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
一、庄子其人及他的时代
(一)、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著书于越国杭州。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二)、庄子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物质文明在这个阶段得以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人们日益被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
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
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
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
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
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这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而个体存在的形神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1.“物物者非物”,道也。
在庄子看来,产生物的不是物,而是道。
他在《知北游》中写道:“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
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
犹其有物也,无已。
”这就使得庄子对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抱绝对怀疑的态度。
2.“道”的自本自根性:在庄子看来“道”是万有的终极原因。
其虽无形无象,却是真实无妄的实在,是化生万物的终极原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3.“道”遍在万物,无所不在,道不仅存在于天地日月之中,而且“在蝼蚁”、“在娣稗”、“在屎溺”等。
在庄子看来:“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庄子·知北游》)意思是道与物没有分界,有分界的是物,没有分界的分界,是分界中的无分界。
4.道自然无为: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化,无非一道也。
道的运作,非有意制造,而是自然无为。
(二)、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以道观物的认识论
庄子的“齐物论”,不仅致力于暴露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更致力于暴露经验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1.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辩证: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庄子之学之所以被认为本归于老子之言,一方面因为他和老子都以道为最高范畴;同时还因为他和老子一样,大量的接触到经验世界、经验事物存在的矛盾性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的事物的矛盾性,而庄子暴露出事物的矛盾,是为的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引出“齐物”之论。
《庄子·齐物论》概括的说明了这一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从此物看,对方为彼;然而从彼物,它既为此。
庄子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彼此的区分是极其相对的。
2.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判认: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的怀疑
庄子在众多文章中解释的是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在庄子看来,人们惯常认定的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性质、功能、价值上的种种差别,实际上都来自于人的认知上的主观判定,是人的心智强加给外界的。
物的大小、贵贱、有无、是非的区别,都因为不同的认知主体或者主体的不同认知角度、不同的认知情景而出现的。
显然经验知识不仅是不确定的,而且是极不可靠的。
因此人的这种认知毫无疑义。
正因为如此,庄子不仅要齐同万物,而且要齐同种种对物的认识,即齐同“物论“。
庄子从“道”生万物出发,把万物视为“道”的暂时形态。
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齐物”之论的中心实际上就是“以道观物”:即一生死(浑化生死)、泯是非(息言止辩)、齐物我。
(三)、庄子的逍遥游
道家虽然老庄并称,但是二者的道论在理论的中心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在于:老子的道,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意味浓重,特别强调“道”和“反”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社会活动中的策略性意义。
而庄子则将道论的重点转移到讨论心灵的境界,追求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
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
庄子认为人一般人无法摆脱世俗的观念和生活,是谈不上自由的,真正的自由必须是“无待”即无条件的。
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只能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庄子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
庄子的精神追求,首先表现为出世追求。
2.“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庄子以出世为最高精神追求,然而庄子又意识到,人一旦成为人,又不可以不生活在世间。
庄子虽然力图从精神上超越现实,但是事实上离不开现实,所以想出了一套“不遣是非,以之与世俗处”的办法。
在以道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为避居山林的遁世追求。
3.庄子的自由境界与传统中国的自由精神。
按照庄子的立场,入世担当就不得不为这种种矛盾局限扭曲,人将失去本真,失去自由。
这在庄子看来,这是很痛苦的。
实际上做到游世是需要相当的修为和精神心境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开启的这种对自然——本然、对本真与自由追求,曾对知识精英们的精神心理产生过深刻影响。
在魏晋风度、明末士风中,人们更可以品味到庄子的神韵。
庄子思想之所以在不同时代都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就在于庄子的学说不仅仅出于对特定社会生存境遇的焦虑、反省。
更根源于对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这种具有一般意义的焦虑和反省。
人只有进入社会,被文化,人才得以与动物拉开距离成为人。
然而人进入社会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对待关系的约束并改变自己,人被文化即意味着必须受到装饰并被理性化。
这都会使人失去自然、丧失本真。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矛盾。
庄子所表达的影响于后世的,也许就是人类的这种困顿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