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编号 dyxkt17018 课题名称高中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负责人负责人所任班级课题组成员报告日期 2018年6月16日一、课题的提出: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把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教育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中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它是为大学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能只把教育好少数学生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如何教育好学困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既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我们尤溪五中,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困生问题比较突出。
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他们过多得到的是失败的苦涩,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面对教师的漠然置之,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冷嘲热讽,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对实现自我价值失去信心。
由此可见,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体会成功,与培养中、优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唤醒学困生进取的意识,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课题界定:我们所研究的学困生,就是指那些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仅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学困生转化措施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类型,寻找学生成为学困学生的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困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
学困生转化措施的实效性研究是对目前我校教师所采取的转化方法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摈弃那些不恰当的转化方法,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从而充分挖掘出学困生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各班学困生的人数及类型。
2.通过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总结我校教师在学困生的转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
3.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典型个案。
寻找出合适的转化方法、对策,使我校学困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五、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二)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1)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学习。
(2)学生基础差,跟不上班。
(3)学校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适当、不合理。
(4)不完整、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及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1.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4.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5.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6.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我校高三(4)、(5)、(8)的学生2.方法: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教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
七、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6月,其进程如下:1.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9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2.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5月)实施研究方案,(1)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学困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2)进行培养学困生学语文兴趣的培养尝试。
3.结题阶段:(2018年6月——2018年6月)检测研究成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在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完成个案分析、材料整理,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通过调查、观察、谈话等几个步骤的准备,我们确定了陈明煌、张彦泽等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展开调查、统计、观察、访谈,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1.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
2.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由于游戏、网络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3.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通过研究了解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可以对症下药,让学困生爱学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百分之八点四、初中生仅有百分之十点七,而高中生仅有百分之四点三;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的即适合应考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这恰恰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1)激发认知的内驱力,掌握学习的策略:认知的内驱力包括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习的内驱力: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教学时插入一些“插曲”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引起关注,激发认知的内驱力;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的活动。
激活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注意和情绪状态;帮助学生在分析自己的学习,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计划执行期间,帮助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计划执行一个阶段或结束后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
(2)展示个性、体验成功——以体验活动来代替说教式的心理辅导:“鹤颈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启示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现、发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是学困生的个性特长,因势利导,在扬长中克服缺点、弱点,走向成才,走向成功之路。
学生如一弯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夺目;学生如一个百花园,星星点点,朵朵争艳,不管成绩是哪个层面的学生,不管表面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都希望校园里处处有自己的"梦想剧场"--个性展示台,从而在个性展示台上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个性"是他们的天赋,学生的表现欲是他们天生的灵气,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信;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立;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强,以此推进素质教育;以此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特别是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校园里随时随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个性展示台,学困生可以通过展示台捕捉自己的"闪光点",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
2、在教育教学上时时想到学困生,具体做法是:(1)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学习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学困生同时并进。
(2)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学困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
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3)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
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4)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学困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学困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
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3、正确评价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不能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就歧视学生,甚至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
“用用多把尺子”评价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例如指导学困生分阶段建立“自我档案”,剖析自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优缺点、性格特征、喜欢的、讨厌的、进步的、没进步的------制成一张张“镜子卡”,不断重新认识自己的发展,不断体验天天进步的快乐,逐渐萌芽“自怜自爱”。
同时,让他们彼此交流“镜子卡”,互相促进、互相分享,增强“我爱我自己”的自信心理。
教师通过“自我档案”动态评价学困生,发现闪光点,激励学生。
4、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
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