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重组类型
思考: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比例,性状重组的类型 及比例?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 2、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的数量比有联系吗?
后代显性:隐性为1 : 1,则 亲本遗传因子为: Aa X aa
后代显性:隐性为3 : 1,则亲 本的遗传因子为: Aa X Aa
后代遗传因子为Aa比aa为1 : 1,则 亲本的遗传因子为: Aa X aa
后代遗传因子为AA:Aa:aa为1 : 2 : 1,则亲
本的遗传因子为:
Aa X Aa
ABO血型
提醒:隐性性状不是不表现的性状,而是指F1未表现的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 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3.基因类
(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英文字 母表示,写在前面。
(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英文字 母表示,写在后面。
(3)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 因,叫做等位基因。具有等位基因的个 体一定是杂合子。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
Ⅰ、适用生物类别: 真核生物,不适用原核
生物及病毒的遗传。
Ⅱ、适用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不适用无性生殖的遗
传;有丝分裂过程不遵循。
Ⅲ、适用遗传方式: 细胞核遗传,不适用细胞质遗传
Ⅳ、适用基因类型:
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 及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 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 的同源染色体上。
五、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__雄__生__殖__器__官__, 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__雄__配__子__,用不同彩 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__雄__配__子__的__随__机__ 结__合___。
2.实验注意问题 (1)两小桶中小球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中两 种颜色的配子必须相等。 (2)要_随__机__抓取,且抓完一次将小球放回原小桶并搅 匀。 (3)重复的次数足够多。
≈3∶1
(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成对 存在的。 3、在形成 生殖细胞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 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
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的 。
(三)对性状分离现象的 验证——测交实验:
5.符号类
P 亲本 F1 杂种子一代 × 杂交
×
自交
二.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自然状态下 都是纯种,而且相对性状明显。
先对一对相对性状 进行研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
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设计试验程序
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 是闭花受粉。自交产生纯种 2、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异 花传粉。 3、豌豆还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关于等位基因
①存在:存在于杂合子的所有体细胞中。 ②位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③特点:能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④分离的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⑤遗传行为: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⑥D、d是等位基因,但D、D或d、d不是等位基因。
显性性状 个体
隐性性状 个体
1-21n 12-2n1+1 12-2n1+1
12+2n1+1 12-2n1+1
2.果皮、种皮、胚、胚乳的基因型分析
(1)果皮(包括豆荚)、种皮分别由子房壁、珠被(母本体细胞) 发育而来,基因型与母本相同;
(2)胚(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组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基因型与其发育成的植株相同;
杂交实验的操作步骤:
去雄 套袋
观察统计
授粉
套袋
三.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说明
P(亲本)
高茎×矮茎
F1(子一代)
高茎
F2(子二代)性状:高茎∶ 矮茎
① P 具有 相对 性状 ② F1 全部表现为 显性 性
状 ③F2 出现 性状分离 现象, 分离比为显性∶隐性
比例:3 ∶1
2.自交与自由交配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 A×AA、
Aa×Aa、aa×aa;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雌雄个体间进 行随机交配,即:AA×AA、Aa×Aa、aa×aa、AA♀×Aa♂、 AA♂×Aa♀等 随机组合。
3.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1)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 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如两只杂合黑豚
(3)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基因型为母本配子基因型的 两倍加上父本配子基因型,如下图表示:
3、基因分离定律指导育种
(2)指导杂交育种: ①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 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②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 种推广。 ③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不同性状个体杂交后代 就是杂合子,但每年都要育种。
后代有显性和隐性性状:杂合子
3、确定基因型
1、隐性个体: 一定是纯合子
2、显性个体: 初定基因型: 如高茎豌豆——D A、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 B、根据亲/子代基因型
4、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判断
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隐性遗传病。 ②双亲患病→子代正常→显性遗传病。
规律性比值在解决遗传性问题的应用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分析
P
杂合子比例: =
纯合子比例:
F1
(AA aa)121n
显性(隐性)纯合子:
F2
1 2
(1
1 2n
)
F3
Fn
Aa
Aa
1
2
Aa 1 1 1 22 4
Aa 1 1 1 1 222 8
Aa
1 2n
Fn
所占 比例
杂合 子
1 2n
纯合 子
显性纯 合子
隐性纯合子
(3)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 成的个体(如DD、dd、AABB、AAbb)。 (4)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 的个体(如Dd、AaBB、AaBb)。 提醒①多对基因中只要有一对杂合,不管有多少对 纯合都是杂合子。 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但纯合子杂交,后代会 出现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后 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
(三)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 子(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发生分离,分离 后的遗传因子(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图解
下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 A和a两种类型的雄(雌)配子,比例为1∶1。
四、解答分离定律题目的一些 基本方法
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方法一:定义法(杂交法)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子一代 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 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高茎 ×矮茎→ 高茎
有中生无,有为显性
方法二:自交法
某一性状的个体自交,或具有相同性 状的一对亲本杂交,子代既出现了与亲本相 同的性状,又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亲本的新性 状, 与亲本相同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 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探究问题的方法 假说——演绎法
以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为什么F2中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
经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
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 雌雄配子在受精时随机结合
据假说进行演绎和推理 测交结果预测:
测交后代分离比为1:1
实验检验 得出结论
结果符合! 假说正确!
Dd
Dd
dd
[悟一悟]
孟德尔验证实验中为什么用隐性类型对F1进行测交实 验? 提示: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有一种隐性配子, 能使F1中含有的基因,在后代中全表现出来,分析测 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种类。
[特别提醒] ①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此 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②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血型基因 血型
(表现型)
基因型
IA
A型血
IA IA IA i
IB
B型血
AB型
IB IB IB i
IAIB
i O型血
ii
1.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雌配子有两种A∶a=1∶1或产生
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不相等,一般 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2014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人教版)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2-3
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1讲 遗传因子的发现
考纲展示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Ⅱ)
考纲解析
1、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及 其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 质及相关应用
鼠杂交,生下的4只小豚鼠不一定符合3黑1白,有可能只有黑 色或只有白色,也有可能既有黑色又有白色,甚至还可能3白 1黑。
(2)不完全显性:如红花AA、白花aa,若杂合子Aa开粉红花,
则AA×aa杂交再自交F2代性状比为红花∶粉红花∶白花
相关主题