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胜传统《诗》学著作。 即使采用札记、训诂等传统形式,由于 《诗》学观念的转变,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与传统同类著作存在 着质的差异。 最具代表性的是闻一多的 《诗经新义》(二南)、 《诗经通义》(召南)。虽是以考据学方法为主导的训诂之作,但 对卜辞铭文研究成果的吸收,对神话学、民俗学、现代语言学 等学科方法的借鉴,以及性文化角度的意象解析,词义训释的 审美追求等都体现了现代《诗》学的特色,代表着《诗》学发展 的走向。
***第 28 卷第 5 期 Vol. 28 No. 5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08 年 10 《诗经》研究特色
白宪娟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 前及 之后 的《诗 经》研 究的 独特 之
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对《诗经》的史料价值给予了充分 重视,并进行了风俗、宗教、政治、经济、天文、史地等多方面的 探讨。如何磐石的《由诗经中观察周代人民的宗教信仰》、汪馥 录的《透过诗经看周代经济状态》、卢元骏的《诗经中古代社会 风 俗 考 》、李 建 芳 的 《诗 经 时 代 的 女 性 生 活 研 究 》等 ,其 中 郭 沫 若 的 《<诗 ><书 >时 代 的 社 会 变 革 与 其 思 想 上 之 反 映 》以 《诗 经 》等 古 籍 为 史 料 ,运 用 辨 证 唯 物 主 义 研 究 上 古 社 会 性 质 ,首 次将唯物主义与《诗经》研究挂钩,开启了唯物主义方法研究 《诗经》的先声。
* [收稿日期]2008-06-17 ** [作者简介]白宪娟(1981—),女,山东 泰安 人,山 东大 学文 学与 新闻 传播学 院 2006 级 博士 ,研究 方向 :先秦 两汉 文学 与文 化研究。
- 74 -
文学的特点如比兴、重章叠句等角度探讨《诗经》的语言修辞 艺 术 ,如 顾 颉 刚 的 《从 诗 经 中 整 理 出 歌 谣 的 意 见 》、《论 诗 经 所 录 全 为 乐 歌 》、魏 建 功 的 《歌 谣 表 现 法 之 最 要 紧 者— ——重 奏 复 沓》、钟敬文的《关于诗经中章段复叠之诗篇的一点意见》都是 由歌谣复沓特点而入手进行研究的。 对《诗经》文学研究的展 开 还 表 现 在 立 足 于 文 学 的 译 诗 、新 解 ,以 郭 沫 若 的 《卷 耳 集 》、 俞平伯的《读诗札记》以及刘大白对《绿衣》、《葛生》、《鸡鸣》等 10 篇 诗 歌 的 新 解 为 代 表 。 郭 沫 若 的 《卷 耳 集 》采 用 意 译 的 方 法,诗体的形式,将《国风》中的 40 首诗歌译为现代新诗 ,改变 了传统注疏寻章摘句,冗繁破碎,缺少直观的弊病,为《诗经》 的普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俞平伯的《读诗札记》和刘大白的 诗歌新解都能注意对诗歌文学特性的揭示。 俞平伯的 《读诗 札记》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直面《诗经》本文,分析诗篇结构、 感情脉络、人物形象,揭示诗旨。 提出了考辨、鉴赏并重,鉴赏 为主考辨为辅的解诗原则,确立了“不远乎人情物理,而又能 首尾 贯串 ,自圆 其说”[1](p462)的 说诗 标准 。 刘大 白的 诗歌 新 解 常 用后世诗歌进行印证,对诗篇题旨提出独到见解。 此外,朱自 清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诗经》而写作的《诗言志说》、《赋比 兴说》则反映了《诗经》文学研究的另一个侧面。
处。 这主要表现为:反拨《诗经》的经学性质,确立起文学本位原则,并展开对《诗经》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的探究;研究局面新旧
杂陈,以新为主;研究视野大气开阔;研究态势急剧变动;研究方法自觉、创新;学术思维存在绝对片面的偏颇。
关键词: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诗经》研究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2
三、大气开阔的研究视野
之所以说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视野大气开阔,主要 是就其对古今中外《诗》学成果的容纳及《诗》学自身研究的宏 观取向而论的。
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对《诗经》经 学研究体系的推翻,对传统《诗》学的彻底反拨。 但即使如此, 这一时期学人对传统《诗》学成果并非一概摒弃,而是对《诗 经 》学 史 上 的 大 量 著 作 进 行 了 翻 刻 ,这 里 面 既 有 他 们 所 批 判 的 经生儒士的《诗》学著作,亦有他们所推许的异端学者的《诗 经》研究著作,其中汉人著作 1 种,六朝人 1 种,宋 人 12 种 ,元 明人 12 种,清人 32 种。 对新发现的文物材料,这 一时 期的 学 人亦能予以关注,如对敦煌《诗经》卷子的研究,罗振玉写作了 《敦煌古写本校记》。在引进外国《诗经》研究成果方面,二三十 年代的学人译介了日本人儿岛献吉郎、森谷克己、野尻抱影、 饭岛忠夫、 狩野直喜、 冈崎文夫等人及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 《诗》学成果,开拓出《诗》学史上海外《诗经》研究的园地。
二三十年代《诗》学自身研究的宏观取向一方面表现为对 《诗》学史的思考研究。 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诗》学大家都有 其自身对《诗经》研究史的认识,如顾颉刚以历史观念、伦理观 念的有无将从古到今的《诗经》研究分为三期。 出现了专门着 眼于《诗经》研究史的著作、论文如胡朴安的 《两汉诗经学》、 《诗 经 学 》,李 相 珏 的 《春 秋 时 代 之 诗 学 》,而 何 定 生 的 《诗 经 之 在今日》总结了当时《诗经》研究的整体状况,算得上是一篇当 代《诗》学史研究文章。这些著作、文章因处于《诗》学史研究的 起步期而显得有些粗糙简单,但对后世《诗经》学史的研究总 结引出了一条路。 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宏大的史的背景或文化 背景下展开研究,前者如对《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思想背景的 研究,张寿林的《三百篇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曾宪雄的 《三百篇中时代的大概丰姿》可为这方面的代表。 后者则以闻 一多建立起的以文化人类学为框架,力图实现文化还原的《诗 经》研究为代表。 再者表现为《诗经》与其他作品的对比研究, 较突出的是《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有郑振 铎的《诗经与楚辞》、沅君的《“楚辞”用韵之格式与“三百篇”》、 张静华的《“三百篇”与“楚辞”的比较论》等。
在推翻《诗经》圣经地位的同时,这代学人充分肯定《诗 经》的文学价值,从这一时期部分《诗经》研究文章的篇名如 《诗 经 的 文 艺 观 》(谢 无 量 )、《三 百 篇 之 文 学 观 》(张 寿 林 )、《诗 经 的文学价值》(北鸥)、《诗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吴烈) 等上 面便可看出。 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确立的平民化基调和民俗学 运动的影响,大多数学人将《诗经》视为民间歌谣集,并从歌谣
究,以郑振铎的《读毛诗序》最为代表。 郑文从《诗序》内容入 手,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诗序》说《诗》美刺成见在先,附 会穿凿在后的弊病。同样针对《诗序》说《诗》的弊病,张西堂在 《<诗 辨 妄>序 》中 开 列 出 《毛 诗 序 》的 十 大 缺 点 ,如 附 会 书 史 、 妄生美刺、自相矛盾、曲解诗意等。《诗序》的时代、作者问题也 是这一时期《诗序》研究的热点。 仅《诗序》作者问题就出现了 一 系 列 专 题 性 著 作 、文 章 ,如 黄 节 的 《诗 序 非 卫 宏 所 作 说 》、王 大韬的《诗序的作者— ——孟子》、全国斌的《诗序的作者 》、黄优 仕 的 《诗 序 作 者 考 证 》、李 嘉 言 的 《诗 序 作 者 》、李 淼 的 《诗 序 作 者考》等。 对这一问题的主流看法是《诗序》后出,出于后汉人 卫宏之手。解《诗》纰漏的揭发,成书时代的后移及作者身份的 平民化,打破了《诗序》的权威性,对《诗经》经学性质的否定起 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孔子删诗问题,这一时期的学者们普 遍持否定态度,相关文章达 14 篇之多,如张寿林在《诗经 是孔 子删定的吗? 》 一文中罗列了历史上六种否定孔子删诗的说 法,虽未提出新的论证,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二、新旧杂陈,以新为主的研究局面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 社会 转型 、 文化更替、学术转轨,一切都处于新旧杂陈,日渐趋新的状态。 在《诗经》研究领域中,研究主体方面既有传统旧式学者如章 太炎、吴闿生、林义光等,又有接受过现代教育,学贯中西,具 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式学者,如胡适、闻一多之辈。 这批后起 之秀大多于 20 年代中后期步入学术正轨,并在之后的学术研 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部分人在 20 年代前期便崭露头 角, 以锐利的锋芒遮盖了传统旧学者的学术研究。 在研究成 果方面,传统学者在经学思想的支配下,延续着传统的传注笺 疏之学,并取得一定成就,以吴闿生的《诗义会通》和林义光的 《诗经通解》为代表。虽是经学研究的继续,但其中颇有通达之 举,如吴作多能发挥独立思考进行诗旨解析,林作在字词训诂 中注重吸收钟鼎铭文的研究成果等等, 这些举动暗合了现代 《诗经》的研究原则。是新旧杂陈研究局面的一种表现。新式学 者以现代研究理念为指导, 在新研究模式下取得的学术成果 是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主流,代表了二三十年代《诗经》研 究 所 能 达 到 的 水 平 。 顾 颉 刚 的 《<诗 经>在 春 秋 战 国 间 的 地 位》、朱自清的《赋比兴说》、朱东润的《诗心论发凡》、闻一多的 《歌与诗》等现代学者的著作,以其系统、条理、缜密的特性远
四、急剧变动的研究态势
因分科设系、文史分家,二三十年代的大学步入现代化建 设的正轨,一批专门的文史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专业性的学 术期刊出现并发展成熟,为这一时期《诗经》研究提供了良好
- 75 -
的外部学术环境,尤其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建设对《诗经》研 究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除学术期刊外, 其他期刊杂 志对学术问题亦多有关注。 这一时期涉及《诗经》研究的期刊 多 达 40 余 种 , 其 中 较 为 集 中 的 有 以 下 几 种 :《小 说 月 报 》(20 篇 )、 《 晨 报 》 (15 篇 )、 《 制 言 半 月 刊 》 (14 篇 )、 《 益 世 报 》 (13 篇 )、《复旦 周刊 》(10 篇)、《中 山大 学语 言历 史研 究 所 集 刊 》(9 篇 )、《国 学 论 衡 》(8 篇 )、《燕 京 学 报 》(8 篇 )、《民 彝 》(7 篇 )、 《歌 谣 周 刊 》(7 篇 )、《文 学 周 报 》(6 篇 )、《语 丝 》(6 篇 )、《清 华 学 报》(5 篇 )、《清华 周刊 》(5 篇)、《国 立中 央研 究院 历史 语 言 研究所集刊》(5 篇)等。 快速便捷的期刊杂志为学者们了解学 术前沿,发表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 上自由、开放、多元的时代环境所激发出的学者们的学术积极 性,促成了诸如“言”字解、《诗序》、《野有死麇》、《静女》等《诗》 学热点的形成、展开,使《诗经》研究以急速快进的态势迅速发 展。以当时学者投入极大热情的《静女》的讨论为例,大约有十 余位学者分别于 1926 年的 2 月 20 日 、4 月 1 日 、4 月 12 日 、5 月 2 日 、6 月 7 日 、6 月 14 日 、7 月 18 日 、7 月 24 日 、8 月 2 日,1929 年 7 月,1931 年 6 月 20 日 发表 文章 参与 讨论 , 文章 之密集,反映之迅速都是之前的《诗经》研究所未曾有过的,充 分反映了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