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0.0、B00.1、B00.2、B00.9)。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经临床和(或)必要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0、B00.1、B00.2、B00.9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包括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热史、口腔黏膜病损史、皮肤病损史、本次发病后的就诊、治疗情况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和皮肤病损的检查。
3.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临床检查项目:包括口腔黏膜以外的口腔科临床检查。
4.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5.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脱落细胞学检查。
(2)血清抗体检查。
(3)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
(4)其他相关的检查。
(六)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1.局部治疗(1)抗病毒药物。
(2)消炎防腐类药物。
(3)止痛药物。
(4)促进愈合药物。
(5)物理治疗。
2. 全身治疗(1)抗病毒治疗。
(2)全身支持治疗。
(3)免疫增强治疗。
(4)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3.中医中药治疗。
4.口腔卫生宣教。
(七)疗效标准1.治愈:病损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
2.好转:水疱消失,糜烂缩小。
3.未愈:病损无改变,症状体征无好转。
(八)预防和预后1.本病具有传染性。
2.要提高全身抵抗力以预防本病复发。
3.极少数播散性感染可致疱疹性脑膜炎。
(九)变异原因及分析1.伴有其他细菌感染或特殊感染的患者。
2.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3.治疗前后或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者。
4.出现变异情况必要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血液检查、唾液检查、免疫功能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特殊感染检查、X线检查、口腔局部涂片或活体组织检查、全身其他系统检查等)、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学科会诊。
二、单纯疱疹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ICD-10:B00.0,B00.1,B00.2,B00.9)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ICD-10:K00.601)。
行丝圈式间隙保持器(ICD-9-CM-3:24.8)。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症状:个别乳磨牙早失。
2.检查:乳磨牙缺失,间隙存在。
3.X线片可见继承恒牙正常发育,近期不能萌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对乳磨牙早失的治疗指征为:1.凡诊断为个别乳磨牙早失的患儿,应当行丝圈式保持器治疗。
2.征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2次(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0.601个别乳磨牙早失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治愈标准或疗效好转标准1.治愈:保持器固位良好,间隙无变化。
2.好转:保持器固位松动,间隙无明显变化。
3.未愈:保持器脱落,间隙丧失。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1.游离端乳磨牙早失。
2.固位基牙大面积缺损,需行预成冠等修复。
3.乳磨牙早失伴继承恒牙胚先天缺失。
4.患儿因身心原因不能耐受或配合治疗时,需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采取全身麻醉、镇静或束缚下的治疗方式,此前需完成必要的相关检查。
二、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ICD-10:K00.601)行丝圈式间隙保持器(ICD-9-CM-3:24.8)患儿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年龄:门诊号:就诊日期:年月日标准治疗次数:2次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ICD-10:K12.0)。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结合复发性、自限性、周期性特点及病史和临床症状体征做出诊断。
1.病史规律(1)复发性:1年内至少反复发作3次。
(2)自限性。
(3)周期性。
2.临床表现(1)口腔黏膜溃疡呈单个或数个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规律。
(2)溃疡发生部位多见于非角化黏膜。
(3)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略凹陷,周围有充血红晕,表面有黄色假膜。
(4)轻型溃疡直径<10mm;疱疹样(口炎型)溃疡直径稍小,可出现十余个至数十个散在分布的小溃疡;重型(腺周口疮)溃疡可深达黏膜下层,常单发,直径>10 mm,愈合后常留有瘢痕。
(5)溃疡疼痛明显。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原则。
(1)消毒防腐药物。
(2)止痛药物。
(3)促进愈合药物。
(4)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
(5)物理治疗。
2.全身治疗(1)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2)免疫调节剂。
(3)其他辅助治疗药物。
3.中医中药。
4.卫生保健宣教。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12.0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口腔病损以往发生的诱因,发病的状况(溃疡是否反复发作、间歇期长短、溃疡的部位、个数、大小、愈合时间、愈后有无瘢痕等)、就诊、治疗、使用药物等的情况。
(1)皮肤病损、外阴病损、眼部病损等。
(2)其他相关系统疾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检查项目(1)口腔临床检查。
(2)血细胞分析检查。
(3)免疫功能检查。
(4)其他实验室检查(5)活体组织检查。
(六)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1.局部治疗(1)去除各种刺激因素:如去除牙垢牙石,保持口腔卫生,调整咬合,去除不良刺激因素。
(2)消毒防腐药物:用药时间及剂型视病情而定。
(3)止痛药物: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4)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对经久不愈或疼痛明显的溃疡,如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5)物理治疗:治疗时间视病情而定。
(6)中医中药局部应用。
2.全身治疗(1)糖皮质激素和(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对频繁发作的重型或疱疹样(又称口炎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者可联合应用,视病情而定。
(2)免疫调节剂:应用视病情而定。
(3)其他辅助治疗药物:补充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等。
3.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4.卫生健康宣教。
(七)疗效标准1.疼痛缓解,溃疡愈合。
2.溃疡发作的间歇时间延长和(或)溃疡个数减少。
(八)预防寻找复发诱因,避免和减少诱发因素的刺激。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治疗过程中,出现或符合以下情况时:1.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2.符合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者。
3.长期不愈(大于1个月)的重型阿弗他溃疡患者。
4.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5.出现变异情况,必要时需进行相关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免疫功能、活体组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干扰素释放试验、胃肠道检查等)诊断和治疗,以及请相关学科会诊。
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ICD-10:K12.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ICD-10:L43)。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2.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有对称性,颊黏膜最常见。
3.病损由白色丘疹排列网状、树枝状、环状成条纹或斑块等,可伴有基底黏膜充血、糜烂。
4.可同时伴有全身皮肤损害,多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为扁平多角紫红色丘疹,有瘙痒;亦可出现指(趾)甲病损。
5.病损部位活体组织检查可见扁平苔藓组织病理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