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十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2.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3.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认为“‘革命’是一个破坏与取代旧秩序的戏剧性与深远性的变化过程。
”政治革命是“包含超出法律范围的大众行为的群众起义,它们通常(并不必然地)带有暴力的色彩。
”社会革命是“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按照海伍德的观点准确描述20世纪上半期发生在苏俄的革命应该是()A.社会革命源于政治革命的完成B.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完成C.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不同步D.十月革命比二月革命彻底4.《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5.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否具有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从政治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
其意在说明十月革命()A.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B.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指导C.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D.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6.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巴黎公社被看作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列宁不断向巴黎公社求教,这个存在72天的革命政权及其措施成了苏维埃政权效法的榜样。
因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A.接管铁路和银行,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B.对外签订《布列斯特和约》C.实行议行合一的苏维埃体制取代议会制D.对内颁布《土地法令》7.陈独秀认为:“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它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要把他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这说明()A.历史学家的认识发生变化B.时代的变迁影响历史评价C不同史观影响了历史评价D.俄国革命的影响发生变化8.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
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9.1918年《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这项措施的实施()A.促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B.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C.促进了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D.使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10.十月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的模式”。
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下列能体现苏联成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的是()A.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C.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D.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11.前苏联史学家在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时出版了《伟大十月和东方各国人民》一书,书中的中心思想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正具有包罗一切的普遍影响”“对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具有如此普遍的全世界范围的国际意义”。
书中思想()A.客观上评价了十月革命的地位B.重点强调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C.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D.不切实际地夸大了十月革命的意义12.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D.二月革命的进步性13.九十多年来,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十月革命的必然性是有目共睹、不容否认的。
下列选项能够证明十月革命爆发必然性的是()A.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不可调和B.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C.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D.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推动14.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
这一观点()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15.《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权16.一战爆发后,列宁在某一方面的观点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它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该观点是()A.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需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B.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和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C.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D.通过全盘国有化建设社会主义17.沈志华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这反映了临时政府()A.因决策失误导致失去民心B.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C.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D.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18.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A.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B.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19.“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20.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国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实现银行国有化。
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列宁的这一主张意在()A.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3小题,共计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材料解析题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
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材料二: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消除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
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一次大会决议》请回答:(l)材料一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夺取政权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原因又是什么?(3)材料二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和“新高潮”分别指的是什么现象?这两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4)为了“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初期采取了什么措施?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哪些主张?(2)为什么说列宁的主张是“荒谬”的?(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在材料中的主张是怎样实现的?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
……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
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
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目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北约的成员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
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
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