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
第二节、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领域和主题
1、NCGIA针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重点 2、Goodchild提出的研究主题 3、UCGIS提出的研究主题 4、瓦伦纽斯项目定义的研究项目 5、我国学者提出的研究主题 6、李德仁院士提出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七大理论问题 7、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1 年11月出版的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
1、NCGIA针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重点
• 80 年代中期,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支持成 立了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针对地理信息 科学的研究重点:
1.空间关系; 2.空间数据模型; 3.空间认知;
4.空间推理;
5.地理信息机理; 6.地理信息不确定性等。
空间关系和空间推理
达和应用的机理, 研制开发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系统, 为人
地系统的认知、研究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手段, 促进人 地系统的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人流
• 地理信息是地球系统内部物质流、能量流和人 流的一种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 • 由于地球系统信息流依附于物质流、能量流和 人流而存在, 即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为载 体, 因此, 可以通过研究地球系统信息流来认识 和理解地球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规律, 并通过对于地球系统信息流的模拟来获得对于 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调控的科学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的概念,将其定义为:
• 信息科学有关地理信息的一个分支。
NSF的定义(1999)
• 地理信息 ( GI) 科学是一为追求重新定义地理概念和在地理 信息系统中成功应用的基本研究领域。 • 地理信息科学将深入研究以空间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些传 统科学,如地理学、地图学、大地测量学中的最基本命题,同 时将结合在认知与信息科学中的一些最新发展;
4. 地理信息运动过程中人的感应与行为机制;
5. 地理信息运动机器模拟的一般性问题,如 地球信息模拟物质 流、能量流和人流相互作用关系的时空转换特征;
2).技术地理信息科学
研究如何描述、处理地理信息的技术。技术系统是地理思维
的物化和地理知识的载体, 是地理信息运动机理研究的语言 和手段, 也是地理信息应用和建设的现代工具。地理信息技 术是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手段。其内容包括:
1992年,Goodchild在提出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时,提出了一系 列基本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主题,如: 1. 数据的获取和集成;
2. 分布式计算;
3. 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
4. 空间分析;
5. 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6. 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
7. 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等。
续
• • • • • 第十一讲 地理空间数学基础 第十二讲 地图制图基本原理 第十三讲 地图分析与应用 第十四讲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第十五讲 “3S”集成方法与应用
第一讲
地理信息科学及其优先发展领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理信息科学的优先研究领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
一、地理信息系统
理的方向前进, 形成了地理信息科学。
2、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
• 1990年,Goodchild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四次空间资料处 理学术大会上,对GIS研究的优先领域作了一次名为“空间 信息科学”的关键演讲。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定名为“地理 信息科学”,发表在“国际地理信息科学”(IJ GIS)杂志 上。第一次提出 “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 (1992年)。
3、UCGIS提出的研究主题
1997年,美国大学地理信息科学联合会(The US based University Consortium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UCGIS, 成立于1994年)提出了如下10个课题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主题: ① 空间资料采集与综合;
地理信息科学总论
地理信息科学总论大纲
• 授课人:马金辉、刘勇、颉耀文 • • • • • 第一讲 地理信息科学及其优先研究领域 第二讲 空间分析理论基础 第三讲 空间数据库 第四讲 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第五讲 地理信息可视化
续
• 第六讲 遥感影像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 目的 • 第七讲 遥感数据基本特征 • 第八讲 遥感信息机理 • 第九讲 遥感影像分类与模式识别 • 第十讲 定量遥感
遥感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支撑技术的开发研究。
3).应用地理信息科学
•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将地理信息应用于空间分析和 空间规划, 为全球变化和区域的持续发展决策服务, 指导 人类的实践活动。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主要应 用研究领域。其内容包括: (1)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区域规划与管理; (2)地理信息工程建设。 • 其根本目标在于将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的 科学决策,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地理信息科学
三、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
一、GIS的定义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ESRI (Environmental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的有机组 合,用来有效地获取、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和显示所有 与地理(空间)有关的各类信息。
黄杏元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 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 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 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
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张超的定义
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 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 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 技术系统。
影与地学学院(ITC) (1989年)相继成立以“地理信息科学”命 名的系或专业。我国武汉测绘科技术大学也在1988年创建了 地理信息工程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正式术语较早出现在 Laurini (劳里尼) 和Goodchild等人的有关文献之中。
相类似但又不相同的科学名词
• 地球信息技术(Geomat ics) • 地球信息机理(Geo-Informatics) • 图像测量学( Iconicmetry)、 • 图像信息( Iconic-Informatics)、 •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 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 Science) 等。
• 空间关系与空间位置的推理是GI 科学中的重要 领域。空间关系的认知模型与语言模型涉及诸
如接触、包容这样的定性拓扑原理。
• 对于空间对象不相交的空间关系,可用距离和方
向等来表征;
• 空间对象接触或叠置时,空间关系可用在点集理 论基础之上拓展的多种相交图式来表达。
2、Goodchild提出的研究主题
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体系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信息机理 地球信息的结构特征、性 质与表达;地球圈层间信 息传输机理及过程;地学 信息传输的不确定性与预 测性;地球信息流的动力 学机制等等 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对地观测系统 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地面台站网络
地理信息科学 理论 技术 应用
地球信息技术 信息获取/监测 信息模拟 信息传播/建设
信息模拟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辅助决策 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 区域工业 区域经济 区域社会
信息基础设施建 设 因特网 信息高速公路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环境生态
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体系 (据陈述彭等,2000)
1).理论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和模拟地理信息运动过程的内在机理, 地球信息机理也是其理论研究的主体。其内容包括: 1. 地理信息的本质、结构、描述、分类和表达; 2. 地理信息传输机制、物理过程及其增益与衰减以及信息流的形 成机理; 3. 地球信息的空间认知及其不确定性与可预见性;
2)、地理信息科学产生的科学背景
• 本世纪50 年代末, 随着数学和 统计方法的引入, 地理学经历 了的数量革命。但数量革命只 不过以数学语言或定量模型描 述地表现象的形态法则, 并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经典地理学的 认知模式和透视力度, 它所刻 画的地表模型仍然只是一个具 有总体分布特征和简单相互关 系的地理对象集合。 注重地球表层物质与能量的迁移和转化研究, 如对地 球物理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的研究, 进而形成 • 定量革命以后,一部分研究者 转向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本 规范、系统的生态环境研究。 考虑区域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影响, 注重人的需求, 着 身的机制研究。 重揭示隐藏在人文现象背后的各种利益机制,包括 • 是经典地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模拟 —二是科学融合与地理综合思 。 潮的逻辑扩展(地理科学的综 继承地理学悠久的描述传统, 吸纳数量革命的科学成 果, 在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平台上向着揭示地表信息机 合性和统一性)
二、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
1. 地理信息科学产生 2. 地理信息科学的定义
1、地理信息科学的产生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80年代中期 作为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和机构的
称谓出现。如,加拿大Laval 大学(1986年)和荷兰国际航空摄
1)、地理信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技术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