西班牙戏剧和传奇的四拍扬抑的运用在英国是找不到先例的。
在英国具有权威性的直接范例是没有的,十八世纪后半叶在诗歌方面是空白的。
三、文学传统德国英国英国的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利用较新的传统,并且把诗歌提到更高的境界。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要与歌德的希腊式的古典古义割断联系。
在散文方面,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明确地想要“再次破格”;企图将民间流行的体裁如哥特式小说、神话和轶事列入高级艺术领域之内。
第七部分结论,呼应开头第26自然段我们还须去解决一些最后的“数据”,而文学史家和比较文学研究家应对于他们所见和所读的东西准确地描述、分析、指出特点并且加以比较,以便能够更好地阐述当时两国文学之间的差别。
演示结束The end谢谢!Thank you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it had to teach,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