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物传感器
Slide 5
生物活性材料
各种酶类 细菌,真菌,动植物细胞 动植物组织切片 线粒体,叶绿素 抗体,抗原,酶标抗原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1 生物敏感膜
➢按照其分子识别原理,生物敏感膜可包括:
1. 基于生物催化反应的生物敏感膜 2. 基于生物吸附的生物敏感膜 3. 基于天然生物膜和人工生物膜的生物敏感膜
➢ 生物活性物质:
•迅速识别被测物质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 •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 膜材料:天然,人工
图 7.2.1 生物敏感膜示意图
Slide 4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1 生物敏感膜
➢按照生物活性材料的不同,生物敏感膜可包括:
生物敏感膜
酶膜 全细胞膜 组织膜 细胞器膜 免疫功能膜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以上仅举了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例子; 实际上,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以将生物传感器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 酶传感器——固定化酶; ◦ 微生物传感器——固定化细胞; ◦ 免疫传感器——固定化抗原/抗体; ◦ ……
下面我们从酶传感器开始,进一步为大家介绍上述生物传感器。
Slide 15
图 7.2.7 共价连接法示意图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酶蛋白上可供载体结合的功能基团有以下几种:
(1)酶蛋白N末端的α-氨基或赖氨酸残基的ε-氨基。 (2)酶蛋白C末端的α-羧基、天门冬氨酸残基的β-羧基以及谷
氨酸残基的γ-羧基。 (3)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 (4)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羟基。 (5)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 (6)色氨酸残基的吲哚基。 (7)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苯环。
固定化活细胞与固定化酶相比有何优越之处?
都以酶的应用为目的,其制备方法也基本相同。固定化活 细胞的制备条件比固定化酶更要温和,其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吸 附法和包埋法两种。
固定化活细胞保持了酶的原始状态,酶的稳定性更高,对 污染的抵抗力更强;通常采用微生物细胞,生长力强,细胞多, 反应快。
Slide 23
原理: LAPS利用调制光从正面或背面对EIS结构
进行光照寻址,通过检测绝缘体表面不同光照 部位的电势变化而实现对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 度的检测。
优点: 1) 通过光照 LAPS的不同敏感部位, 可实现多 参数测量; 2) 稳定性好; 3) 易于封装; 4) 检测时间短。
半导体
Slide 32
参考文献:梁卫国等.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的机理研究. 半导体光电, 2001, 22(3):184-187, 210.
Slide 27
§7-3 酶传感器
➢ 课本上例子(相同原理):
§7-3 酶传感器
极谱式氧电极(Clark氧电极)原理: Slide 28
实际应用举例:针状酶电极传感器
§7-3 酶传感器
➢ 我们注意到,葡萄糖氧化酶电极、乳酸酶电极等多数酶电极,其反应式:
➢ 其中,都需要分子氧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那么如果在缺氧,或氧分压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怎么办呢?
Slide 24
§7-3 酶传感器
酶传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固定化酶膜:选择性地“识别”被检测的物质,并且催化被“识别”出的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变换器:把这一催化反应中底物或产物的变量转换成电信号,进而通过仪 表显示出来。
Slide 25
图 7.3.1 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3 酶传感器
Slide 12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图 7.2.4 酶的固定化方法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制备方法: ➢ 将生物活性材料封闭在双层滤膜之间
优点: ➢ 操作简单; ➢ 不需要任何化学处理; ➢ 固定生物量大; ➢ 响应速度快; ➢ 重现性好。
制备方法如图所示:
Slide 21
图 7.2.10 LB膜成膜方法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Slide 22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 固定化死细胞——只利用其酶活性; ➢ 固定化活细胞——经固定化后,细胞仍保存活性,能进行正常的生长、 繁殖和新陈代谢,所以称为固定化活细胞或固定化增殖细胞。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3 酶传感器
第7章 生物传感器
上节内容回顾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7-2
生
敏
二
被测物质
物 敏 生物学反应信息
感 元
电信号
次 仪
感
件
表
膜
Slide 2
第7章 生物传感器
生
敏
二
被测物质
物 敏 生物学反应信息
感 元
电信号
次 仪
感
件
表
膜
生物学反应: •酶促反应 •免疫学反应 •微生物反应 •受体配体结合反应
生物学反应信息: •离子变化 •质子变化 •气体分压变化
……
传感器元件: •离子选择性电极 •场效应晶体管 •热敏元件
……
Slide 3
传 ➢ 酶传感器
§7-3
感 ➢ 微生物和组织及细胞传感器
器 ➢ 免疫传感器
第7章 生物传感器
7-2-1 生物敏感膜
➢ 生物传感器的最关键部分;
➢ 载有生物活性物质的膜层;
Slide 6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1 生物敏感膜
基于敏感膜中的特定酶与底物反应; 在接触生物物质或有机物质后,发生催化反应; 生成的化学产物,其中一种产物可有传感器元件所感知。
Slide 7
图 7.2.2 基于生物催化反应的生物敏感膜示意图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1 生物敏感膜
基于生物亲和性物质(抗体-抗原,DNA-RNA等); 一方固定在膜上作为分子识别元件; 特异性反应引起膜电位变化。
Slide 8
图 7.2.3 基于生物吸附的生物敏感膜示意图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1 生物敏感膜
直接利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生物膜或人工生物膜;
缺点:稳定性较差(酶膜)。
适用范围:微生物和组织膜。
Slide 13
图 7.2.5 夹心法示意图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制备方法: ➢ 通过非水溶性载体的物理吸附或 离子结合,使蛋白分子固定。
优点: ➢ 不需要化学试剂; ➢ 对酶活性影响小。
缺点:分子易脱落。固常与其他方法结 合使用,如吸附交联法。
➢酶电极:
在基础电极的敏感面上装有固定化酶膜,当电极插入待测溶液时,酶膜中的 酶发生催化反应产生电极活性物质(如氧,过氧化氢,氨等),引起基础电极电位 变化,转化成电信号,由此测出该酶所催化的反应中反应物或反应产物的浓度。
➢根据酶电极的输出信号方式,可有电流型和电位型两类电极。
• 电流型:由催化反应有关物质的电极反应得到的电流来确定反映物质浓度。 如氧电极,燃料电池型电极,过氧化氢电极等。
必须注意,参加共价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应当是酶催化活性非必需基团,如 若共价结合包括了酶活性中心有关的基团,会导致酶的活力损失。
Slide 16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7-2-2 固定化技术
制备方法: ➢ 将酶分子或细胞包埋并固定在 高分子聚合物三维空间网状结构 基质中。
优点: ➢ 一般不产生化学修饰,对分子 活性影响小; ➢ 膜的孔径和形状可以任意控制; ➢ 被包埋物不易渗漏; ➢ 底物分子可在膜中任意扩散。
Slide 9
图 7.2.4 天然生物膜和人工脂质双分子膜
§7-2 生物敏感膜与固定化技术
➢ 生物敏感膜必须满足一定的性能,才能够达到实用的目的。 生物敏感膜需要满足哪些性能?
➢ 稳定性;可重复使用;能直接进行底物分析;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怎样才能够使得生物敏感膜满足以上特点?
➢ 生物敏感膜的制备技术——固定化技术
Slide 29
7.3.2 介体酶电极
§7-3 酶传感器
——以介体(Mediator)取代O2/H2O2在酶反应和电极间进行电子传递。
以二茂铁单羧酸(Fc)电极为例,介绍工作原理:
Fc作为GOD 的氧化剂,在酶反应与电极过 程间迅速传递电子。
这种传感器可以较好地解决前面所述的问 题,而且能降低工作电位,缩短响应时间,提 高酶电极的选择性和重现性。
Slide 30
参考文献:金利通等. 羧酸二茂铁为介体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5, 2:60-64.
§7-3 酶传感器
7.3.3 酶敏FET
意义:传感器的微型化 结构:在pH ISFET基础上制备一层GOD膜。(pH ISFET见书249页) 原理: 1)反应式: 2)该反应使酶膜中的pH下降; 3)白蛋白膜为对葡萄糖不敏感的参考膜。
• 电位型:通过测量敏感膜电位来确定与催化反应有关的各种离子浓度。 如氨电极,二氧化碳电极,氢电极等。
Slide 26
7.3.1 电流型生物传感器基本原理
我们以葡萄糖传感器为例,来 介绍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 反应原理:
➢ 反应过程:
1.底物S由液相传质到传感器表面 2.底物S通过透析膜 3.底物S在液相与酶层中进行分配 4.底物S在酶层中传质与反应 5.反应产物粒子通过透析膜进入基础 电极室 6.反应产物粒子在基础电极上发生电 荷转移反应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以微生物为阳极催化剂,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 电能的装置。利用MFC不仅可以直接将水中或者污泥中的有机物降解,而且同时 可以将有机物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电子转化成电流,从而获得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