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性别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分类之一。
性别角色用来表述每个特定社会对不同性别行为和责任的观念和期望。
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直接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性别角色作为内在心理结构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且能明确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更真实的关系。
为研究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笔者将引用几种量表及分析量表所得到的数据,探讨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研究对高校教育的新启示。
关键字:性别角色性别角色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前言在社会学中,性别角色用来表述每个特定社会对不同性别行为和责任的观念和期望【5】,包括赋予两性的各种特质、行为和喜好。
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个体的性别角色能否被特定社会接纳和认可关系到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所以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直接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性别角色作为内在心理结构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且能明确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更真实的关系,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里,并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章理论基础[2]2.1 男性化- 女性化模式Terman和Miles提出了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对立的人格特征词——男性化和女性化,用来描绘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性。
这成为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转入性别的个体差异上。
这时期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性化特征(MasculinityM)和女性化特征( Femininity F)与男女的生理性别一样与生俱来。
男性化和女性化被看作是同一个连续性变量在单一维度上对立的两极,极度男性化和极度女性化位于两端,中点为零。
以这一理论为基础, Terman和Miles于1936年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inity - Femininity Test,简称M - F) 。
同时,其研究认为与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特征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女性心理最健康。
1954年~1966年间,性别角色的如何发展成为性别研究的新焦点。
这一时期,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过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来学习获得适宜的行为;社会学理论则强调儿童被教会一系列的社会各性别成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一些研究者将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形成“性别角色认同”的观点,来研究儿童如何实现性别角色认同等相关问题。
所有的这些早期研究都是基于2种假设: ①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单一维度的两极,个体只能属于两极之一。
②拥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拥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心理最健康。
【1】2.2 双性化模式1964年, RossiA. S首先提出了与上述传统假设不同的观点。
她提出双性化要领,即个体同时拥有传统上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她认为双性化应该是人们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社会应该鼓励培养双性化人格。
1974年,以贝姆(Bem)为代表的研究者建立了双性化(Andro gyny A)性别角色理论。
她们提出:首先,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是不同的心理维度,分别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不管生理性别如何,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个体,即双性化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第三,双性化是性别角色发展的最理想结果。
Bem认为双性化是个体发展的理想结果,此时性别差异将被减少到最低,男女都有机会享有不同的心理性别角色,由此更能灵活地胜任各种任务而不受传统约束。
根据这一理论,Bem编制了至今仍广泛使用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 BSR I) ,用于测量“通过自我描述反映个体具有的在特定文化中被定义为赞许性男性化和赞许性女性化特征的水平”。
量表将被试划分为4种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M) 、女性化( F) 、双性化(A) 、未分化型(Au) 。
贝姆(Bem)通过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人在许多情景下能表现得更好些,因为他们既具有女性特质又具有男性特质,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情况。
其研究还表明,双性化者更富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自我效应良好,双性化气质才是最理想的气质。
同时, Spence等人也制定出另一种评估性别角色的“个人特征问卷( 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 PAQ) ”。
钱铭怡等人于2000年对性别角色量表进行了重新制定。
综合Bem和Spence的方法,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制定适合中国大学生的性别角色量表。
在量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以往很多性别角色量表的项目主要为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所以该量表把非社会赞许性的内容纳入其中。
形成了包含100个项目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
Spence等人采用个人特征问卷( PAQ)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中27%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她们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Spence等人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女大学生的确比性别典型化的自我评价更高,更受欢迎,适应能力更好。
与此同时,按照这种双性化理论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Cheng等人的研究也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然而Burchardt等人得出的研究结论却是性别角色和心理健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3 双性化的多维模式有研究者提出,既往研究仅涉及了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赞许性特质而没有将非赞许性特质包括在内,然而性别角色特征并非只包括社会赞许性方面,非赞许性特质的作用同样重要,甚至作用更强。
由此, Spence等在原先的个人特征问卷基础上,纳入了负性性别角色的维度,设计出“扩展个人特征问卷( Extensive 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 EPAQ) ”。
这一问卷中增加了负性男性化量表和负性女性化量表,但其主要作用仍然是消除社会期待效应。
双性化者仍是同时获得正性男性化和正性女性化高分的个体,而没有将负性性别角色特征与双性化的定义相结合。
根据目前一些有限的研究,确实得出了社会非赞许性的一些特质,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对行为的影响超过了社会赞许性。
Helgeson (1994)研究得出正男性气质和幸福感密切相关,而负女性气质则与紧张忧虑密切相关;Marsh (1991)发现,自尊水平与正性男性特质呈正相关,而与负性女性特质呈负相关; Aube ( 1995)等的研究则显示并非所有的正性男性特质都有利于个体的心理调节,并且正性女性特质虽然对心理健康指标没有预测性,却与精神痛苦呈负相关。
近年来,Woodhill等人提出了双性化的多维概念,认为双性化也应包括正性和负性。
除了现有定义中正男性(M + )和正女性( F + )两性特征的结合,双性化也可能是负性女性特征( F - )和负性男性特征(M - )的平衡, [ 12 ]即一种结合了两性弱点和缺陷的特质,并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
根据Bem的性别图式理论,双性化个体对男、女性别图式内容一致的信息都易于感受,因此行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那么他们也可能比一般人更易于对外界信息产生反应。
对负性双性化个体而言,可能建立起更多的非赞许性行为储备,作为反应时的选择。
而现有的单一双性化概念无法区分这些重要差别,因为定义本身没有将与性别密切相关的负性特征包括在内,这可能也是目前对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为此,Woodhill等提出了一种以现有性别角色测量工具为基础的新计分方法,正性的或赞许性的双性化被定义为F +和M +的得分均高于均数,非赞许性或负性双性化被定义为F - 和M - 的得分均高于均数。
未分化的双性化(Au)是指那些在所有的4个维度的得分上均大于均值的个体。
“未分化”的名词借用于Spence用来指那些没有明确偏好的人,这里也用于解释那些没有明显的偏好, 4个维度的得分都高于均数的个体。
这一分类被应用于对双性化和一系列心理健康测量的关系的再评价上。
将性别角色进一步划分为正(M + ) 、负(M - )性男性化,正( F + ) 、负( F - )性女性化,正(A + ) 、负(A - )性双性化以及未分化(Au)等7类。
初步研究显示正性双性化(A +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负性双性化(A -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4 小结性别角色研究经历了由生理因素到人格变量、由单维度到多维度的发展模式,并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性别角色的多维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该领域的研究开始向多维、多因素的方向发展。
迄今大量性别角色特征的研究多使用Bem性别角色量表或个人特征问卷。
我国在性别角色研究中大多采用了翻译后的西方量表,而性别角色本身与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文环境下,人们对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定义,赞许性和非赞许性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研究。
将性别角色进一步划分为正(M + ) 、负(M - )性男性化,正( F + ) 、负( F - )性女性化,正(A + ) 、负(A - )性双性化以及未分化(Au)等7类,对性别角色直接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性别角色作为内在心理结构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明确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更真实的关系。
第三章数据统计[3]3.1 对象与方法3.1.1 研究对象根据统计效力分析(Power analysis),得到预计最小样本量为287人(Effect size=0.25;Power conventional=90%)。
以随机分层的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高校的382名大学本科学生参与研究。
共发出问卷382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有效问卷率为95.58%。
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04±1.37岁。
3.1.2 研究方法3.1.2.1 资料收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
研究者介绍研究目的并宣读指导语后,将问卷分发给研究对象。
要求每位研究对象根据题目要求,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并在问卷上填写年龄、年级、性别、专业等基本信息。
测试时间为40 分钟,测试结束后收回所有问卷。
3.1.2.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了5 份自陈式问卷,包括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Rosenberg 自尊量表(RSE)、容纳他人量表(AO)、状态-特质焦虑问卷(TA)、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3.1.2.3 数据分析。
研究对象在5 个量表上的得分及其人口学资料,应用SPSS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汇总,并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判别分析等来进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