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卷(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解析:选C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农时,顺时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C项。
天人感应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故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故B项排除;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不符,故D项排除。
2.下图是西周时期的盛食器倗生簋及其铭文,铭文大意是:格伯用4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30田,双方剖券为凭,并实地勘定田界,具结交换事宜。
这反映了当时()A.用以交换的货币尚未出现B.土地制度受到一定冲击C.政府对商业管控较为松弛D.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解析:选B商朝时期已经出现贝币,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格伯和倗生进行土地交换,可见在当时土地制度受到一定程度冲击,B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井田制的冲击,并未反映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D项错误。
3.《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个体小农通过用自己的所有去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用来孝养父母,所以属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手工业发展的均衡问题,故排除B项;题干中的商品交换属于个体小农与市场之间的交换,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故排除C项;题干中反映的是个体小农,而不是商人,故排除D项。
4.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
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女织,故B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
5.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
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材料说明当时() A.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B.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C.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D.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解析:选A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但冶铁水平制约了铁制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铁制武器很少,故选A项;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铁制兵器,说明秦国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故排除B项;当时秦军战斗力强大,并没有因为青铜兵器导致战斗力下降,故排除C项;青铜兵器出土于秦兵马俑坑,并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需品,故排除D 项。
6.《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小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A.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B.沿街开铺的街市C.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选A宋朝以前,城市中设立“市”作为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因此白居易笔下的“市”是指长安城中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A项符合题意,沿街开铺的街市出现于宋朝以后,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位于城郊和乡下,地方自治的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与材料中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信息不符合,故排除B、C、D三项。
7.宋代城市管理实行厢坊制,即在坊上设用,作为较大的行政区划,以加强对坊廓户的控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
厢坊制出现的背景是()A.中央集权加强B.经济重心南移C.城市体制变化D.市镇经济兴起解析:选C宋代实行厢坊制是为了加强城市管理,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没有关系,故A、B两项错误;随着坊市制的冲破,宋代为加强城市管理而实行了厢坊制,打破了过去城市严格管理的制度,故C项正确;市镇经济兴起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8.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地区的确不利。
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解析:选D稻米多产于南方,小米和小麦多产于北方,“沙漏倒转”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确立了南方经济在中国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北方的政治局势对经济格局的影响,A项排除;材料信息与北方环境变化无关,B项排除;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C项排除。
9.《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材料说明明朝()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解析:选C由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私营和官营手工业规模,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纺织原料多元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具的改进,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无关,故D 项错误。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清朝乾隆皇帝曾作诗:“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这反映出该瓷器() A.质量精美B.历史悠久C.分工细密D.规模宏大解析:选A根据材料“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可见瓷器质量精美,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说明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时期晋商的经济地位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故B项错误;区域位置并不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长途贩运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对比,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故D项错误。
1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影响B.政府政策的变化C.君主专制的加强D.殖民势力的东来解析:选B自然经济的影响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闭关锁国,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见政府政策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是控制中枢机构,与材料现象无关,C项错误;殖民势力的东来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不符合材料整个信息主旨,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4分)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
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
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
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
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
”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
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