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目录1.拔罐法 (2)2. 耳穴压豆 (5)3. 穴位敷贴 (7)4. 中药灌肠 (9)5. 中药夕卜敷............................................ 1 26. 艾灸.................................................. 1 47. 雾化吸入.............................................. 1 78. 针灸疗法.............................................. 1 99. 熏洗.................................................. 2 310. 推拿 ................................................ 2 5 1 1.舌I」痧............................................. 2 8 1 2.换药................................................. 3 01. 拔罐法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1.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2. 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5. 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二)目的1. 缓解急慢性疼痛2. 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 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2. 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四)禁忌症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五)告知1. 由于罐内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大小相关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2. 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六)物品准备1. 中医护理盘(拔火罐盘):玻璃管、止血钳、95% 乙醇棉球、打火机、小口瓶、纱布2. 治疗单、手消毒剂(七)操作程序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2. 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与患者信息3.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4. 在选好的部位进行拔罐,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5. 常规留罐10-15min 后起罐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7.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8. 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 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3.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4. 乙醇棉球勿过湿,避免烫伤5.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6. 起罐时切勿强拉,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覆盖无菌敷料7. 使用过的火罐,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2. 耳穴压豆概述: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一)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 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3. 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 心理状况(二)目的1. 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三)适应症1. 胆石症、胆囊炎、胃痛、腹痛2. 冠心病、高血压病、失眠、眩晕、水肿、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支气管哮喘(四)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五)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菜籽、王不留行籽、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七)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 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 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一镊子夹住菜籽、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留豆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5. 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埋豆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3. 穴位敷贴概述: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3. 实施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二)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咳嗽、哮喘、痹症(四)禁忌症1.孕妇腹部2.对药物过敏者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六)物品准备碘酒、酒精、敷贴用药、纱布袋(七)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取合理体位,暴露敷贴部位,注意保暖3. 遵医嘱选择敷贴部位4. 敷贴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5.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 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敷药物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4. 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5.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6. 贴敷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

4. 中药灌肠概述: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评估1. 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2. 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3. 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二)目的解除或缓解各种肠道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肠道内毒素血症(三)适应症急慢性肠炎、便秘、肝性脑病、肝硬化腹水等(四)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的病人;腹痛、胃肠道出血及严重心脏疾患不宜灌肠。

(五)告知1. 灌肠后有便意,应尽量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避免立即排出2. 可使原有腹痛等症状加重,应嘱患者尽量忍耐(六)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水温计、注洗器、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钳、止血夹、一次性中单、卫生纸、垫枕、便盆、中药液(七)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2. 测量药液温度,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3. 摆好体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 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4. 润滑肛管前端,与注射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5-20cm ,松开止血钳缓缓推注药液,药液注完后再注入温开水5ml-10ml ,用止血钳夹住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中5. 擦净肛门并在肛门处轻轻按揉6. 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 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1 小时以后再撤去。

7.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2.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 C〜41 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 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 ,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5. 中药外敷概述: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

(一)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 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3. 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 心理状况(二)目的缓解或解除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的功能(三)适应症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症(四)禁忌症1. 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2. 皮肤溃疡、水肿处3. 孕妇腹部、腰骶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治疗处皮肤瘙痒(六)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七)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取合理体位,暴漏敷药部位3. 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4. 药末经清水、或醋、蜂蜜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5. 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3. 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4. 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6. 艾灸概述:是指将艾条点燃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反复熏烤,以达到温经通络、趋势散寒的目的。

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3. 实施艾灸部位的皮肤情况(二)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肝炎、肝硬化、肝癌、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咳嗽、哮喘、痹症(四)禁忌症1.孕妇腹部2.对药物过敏者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镊子、凡士林、小口瓶、以及根据医嘱患者所需要的中药药丸、必要时备屏风和浴巾。

(七)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 遵医嘱选择施灸部位4. 施灸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5.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凡用药丸施灸,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在点燃艾条距离皮肤3 公分处施灸,及时除掉艾灰,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避免灼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