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法第一章法与法律第二章法律体系第三章法律要素第四章法律形式与效力第五章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第六章发的发展第七章法系第八章法律方法第九章法律关系第十章法律行为第十一章法制第一章法与法律第一节法与法律1、法的基本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的总称。
(1)法的这一定义表明法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规范。
(2)法的这一定义也表明了法是特定行为规范的总称(3)法的这一定义也表明法可以被用指特定的规范性文件。
(4)法的这一定义也表明了法的独特性质。
即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意志性)、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规范特殊性)、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国家强制性)。
法的这三个方面的属性使法与其他社会规范区别开来。
2、法的表现形式(法有哪些基本表现形式?)(1)制度的法。
发最基本的存在与表现形态,即以制度状态存在的法。
成文不成文、条款判例等,本身的状态是一个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因人的认识而改变。
(2)观念的法。
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法。
一是包含着人们对应然状态的发的期待,使人们关于法的状况的期待模型,称为应然的法。
二是包含着人们对现实法的认识,称为认识的法。
(3)现实的法。
事实形态的法,他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即以社会现实状况而存在的法。
3、法与法律的区别(法与法律的相互关系)(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的总称。
法即广义上的法律。
(2)、狭义上的法律则不同于法。
狭义上的法律特指拥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在我国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各部委,省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级地方人民政府等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都属于广义的法律的范畴,都可以统称为法。
狭义的法律,则仅指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第二节法的基本属性4、法的基本属性及其各自的基本含义法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法的特殊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明确公开性、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性。
(1)法的特殊规范性。
任何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属性,但是法的这些属性尤为显著。
法的规范性:指法所具有的能够指引人们行为,并作为人们行为的评价标准的属性。
法的概括性:指法具有的能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的属性。
被法调整的主体为某一类人而不是特定的某个人;被法调整的对象为某一类事,而不是特定的某件事。
法的可预测性:指人们可以依据法的规定来得知国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所持的态度。
为人们的守法提供了可能与便利,更重要的,还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2)法的国家意志性。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规则。
法的国家意志性主要表现在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得意产生的两种途径或者方式。
制定和认可都是特定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
法的制定: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创制新的法律规范,修改或废止现有法律规范的活动。
是国家的专有活动,表现为主体特定,职权特定,程序法定。
法的认可:指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将已经存在的社会规则宣布为法律,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的明确公开性。
首先,法必须是明确的,法的明确性是其被准确理解和切实实施的前提。
法律的明确性必须反对模糊,反抗歧义;其次,法的公开性指法是在事前对公众公布的。
法的公开性一是体现在它的事前性,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二是体现在它的公众性上,法必须是对公众公开的,而不是对公众保密的。
(4)法的国家强制性。
指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这种强制力量是由警察、法庭、监狱等拥有和体现的。
法的强制性具有潜在的隐性存在与现实的显性存在两种情形。
没有违反法律的时候,是一种隐性存在,一旦违反,就准换位现实的显性存在。
这种隐形存在迫使社会成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服从法律、依法办事。
(5)法的普遍约束性。
指法在一定国家权力所辖的范围内总是普遍有效的,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拘束作用。
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是与相关权力的约束范围相一致的。
应然的角度来讲,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人必须一致的尊姓相关的法律;对同类事情必须同等对待;实然的角度来讲,法律在其制定者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普遍有效。
在其效力范围内,任何人都必须遵循,没有例外。
即使有例外,也只能是法律认可的特权。
第三节法的本质5、法的本质包含着几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法的本质包含着三个层次。
一是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的归属,二是法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三是法的最终根据与决定因素。
一、法的意志主体。
法是一种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是没有疑问的,但意志主体为何,法是睡的意志的体现,这些问题有极大的分歧。
从人类社会法律的历史发展来看,法的意志不过是统治阶级意志或者人民意志而已。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之中,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二、法是规范化的国家意志。
首先,法是一种独特的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是法必要的表现形式。
对国家起着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或者人民是法的最终的意志主体,国家意志是法的表现形式。
其次,法是规范化的国家意志。
法这一国家意志,由规范性的法律文件记载,明确告知人们权利和义务,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再次,法作为国家意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以国家的名义存在,三是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施。
三、法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条件。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物质因素。
其中,生产力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力在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进而决定着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6、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一是阶级结构所决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与阶级斗争,但是明确的阶级划分与激烈的阶级斗争已经消失。
人民的阵容不断扩大,乃至扩大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不再是某一个阶级,二是各个方面的广大群众形成的统一体——人民。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阶级结构的这一变化必然会反映在法律中,法律也就从历史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转变为人民意志的体现。
二是人民地位所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人民的崇高地位决定了法律必须是其意志的体现。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法律理当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理当是人民愿望和要求的反映。
三是国家本质所制约。
国家的本质制约着法律的本质,国家的归属也制约着法律的归属。
我国是人民共和国,国家在本质上就是属于人民的,这个国家的法律理当也必须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只有这样,法律才符合国家本质的规定性。
法律对国家本质的服从就是对人民的服从。
四是宪法制度所规定。
我国从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五四年宪法,直到现行宪法,任何一部宪法都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地位。
它们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由人民的立法权建立的法律制度当然应该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第二章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7、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一国宪法作主导,由宪法在内的各个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8、法律部门的含义及其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法律部门即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同类法律法规的统称。
一、法律体系是法律部门构成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的划分状况决定于法律调整的对象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相应的法律调整方法,以及各类法律和法律调整方法的结构状态。
一般来说,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元素,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法律体系由宪法主导。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打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
一切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最高的准则,并努力将宪法确定的原则具体化。
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及其主导下的各个部门法律所构成的法律部门体系。
二、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
不包括国际法律体系在内。
第二节法律部门的划分9、法律部门划分依据及相关因素?法律部门即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同类法律法规的统称。
(1)依据: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应以法律调整的对象即相关社会关系的性质作为主要标准,并辅之以法律调整方法作为次要标准来划分法律部门。
法律调整的对象即相关社会关系的性质,是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标准。
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法律调整方法是法律部门划分的次要和辅助方法。
根据法律调整对象来划分法律部门,可能会遇到相应社会关系多重性的问题,如有的社会关系,即使行政关系也是民事关系,这时就需要运用法律调整方法划分。
(2)相关因素:一是法律部门的划分要注意各个法律部门中法律法规的数量。
要保证大体平衡;二是要注意到人们对法律部门的归类习惯。
三是要注意到法律部门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法律部门可能会萎缩,有的可能减少,在对法律部门进行划分的时候,不仅要着眼现实,也要顾及长远,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更好的保证法律部门划分的稳定性。
第三节主要法律部门第四节法律体系的构建10、法律体系的完备目标?法律体系应当是内容完备、结构严密、内部协调、形式统一的整体。
在总体上,完备的法律体系应该是内容上完善、结构上科学、形式上规范、价值上公正的整体。
(1)内容上完善。
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内容应该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及其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是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反映。
二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加速进步的动力。
法律不仅能够反映现实,更要引导社会良性发展,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法律并不是既有社会的简单维护者,他应该进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2)结构上科学。
法律体系是由众多法律部门构成的统一整体,科学的法律体系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内在结构,这种内在结构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一,法律部门齐全;其二部门划分合理,彼此衔接而又不至于与相互矛盾或重叠;其三,层次结构井然,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层次关系。
(3)形式上规范。
法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有规范的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首先,名称应当规范;其次,用语应当规范,避免模糊、生僻,力求简明、准确;再次,格式应当规范。
(4)价值上公正。
法律制度在价值上都应当是公平正义的,并成为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完备的法律体系要求所有的立法和整个法律体系都要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体现出公平正义的价值精神。
11、如何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一、中国特色的依据:首先,中国法律体系应该以中国国情为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